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出师表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攘除奸凶 奸凶:奸邪凶恶。
B.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C.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和遗憾。
D.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下列句子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D.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躬耕于南阳 欲报之于陛下也
B.败军之际 先帝之殊遇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4.古人的“自号”,寄寓着个人的情怀感念,下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以“醉翁”自号,暗含慨叹功业未建、韶华已逝之意。
B.苏轼以“东坡居士”自号,有对谪居生活的喟叹,也有悠闲自适的自嘲。
C.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以示恬淡而不慕名利的情怀。
D.诸葛亮以“卧龙先生”为号,自比作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三.默写(共1小题)
7.综合读写。
(1)表,古代奏议的一种,是 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在《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第三个建议是 。
(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 、军事家。“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演化成成语为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广开纳谏之门、鼓舞士气的句子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4)《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的“ , ”意思一致。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苟全性命于乱世, ”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6)《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因此
C.夙夜忧叹:早
D.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以告先帝之灵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斟酌损益
B.陛下/亦宜自谋
C.锦官城/外柏森森
D.两朝开济/老臣心
(4)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先帝临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是他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5)对诗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乙诗中有一联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出师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攘除奸凶 奸凶:奸邪凶恶。
B.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C.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和遗憾。
D.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解答】A.有误,本句中的“奸凶”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奸邪凶恶的敌人”,不能直接翻译为“奸邪凶恶”;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积累。注意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准确识记通假字及其解释,准确判断词类活用等。
2.下列句子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D.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句意:然而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因此应该划分为: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故选:B。
【点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躬耕于南阳 欲报之于陛下也
B.败军之际 先帝之殊遇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答】A.不同,介词,在/介词,向;
B.相同,助词,的;
C.不同,因为/来;
D.不同,生命/命令。
故选:B。
【点评】解题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2.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4.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4.古人的“自号”,寄寓着个人的情怀感念,下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以“醉翁”自号,暗含慨叹功业未建、韶华已逝之意。
B.苏轼以“东坡居士”自号,有对谪居生活的喟叹,也有悠闲自适的自嘲。
C.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以示恬淡而不慕名利的情怀。
D.诸葛亮以“卧龙先生”为号,自比作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
【解答】A.有误,“慨叹功业未建、韶华已逝之意”解读错误,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主张,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当时只有三十九岁。以“醉翁”自居,含有因赞同革新而被贬官的不平之意。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相关情况分析作答。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解答】(1)重点词: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
句意为: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2)重点词:顾,拜访,探望。咨,询问。
句意为: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3)重点词:受任,接受任务。奉命,奉行使命。
句意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4)重点词:此,这。所以,用来……的。职分,职责本分。
句意为: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答案:
(1)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2)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3)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4)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 极端憎恨或悔恨
(2)臣本布衣
古义: 平民百姓
今义: 棉布衣服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 言语行为极为恶劣
(4)由是感激
古义: 感慨激动
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5)开张圣听
古义: 扩大
今义: 店铺开业
(6)临表涕零
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奔走效劳
今义: 速度快
【解答】(1)句意为: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今义为极端憎恨或悔恨。
(2)句意为: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布衣:古义为平民百姓,今义为棉布衣服。
(3)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古义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言语行为极为恶劣。
(4)句意为:我因此十分感动。感激:古义为感慨激动,今义为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5)句意为:(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开张:古义为扩大,今义为店铺开业。
(6)句意为: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
(7)句意为: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驱驰:古义为奔走效劳,今义为速度快。
答案:
(1)痛心遗憾 极端憎恨或悔恨。
(2)平民百姓 棉布衣服
(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言语行为极为恶劣
(4)感慨激动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5)扩大 店铺开业
(6)眼泪 鼻涕
(7)奔走效劳 速度快
【点评】作答古今异义词辨析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词语的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三.默写(共1小题)
7.综合读写。
(1)表,古代奏议的一种,是 臣子 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在《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第三个建议是 亲贤远佞 。
(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 政治家 、军事家。“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演化成成语为 三顾茅庐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后主广开纳谏之门、鼓舞士气的句子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
(4)《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的“ 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意思一致。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6)《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解答】答案:
(1)臣子 亲贤远佞(重点字:佞)
(2)政治家 三顾茅庐
(3)恢弘志士之气(重点字:恢)
(4)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重点字:陟)
(5)不求闻达于诸侯(重点字:诸)
(6)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因此
C.夙夜忧叹:早
D.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以告先帝之灵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A.至于/斟酌损益
B.陛下/亦宜自谋
C.锦官城/外柏森森
D.两朝开济/老臣心
(4)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先帝临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是他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5)对诗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乙诗中有一联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B.我因此十分感动。由是:因此。
C.我早晚忧愁叹息。夙:早。
D.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以:因为。
A.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以:按照。
B.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以:用来。
C.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D.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以:用,拿。
故选:C。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思是“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锦官城外”是定语,不能在“诚”与“外”之间停顿,应在“外”后停顿。故选:C。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情感的能力。“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这里诗人是以乐景衬哀情。故C中“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错。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选文的第一、二段都是以记叙为主,记叙中蕴含情感。故A中“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错。所以选:A。
(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句子翻译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②此:这;所以:用来…的;职分:职责本分。句子翻译为: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7)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意思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从这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
答案:
(1)A
(2)C
(3)C
(4)C
(5)A
(6)①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7)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评】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15.驽钝
驽:劣马 钝:不锋利的刀
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