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陈涉世家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陈涉世家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20: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陈涉世家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九百人/屯大泽乡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将军/身被坚执锐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陈涉世家》一文的作者司马迁,他是东汉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B.《陈涉世家》一文是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的。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武力推翻秦王朝暴政的序幕。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不甘碌碌无为,而要奋发有为的愿望。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B.楚人怜之(可怜)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偷着)
D.行收军,比至陈(等到)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2)为天下唱   ,   
(3)卜者知其指意   ,   
(4)固以怪之矣   ,   
(5)将军身被坚执锐   ,   
7.《陈涉世家》一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之为“   ,   ”。本文作者是   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人名)。
三.默写(共1小题)
8.《陈涉世家》理解型默写
(1)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   。根本原因是:   。
(2)表现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3)表现出陈胜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句子是:   !
(4)表达了陈胜想改变现状,改变贫困的命运的句子是:   ,   。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2 陈涉世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答】A.相同,第一句意思是: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念:考虑。第二句意思是:想到没有能(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考虑到。
B.不同,第一句意思是:现在偷跑也是死亡,亡:偷跑。第二句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
C.不同,第一句意思是:复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以:因为。第二句意思是: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以:用、把。
D.不同,第一句意思是: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间:偷偷地,暗地里。第二句意思是:声音中间夹杂着房屋崩溃倒塌的声音。间:夹杂。
故选:A。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注意归纳记忆,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等。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九百人/屯大泽乡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应当立为太子的人是公子抚苏。所以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故选:B。
【点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陈涉世家》一文的作者司马迁,他是东汉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B.《陈涉世家》一文是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的。
C.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武力推翻秦王朝暴政的序幕。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不甘碌碌无为,而要奋发有为的愿望。
【解答】A.有误,司马迁是西汉人;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B.楚人怜之(可怜)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偷着)
D.行收军,比至陈(等到)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句意: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怜:爱戴。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 , 强迫。 
(2)为天下唱 “唱”通“倡” , 首发。 
(3)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 , 意思、意图。 
(4)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 , 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 穿。 
【解答】(1)句意为:朝廷征发九百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適”通“谪”,强迫。
(2)句意为:向天下发出倡导,应该有很多人响应。“唱”通“倡”,首发。
(3)句意为:占卜的人知道他的意图。“指”通“旨”,意思、意图。
(4)句意为:本来就已经很奇怪了。“以”通“已”,已经。
(5)句意为: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被”通“披”,穿。
答案:
(1)“適”通“谪”,强迫。
(2)“唱”通“倡”,首发。
(3)“指”通“旨”,意思、意图。
(4)“以”通“已”,已经。
(5)“被”通“披”,穿。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多加积累。
7.《陈涉世家》一文选自《 史记 》,它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 体通史,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本文作者是 西汉 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 (人名)。
【解答】答案:
史记;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司马迁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三.默写(共1小题)
8.《陈涉世家》理解型默写
(1)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
(2)表现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3)表现出陈胜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句子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4)表达了陈胜想改变现状,改变贫困的命运的句子是: 苟富贵 , 无相忘 。
【解答】答案为: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重点字:度)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重点字:鸿鹄)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重点字:侯)
(4)苟富贵,无相忘(重点字: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B 
A.今亡(逃跑)亦死 无论(不论)魏晋
B.今或(有时)闻无罪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怜(爱戴)之 此中人语(说)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以数谏故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吴广以为然 父利其然也
(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选择出全错的一项即可。
A项,一正一错,“亡”正确。后句句意为: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B项,全错;前句句意: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或”,有的人。后句句意为: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C项,全对;
D项,一正一错,“怜”指爱戴。后句句意: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项,前句句意为: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乃”,于是,就。后句句意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乃”,竟然。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前句句意为: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以”,因为。后句句意为:惟独这家人,因为(儿子)跛脚的缘故,父子两人都得以保全性命;“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为”,向。后句句意为: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为”,为了。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前句句意为:吴广认为这样正确;“然”,正确。后句句意为:仲永的父亲认为以此有利可图;“然”,这样。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辨析。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
C项错误,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会,恰巧;度”,估计。句意为: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了。
第二句话,注意“具”,详尽;“闻”,听到。句意为: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综上所述,答案为:
(1)B
(2)B
(3)C
(4)①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了。(关键词“会、度”译错一个或两个,均扣(1分),语意连贯1分)
②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关键词“具”译错,扣(1分),语义连贯1分)
【点评】文言词语“亡”的用法:
1.逃跑。如: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2.丢失。如: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3.灭亡。如:国恒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
文言实词“或”的用法:
1.有的,有人。如: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2.有时。如: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