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7 屈原(节选)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海燕》﹣﹣《高尔基文集》﹣﹣高尔基﹣﹣苏联作家﹣﹣散文诗
B.《孔乙己》﹣﹣《呐喊》﹣﹣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
C.《唐雎不辱使命》﹣﹣《左传》﹣﹣刘向整理﹣﹣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史传文
D.《屈原》﹣﹣《郭沫若全集》﹣﹣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剧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面对发射导弹的威胁,人们不禁怀疑:朝鲜到底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读宋词,我们往往会读出感伤、哀怨、落寞…等情感。
D.我把知道的故事写成小册子,每册三、四页。
3.下面是某同学在活动中书写的一副对联,依次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赛舟品粽,______,博大精深扬中外
下联:______,赞屈子,_____
A.展习俗 吟诗作赋 高洁伟岸传古今
B.展习俗 吟诵诗句 气魄雄浑传今朝
C.美习俗 吟诵诗句 高洁伟岸传古今
D.美习俗 吟诗作赋 气魄雄浑传今朝
二.基础知识(共3小题)
4.说说《屈原(节选)》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1)洞庭湖、长江、东海:
(2)无形的长剑:
(3)土偶木梗:
(4)东皇太一:
5.文学常识填空。
(1)话剧是指以 为主的戏剧形式。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的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 或 ,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2)郭沫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第一本诗集《 》,开创了一代新诗风,是中国现代自由诗的代表作。他创作的《 》是历史剧的巅峰之作。
(3)屈原因作《 》而被称为“骚人”。后来用“骚人”泛指 。
6.给加点字注音。
伫立 睥睨 咆哮 波澜
污秽 犀利 稽首 虐待
驰骋
三.解答题(共1小题)
7.在《屈原》(节选)中,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 原 (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搭搭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进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雷电颂》选自历史剧《 》,这是一台话剧。“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 ,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3)正文前面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7 屈原(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海燕》﹣﹣《高尔基文集》﹣﹣高尔基﹣﹣苏联作家﹣﹣散文诗
B.《孔乙己》﹣﹣《呐喊》﹣﹣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
C.《唐雎不辱使命》﹣﹣《左传》﹣﹣刘向整理﹣﹣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史传文
D.《屈原》﹣﹣《郭沫若全集》﹣﹣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剧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
故选:C。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面对发射导弹的威胁,人们不禁怀疑:朝鲜到底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读宋词,我们往往会读出感伤、哀怨、落寞…等情感。
D.我把知道的故事写成小册子,每册三、四页。
【解答】A错误。选择性问句只有最后一个问句使用问号,其它使用逗号。“朝鲜到底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一句中“朝鲜到底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改为逗号。
B正确。该项考查分号的使用。“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一句是并列的分句,故使用分号正确。
C错误。“…”和“等”不能连用,故将“…等”中去掉一个。
D错误。此项考查的是顿号的使用。当数字表示约数连用时,不用顿号。“每册三、四页”中的顿号去掉。
故选:B。
【点评】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灵活应用,作答时细心审题,谨慎选择。
3.下面是某同学在活动中书写的一副对联,依次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赛舟品粽,______,博大精深扬中外
下联:______,赞屈子,_____
A.展习俗 吟诗作赋 高洁伟岸传古今
B.展习俗 吟诵诗句 气魄雄浑传今朝
C.美习俗 吟诵诗句 高洁伟岸传古今
D.美习俗 吟诗作赋 气魄雄浑传今朝
【解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上联中“赛舟品粽”是动宾结构的并列短语,下联中“吟诗作赋”与之结构相同,排除B、C项;下联中“赞屈子”是动宾短语,上联中“展习俗”比“美习俗”更恰当;上联中“中外”与下联中“古今”相对应,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对联常识: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二.基础知识(共3小题)
4.说说《屈原(节选)》一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1)洞庭湖、长江、东海: 广大人民群众
(2)无形的长剑: 坚定的信念
(3)土偶木梗: 无德无能、欺名惑众的官僚统治阶级
(4)东皇太一: 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解答】答案:
(1)广大人民群众
(2)坚定的信念
(3)无德无能、欺名惑众的官僚统治阶级
(4)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点评】解答此题,必须掌握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注意复习和归纳。
5.文学常识填空。
(1)话剧是指以 对话 为主的戏剧形式。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的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 对白 或 独白 ,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2)郭沫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第一本诗集《 女神 》,开创了一代新诗风,是中国现代自由诗的代表作。他创作的《 屈原 》是历史剧的巅峰之作。
(3)屈原因作《 离骚 》而被称为“骚人”。后来用“骚人”泛指 文人 。
【解答】答案:
(1)对话 对白 独白
(2)女神 屈原
(3)离骚 文人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6.给加点字注音。
伫立 zhù 睥睨 pìnì 咆哮 páoxiào 波澜 lán
污秽 huì 犀利 xī 稽首 qǐ 虐待 nüè
驰骋 chěng
【解答】zhù pìnì páoxiào lán
huì xī qǐ nüè
chěng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三.解答题(共1小题)
7.在《屈原》(节选)中,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解答】答案:
屈原在文中是一个代表中华性格和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形象。
【点评】此类题目一定要牢牢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对重点内容要有意识地去记忆,平时多温习,以免遗忘。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 原 (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搭搭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进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雷电颂》选自历史剧《 屈原 》,这是一台话剧。“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 内心独白 ,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3)正文前面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中概括为: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平时准确掌握作家作品及其他相关的知识,不要写错别字。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从“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中可知,属于人物的内心独白。
(3)本题考查理解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据此来回答。
(4)本题考查理解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据此回答。
答案:
(1)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2)屈原;内心独白。
(3)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4)抒情主人公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
【点评】内容概括的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做到“心中有丘壑”。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