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诗词曲五首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下列与诗歌有关的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一乐府诗
B.《过零丁洋》﹣《过零丁洋》﹣文天祥﹣绝句
C.《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词
D.《山坡羊 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曲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4.给加点的字注音。
冢 雉 舂 谷 狐裘
瀚 海 风掣 年少万兜鍪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四.解答题(共2小题)
6.《山坡羊 潼关怀古》运用了哪种手法来抒情?试简要分析。
7.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试结合全词,做具体分析。
五.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8.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这首诗前半部分重在 ,后半部分主要是写 。这两部分用“ , ”这两句诗完成了过渡。
(3)请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
9.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诗词曲五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借景抒情”错误,应为“直抒胸臆”。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解答】ABD.正确。
C.错误;句意为: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故断句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故选:C。
【点评】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3.下列与诗歌有关的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一乐府诗
B.《过零丁洋》﹣《过零丁洋》﹣文天祥﹣绝句
C.《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词
D.《山坡羊 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曲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是一首律诗。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4.给加点的字注音。
冢 zhǒng 雉 zhì 舂 chōng 谷 狐裘 qiú
瀚 hàn 海 风掣 chè 年少万兜鍪 móu
【解答】答案:
zhǒng zhì chōng qiú
hàn chè móu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设问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双关
【解答】略
【点评】略
四.解答题(共2小题)
6.《山坡羊 潼关怀古》运用了哪种手法来抒情?试简要分析。
【解答】本题考查元曲的写作手法,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答案:
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点评】古典诗词曲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试结合全词,做具体分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答案:
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8.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朝代) 岑参 (人名)。
(2)这首诗前半部分重在 咏雪 ,后半部分主要是写 送别 。这两部分用“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诗完成了过渡。
(3)请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岑参。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前半部分重在咏雪,后半部分主要是写送别。这两部分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完成了过渡。
(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写作方法、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几方面去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雪比作春花,新颖地写出了下雪的美丽情景,表现了作者惊讶激动之情,以苦为乐的豪迈乐观精神。“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答案:
(1)唐;岑参
(2)咏雪;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一是诗人想象(比喻)奇妙,将北风想象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春天的梨花,描绘了一幅奇特的雪景图;二是诗人感情奇妙,“忽”传神地表现了赏雪时的喜悦,能在漫天飞雪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怀。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答案:
(1)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2)B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