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 曹刿论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 曹刿论战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20: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 曹刿论战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对《曹刿论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B.小惠/未遍
C.民/弗从也 D.登轼/而望之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遍(piàn),民弗从也
B.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C.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日其一犬坐于前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
C.何以战以中有足乐者 D.小大之狱能以径寸之木
5.下列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
(1)何以战?
(2)战于长勺。
(3)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必以分人。
(5)夫战,勇气也。
三.解答题(共1小题)
7.《曹刿论战》中,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5)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   
(6)鲁军发起进攻的时机选择在:   。(限四个字)
(7)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
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①既克   
②夫大国,难测也   
③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选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通过    描写和    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的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什么?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 曹刿论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对《曹刿论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曹刿论战》略写战争的经过,而不是“一概不提”。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必须掌握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注意复习和归纳。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B.小惠/未遍
C.民/弗从也 D.登轼/而望之
【解答】A.有误,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肉食者”是主语,“鄙”是谓语,在“鄙”前划开。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方法技巧
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遍(piàn),民弗从也
B.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C.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解答】A.有误,“小惠未遍”的“遍”应读“biàn”;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日其一犬坐于前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
C.何以战以中有足乐者 D.小大之狱能以径寸之木
【解答】A.不同,代词,指曹刿/代词,指两只狼;
B.不同,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C.不同,介词,凭借/连词,因为;
D.相同,助词,的。
故选:D。
【点评】解题技巧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5.下列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解答】“小大之狱”中“之”是助词,可译作“的”。
A.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
B.助词,的。
C.代词,指齐国军队。
D.代词,指齐国军队。
故选:B。
【点评】“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
(1)何以战?
(2)战于长勺。
(3)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必以分人。
(5)夫战,勇气也。
【解答】(1)句意:您凭借什么作战?正常语序是:以何战?这是一个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2)句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这是一个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3)句意:(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承前省略了主语“曹刿”,这是一个省略句。
(4)句意: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正常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于人。这是一个省略句。
(5)句意:作战,靠的是士气。这是一个判断句,“者……也”是语言标志。
答案:
(1)倒装句,您凭借什么作战?
(2)倒装句,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3)省略句,(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4)省略句,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5)判断句,作战,靠的是士气。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三.解答题(共1小题)
7.《曹刿论战》中,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解答】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战”。二人三问三答,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曹刿出身卑微,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答案: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有曹刿这样的爱国者以及善于用人、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庄公。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
(5)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鲁军发起进攻的时机选择在: 齐人三鼓 。(限四个字)
(7)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反映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曹坚持要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曹认为追击齐军的有利时机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曹认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所以才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根据“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提炼作答。
(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曹认为发起进攻的有利时机是“齐人三鼓”之后。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结合题意可提炼作答。根据第四题的分析可知,曹阻止庄分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答案: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惧有伏焉。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齐人三鼓。
(7)惧有伏焉。
【点评】词义积累;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①既克 克敌制胜 
②夫大国,难测也 深不可测 
③望其旗靡 望风披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选段主要运用了  记叙 的表达方式,通过  语言 描写和  动作 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的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和成语的积累,注意首先明确句意,根据句意明确字义,然后明确所涉及的成语。
①句意:打了胜仗后。克:攻克。成语:克敌制胜(或:攻无不克)。
②句意: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估计。成语:深不可测(或:高深莫测、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③句意: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靡:倒下。望风披靡(或:所向披靡、望风而靡)。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牺牲,祭祀用品;加,虚报;以,按照。句意: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②重点字词:鼓,击鼓;作,振作;“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应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刻画人物的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选段,了解内容可知,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从“刿曰、曰”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可知,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将鼓”“将驰”一上战场就忙着击鼓进军,敌军一撤退就忙着追击,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一上战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表现曹刿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
答案:
(1)①克敌制胜(或:攻无不克);②深不可测(或:高深莫测、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③望风披靡(或:所向披靡、望风而靡)
(2)①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
(3)记叙;语言;动作
(4)“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点评】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
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