(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无言之美(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无言之美(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无言之美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山不____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墨 B.黑 C.染 D.老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②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
③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④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⑤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④①③⑤② D.①③⑤②④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 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4.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课文《无言之美》中的“无言之美”美学原理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无言之美》作者是   ,安徽桐城人,   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等。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______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______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   ) 薄(   )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改为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
四.解答题(共1小题)
8.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无言之美》回答(1)﹣﹣(4)题。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点的“另一种美丽”?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无言之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山不____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墨 B.黑 C.染 D.老
【解答】阅读下联相对上联空缺处对应的字为“弦”,此次是名词,根据对联词性相对的特点,只有“墨”符合,BD选项中都是形容词,C项中是动词。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熟知对联的特点,还要多加练习,更要对对联有些积累。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②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
③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④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⑤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④①③⑤② D.①③⑤②④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先细读各句,我们可以判断出②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排除BC;再看AC项,根据语句的连贯和语序①③⑤应在②④后面,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 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解答】A.缺主语,可去掉“看着”;
B.没有语病;
C.语序不当,“解决”和“提出”调换位置;
D.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运动”之后加上“这一学说”或“理论”。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4.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课文《无言之美》中的“无言之美”美学原理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答】ABD.能体现“无言之美”的美学原理。
C.不符合“无言之美”的理论,诗句点出了“怨恨”之情。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先要弄清“无言之美”的美学原理,再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朱光潜。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无言之美》作者是 美学 ,安徽桐城人, 谈美 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等。
【解答】朱光潜 美学 谈美
【点评】略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______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______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 蓄 ) 薄( bó )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至 改为 致 
 倏 改为 疏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若即若离 。
【解答】答案:
(1)蓄 bó
(2)至 致; 倏 疏
(3)若即若离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四.解答题(共1小题)
8.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解答】选取事例论证“穷形尽相”不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即可。例如: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这就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答案:
示例:“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点评】补充论据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②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③当要你添加论据时,一定要注意概括性强,字里行间都要有论点的影子为论点服务。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无言之美》回答(1)﹣﹣(4)题。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点的“另一种美丽”?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段落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段落位置,结合首段的一般作用,联系全文分析得出。
文章讲述了朋友给聋哑母亲打电话的故事。第①段“朋友家”“天已大黑”“10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和环境。电话接通后,“却不见朋友说话,电话另一端也是静悄悄”,与常理不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并契合标题“无言”,为下文故事做了铺垫。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
画线句子中描写朋友的眼睛神态悠然神往,显出朋友与母亲通话时的舒适自得,突出了朋友与母亲之间情感交流的满足感。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得出词语表达效果。
文章讲述了朋友与聋哑母亲通话的亲情之美。因为母亲是聋哑人,朋友和母亲的通话是无声的。虽然在那五六分钟里,他们之间没有传递听得见的信息,但已经传递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故是另一种美丽。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无言”却温暖的瞬间,结合生活经历,写出当时的情景即可。
答案:
(1)一是交代背景,是在天已大黑,朋友家做客时打电话;
二是点题,用“不见他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来点出题目中的“无言”;
三是设置悬念,接通电话而不说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是铺垫,为下文写母女电话中的无言做铺垫。
(2)方法:神态描写;分析:通过对人物神态描写,写出了朋友拨通母亲电话的满足感。
(3)是一种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的亲情。
(4)示例:父亲晚归,母亲吃饭时默默的将饭菜单独给父亲留出来放在锅里热着。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段落、人物形象、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拓展能力。其中第(3)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应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得出词语表达效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