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白居易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④兼照乘⑤,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封邑)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人。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④燔柴:这里指大火。⑤照乘:明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反问句式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语气强烈,引人深思。
B.颔联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一“诈”一“佯”,表面不同,但性质相同。
C.颈联以草萤之耀、荷露为喻,说明不要被假象欺骗而不辨真伪,说理生动形象。
D.全诗议论说理,诗人的“放言”既指向作伪者,也指向了被假象所蒙蔽的世人。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欢【注】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注:欢,一作“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穿着棉袄晒太阳舒适可人;晚上披上棉袄出门访友,踏雪赏月不失为雅事。
B.鹤氅、木棉也徒有虚名,不如丝绵,侧面衬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的绫袄的实用舒适。
C.穿着如此高级的新袄却不能“卧稳昏昏睡到明”,叹息连连,表明诗人对富贵生活的厌烦。
D.诗人耳旁经常响起的贫民冻馁之声是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的产生,是诗人日夜为贫民思虑所致。
4.本诗前八句和后六句反差明显。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郭道士不遇
白居易
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①去不逢。
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
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
欲问《参同契》②中事,更期何日得从容。
[注]①朝元:道教徒朝拜老子,唐初追号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②《参同契》:指《周易·参同契》,是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特意从繁忙公务中抽身告假去访郭道士,可见对道家学说的痴迷。
B.院中有白鹤,入门有青松,即使郭道士未出场,其不俗风骨已见一斑。
C.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道观清幽闲适的环境,清新又不乏飘逸。
D.本诗以发问的方式结尾,表达出对道家从容的生活状态及心境的羡慕。
6.有人说本诗寻人不遇,写满了遗憾之情,也有人说虽寻人不遇,亦已有所感悟,你支持哪种说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释。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元家履信宅①
白居易
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欹。
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
【注】①元家履信宅:作者好友元生前在洛阳的住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鸡犬丧家”和“林园失主”对举,可以想见履信宅主人尚在时的繁荣景象。
B.颔联与杜甫的《蜀相》颔联都用到“空”“自”二字,都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C.“风荡”“雨淋”直写自然界的变化,与颔联中的“落花”“流水”具有照应关系。
D.“唯是春风秋月知”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感,作者的惆怅感慨之情跃然纸上。
8.从全诗看,诗人所说的“伤心事”有哪些?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严大夫①赴桂州
白居易
地压坤方②重,官兼宪府③雄。
桂林无瘴气,柏署④有清风。
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⑤中。
大夫应绝席⑥,诗酒与谁同?
【注】①严大大夫;严谟,长庆二年任桂管观察使。②坤方:指西南方。《易·坤卦》中坤卦为西南之卦。③宪府:这里指御史台。④柏署:御史台的别称。⑤艛艓:一种小船。⑥绝席:不同席,独坐一席,表示地位尊贵。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指出桂林的地理方位在西南方,再表明严大夫身兼两职,位高权重。
B.颔联运用对比,指出桂林的条件不如京城,也暗示出严大夫为官清正廉洁。
C.颈联写官府所在环境及水路行船的出行方式,借以表达对友人的慰藉之情。
D.这首诗即事感怀,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蕴含着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绪。
10.这首诗的尾句“诗酒与谁同”与《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邺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精巧,按时间顺序,最后描绘出五地望月生乡愁的图景。
B.前两联是想象之语,写出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
C.颈联运用比喻,赋予雁和蓬以孤苦凄惶的情态,揭示了零落之苦。
D.本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而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1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13.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本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斯是随室,惟吾德馨。
14.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途经岳阳时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漫漫”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岳阳楼下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
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洞庭湖无边春景,草木之绿绵延湖岸,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到了故都长安。
C.尾联说如此美景可以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贵人们欣赏,在夸赞美景的同时,含蓄流露出对贵人的牵挂与祝愿之意。
D.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诗人在登楼远望中,寓情于景,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16.本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B“表面不同,但性质相同”错。臧生与宁子表面上都是“伪”,但性质不同。一是奸而诈圣,一是智而佯愚。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知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2.①意为如果不取大火与草萤之罐、明珠与荷露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之罐非火,荷露非珠呢?②借此说明了对比可辨真伪的道理,③表达了对当朝者不辨真伪的昏聩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3.C “表明诗人对富贵生活的厌烦”错误,诗人睡不安稳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选项于文无据。
4.①前八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及木棉的对比、穿着感受等方面极力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②后六句诗人笔锋一转,写贫民的饥冻。③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凸显诗人真挚的人道主义思想,使整首诗有跌宕起伏之妙。
5.A“繁忙公务”“对道家学说的痴迷”错,首联意思是在郡中请假前来拜访郭道士,而郭道士却到洞里闭关没能相见,没有公务繁忙和痴迷道学的意思,选项内容于文无据。
6.支持第一种写满遗憾之情:①首联说特意请假来访,赶上郭道士闭关,遗憾之情已溢于言表;②中间两联写道观环境,“只留”“惟见”两个短语将自己的怅然之情,“丹应伏”“水自舂”两处描写将寻访不遇的无奈之情,尽数道出;③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却恰巧不遇,只能盼着有机会再相见,将遗憾无奈之情推向高峰。
支持第二种亦已有所感悟:①颔联写虽寻访不遇,但院中的白鹤,入门处的青松已让自己对郭道士的潇洒风神有所体会,自然生出对道家生活的一些领悟;②颈联写丹炉还着着火,丹药还在炼制,水磨虽无人,却舂米不断,虽未遇人,但对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有所了解,这也是感悟和收获;③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虽不遇但更增加了对下次相遇的期盼与信心,这也是有所感悟的表现。
B“都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错误。此诗颔联写的是“花从树上默默地落下,水依然各自无情地流淌到池中”,本身就是哀景,不属于乐景。
8.①斯人已逝,宅第失去旧时之主,诗人思念好友,伤心难掩;
②鸡犬分散,花自飘零,水自流淌,诗人感叹物是人非,黯然神伤;
③时光流逝,宴船歌阁破败不堪,诗人感慨繁华不再,忧伤难抑。
9.B“桂林的条件不如京城”错,“桂林无瘴气”是说严大夫所在的桂林在他的治理下必然是清静安宁太平和谐美好的。
10.“诗酒与谁同”,“诗酒”代表诗文才华,表达对严大夫诗文才华的赞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感叹自身沦落天涯,也是对同病相怜的失意人的同情、安慰和叹息。
B“前两联是想象之语”错误,作者是追忆因战乱频繁、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现实生活,是发生过的事实。
12.同:都是借明月表达思念之情。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
13.B
A.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与《小宅》一致。
B.表现的是杜甫因为自己的茅屋破漏而感到忧伤,并由此想到天下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小宅》不一致。
C.表明了陶渊明喜爱远离俗世的隐居生活,有淡泊的情怀,与《小宅》一致。
D.体现了刘禹锡身在陋室,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小宅》一致。
14.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示例二:运用衬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抒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
C “对贵人的牵挂与祝愿”说法错误。尾联写洞庭湖风景优美壮阔,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行旅之人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16.①漂泊在外、沦落天涯的孤苦之情。首联中写诗人独上高楼,顿生孤寂之感;颈联中,诗人听到“猿啼”,看到“雁渡”,触景生情,不由想到世事艰难。②对故都长安的眷念之情。诗人看到洞庭湖上夕阳返照,很自然地想到故都长安。③对贵人们的怨愤。尾联写应当把洞庭湖的这番景象绘成图画,给贵人们看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猿啼雁渡的凄凉,体会到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