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3:1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总是买书,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翻看。
B.一阵秋雨后,金桂芬芳馥郁,我凑近细小嫩黄的花瓣,贪婪地嗅着。突然鼻翼一痒,不禁打了个寒噤,桂树上的无名鸟便立即张惶失措地逃离了。
C.时光荏苒,斯人已不知何处,但他们留下了为世人所赞颂的美丽。闭上眼,只觉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不再自怨自艾,把一缕深藏的情意,凝于笔端的绮丽,独自妖娆,兀自清逍。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4.下列对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作者引用王维的一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5.文学常识填空。
《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作者是   ,原名   ,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集《   》。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6.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课文下列各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第1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3)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4)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5)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2段提到了普通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解答】粉丝,促进了作家“名气”的传播,可谓“锦上添花”;结合语境中的“寂寞”可辨析“雪中送炭”表现了朋友适时送来的安慰与问侯;慧眼独具的可贵在于发现知音的不易;结合“敢畅所欲言”可辨析“胆识过人”符合语境。
故选:B。
【点评】此题解答,可结合具体语境的理解辨析词义。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契合”的“契”应读作“qì”。
故选:D。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总是买书,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翻看。
B.一阵秋雨后,金桂芬芳馥郁,我凑近细小嫩黄的花瓣,贪婪地嗅着。突然鼻翼一痒,不禁打了个寒噤,桂树上的无名鸟便立即张惶失措地逃离了。
C.时光荏苒,斯人已不知何处,但他们留下了为世人所赞颂的美丽。闭上眼,只觉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不再自怨自艾,把一缕深藏的情意,凝于笔端的绮丽,独自妖娆,兀自清逍。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张惶失措”的“惶”应为“皇”。
故选: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下列对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作者引用王维的一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解答】ABC.全部正确;
D.有误,文中指出“阅读文艺作品不见得非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5.文学常识填空。
《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作者是 叶圣陶 ,原名 叶绍钧 ,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集《 稻草人 》。
【解答】叶圣陶 叶绍钧 稻草人
【点评】略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6.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凉爽而惬意 , 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
冬天的雪, 慈祥而温厚 ,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
【解答】答案:
示例: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点评】解答仿写类题目,要注意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抓住语境中陈述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组织答案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课文下列各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第1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3)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4)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5)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2段提到了普通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段落的作用。理解段落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构上:总领下文的作用;内容上: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题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结合内容可知,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内容,从“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等语句中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上下文内容,从“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中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中可知,作者把论说文、记叙文和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答案:
(1)第1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3)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4)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5)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点评】段落的作用。
文章开头的作用: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对比反衬;伏笔铺垫;总领全段(或部分)。
结尾的作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总结全文;篇末点题;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