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21:0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宏远实验高级中学
——作者介绍——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诗歌是其主要创作题材,包括饮酒诗,田园诗,
咏怀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唐宋诗坛产生深远影响。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以“醉人”讽刺上流社会的黑暗,反映官场险恶。
——陶渊明的思想——
自身经历:由于陶渊明自身坎坷的经历,和自己多年来田园生活的经历。
作品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质朴、真切,他的作品中大多包含着守正不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对淳朴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对黑暗的社会批评、讽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创作背景——
贫病交加中的《桃花源记》
420年,刘裕篡位自晋,宋武帝,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写成《桃花源记》
427年,陶渊明拒绝了官场的招揽,同年病逝与浔阳。
在这段隐居的艰难岁月中他写出了很多平静淡然的作品,传世作品125首,散文辞赋12篇被后人收录至《陶渊明集》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生僻字
垂髫( ) 要( )
俨然( ) 邑人( )
阡陌( )( ) 刘子骥( )
怡然( )
tiáo
yāo
yǎn

qiān m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顺着

遇到
溪水的两岸
芳香的青草 鲜嫩美丽
落花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诧异
向前
穷尽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浪漫玄幻的理想之境
本段的开头“晋太元、武陵”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元素,这些真实的信息都为下文叙述桃花源做了铺垫,也为下文奠定一定的现实基础,这样才能自然的开展超越现实的虚幻情节,这就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这一段作者用了简单的几段,描绘出一幅绚烂美艳,如火如霞的桃林美景,写出了桃花林自然风景的美丽。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尽头
隐隐约约
好像
舍弃
仅;只
又;再
开阔豁亮的样子
平整;宽阔
整齐的样子
池沼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劳作
老人
小孩
快乐的样子
一齐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第一段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几句和这一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的这几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自然的美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溪流
桃林
芳草
落花
高山
洞口
答:为下文桃花源的出现做了铺垫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同“俱”
代指桃花源人的问题
同“邀”
全;都

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这里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概括:这一部分开始,村里人见到了渔人,他们见面的场景作者叙述的非常简单平静,村民们见到渔人感到惊讶,问他来的原因。
思考问题:桃花源里没有战乱纷扰,人们融洽幸福,而渔人所处的外面世界确是战乱纷飞。渔人为大家描述外面的世界,大家也都深信不疑,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桃花源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桃花源人单纯、质朴、热情,从对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深信不疑和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就可以看出没有任何戒备和猜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竟然
更不必说

同“俱”
感叹;惋惜
邀请
他们的
居住
告辞;离开;告别

值得
给、向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的是一个百姓安居乐业,自给自足,不为世俗打扰的太平盛世,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都是寻常的东西,但在现实社会中难见的田园风光。
人们耕作劳动,老人小孩安闲快乐,这里人们不仅有着美好的环境,更有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写出了是桃花源的特有的安静自给自足之美,更反映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精神理想,桃花源就像老子笔下的《小国寡民》一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也和谐相处,在这里人与人没有阶级之分,大家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群体。
思考问题:读到这一段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渔人向大家讲了自秦朝到现在的几个时期经历的一些事情,内容很丰富,但是作者在文中用“一一为俱言所闻”几个字寥寥概括,但后面人们的“皆叹惋”原因是什么?
答:人们仿佛看到现实社会战乱纷飞,百姓疾苦,大家才会叹息、惋惜。
本段从“皆叹惋”看出,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 一边是混乱不堪、战乱纷飞的现实社会,一边是不受世俗纷扰的桃花源,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展现出桃花源世界令人向往的愿望。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欣然 规
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他的
沿着先前的
做标记
到了
拜见
立即
跟随
指渔人
寻找
先前的
终于

找到
听说
代指桃花源这件事
高兴的样子
规划
没有结果
不久
探访、求访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桃花源人们对渔人的热情好客以及临走时的请求,渔人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一离开就开始做标记,与淳朴善良的桃花源人相比,渔人这样做可谓是非常可耻。渔人还把这个世外桃源告诉太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渔人的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答:我猜想渔人深处在那个动荡纷乱的年代,生活贫苦、艰难,渔人也想有好的生活,所以就心怀侥幸,决定出卖热情淳朴的桃花源人,为自己谋得私利。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作者为什么写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扶向路,处处志之”随后再来寻找未果呢?为什么又写高尚士刘子骥寻找也没找到呢?这样安排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桃花源是陶渊明寄托个人和社会理想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没有战争的扰乱,也没有官府的苛捐杂税,更重要的是此地摆脱了政府的管辖。这样的地方如果被官府找到了,所有的美好必将化为泡影,一切都会消减殆尽。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作者幻想、是空想,根本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所以他借着渔人和刘子骥两人的经历把这个理想谁会展现出来,但最后未果,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
答: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在此文中更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分析文本·思考问题——
思考《桃花源记》一文用了哪几种写作手法?
文中对渔人所见之景毫无粉饰。这种对所见景色没有修饰的描写手法叫做........
文中将现实社会和想象的景色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叫做........
文中将现实世界和幻想中的桃花源一起写的手法叫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白描
武陵人 渔人 南阳刘子骥 桃花源 桃花源的景色、人物等
真实存在
作者想象的
虚实结合
残酷、战乱、黑暗的现实世界
和谐、美丽、淳朴的桃花源世界
对比
——总结——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作者用渔人的神奇经历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作者利用白描、虚实结合和对比的手法让我们难以分辨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但学完本课我们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作者的幻想罢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内心所想,也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大胆追求。
本课必须完成的任务
记牢作者文学常识,全文背诵,依照原文准确翻译,全文做到零失误默写,把握本课写作手法及作用,感受作者的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子·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译文:
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