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5 17: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1、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2、通过史实分析中古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文明区域不同的发展道路,展开对印度、日本和朝鲜半岛在强大文明影响下探索自身道路的思考,认识古代文明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增强对中华文明圈以及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
要求:
时空坐标
7世纪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三洲;
鼎盛时期,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古亚洲
东亚与南亚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13世纪奥斯曼人兴起;
14—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
16世纪后期,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印度地区
朝鲜半岛
日本
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4世纪笈多帝国兴起,印度教为主要宗教;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苏丹国家
10世纪建立高丽王朝;
14世纪改国号为朝鲜。
646年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2世纪建立幕府统治者
17世纪德川幕府面临世界变局
效仿中国唐朝体制
本课导入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千零一夜》中文版书影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历史纵横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公认的伊斯兰教先知。中国的穆斯林普遍尊称之为“穆圣”,也被称作“马圣“”。按传统的穆斯林传记他约于570年出生于麦加,632年6月8日逝世于麦迪娜。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亚伯拉罕诸教的最后一位先知。此外他还统一了阿拉伯的各部落,并以此奠定了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基础。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行,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道。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伊斯兰教的兴起,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反映。穆罕默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历史总结
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严重的社会危机: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同时,外来侵略加剧了社会危机与社会矛盾。
人民反抗没有出路:各阶层人民不断起义但都失败了,人们通过反抗获得解放的希望破灭后,普遍陷入绝望,为此人们需要宗教来寻找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多神教,希望安宁、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要求统一和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阿拉伯半岛各阶级各部落的共同的迫切愿望,“信主独一”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原因:
伊斯兰教的产生结束了阿拉伯半岛分裂割据局面,而且还以宗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诸部统一成为强大的伊斯兰国家,从而使默默无闻的阿拉伯人走向世界,伊斯兰教亦由阿拉伯半岛的民族宗教发展为今天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影响:
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扩张: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
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表现:
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众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灿烂:融合东西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学思之窗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由战舰和游艇,有中的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区域的商贸交流。
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文化成就
◎拉齐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著有《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知识延伸
史料实证
史料: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这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阿拉伯人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根据史料,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措施。
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历史总结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古典文化为其繁荣奠定基础
统治者大力支持
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
百年翻译运动的大力推动
经济和城市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贡献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历史纵横
(1)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方的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由阿拉伯人经丝绸之路传到东方。
(2)阿拉伯人
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就,古印度人创造发明了0至9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此后成为通用的数字符号。
②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历史总结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是他们重视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二是注重保护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三是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发明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正确认识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
先进性: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的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史料实证
史料: 通过一百多年的征服,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束了这些城市长期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商品生产和商旅往来提供了条件。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而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根据史料,根据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原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政局稳定;
国内工商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
帝国政府对商业的重视和扶植;
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1)征服小亚细亚: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向欧洲进军:
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3世纪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
16世纪后期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到16世纪后期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征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史料阅读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士兵不靠夺得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知识延伸
奥斯曼帝国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新的商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征服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甚至使国际关系趋于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了伏笔。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的丰富性。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苏丹体制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体制,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奥斯曼帝国)全国土地和牧场的最高支配权属于苏丹。苏丹除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外,其余大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级官员和战士。领有采邑的封建主必须提供相应的军队服役。……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土地上的农民耕种,缴纳实物地主和各种捐税。
问题探究:奥斯曼帝国有什么历史影响?
(1)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的继承;
(2)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史料实证
关键能力拓展
  奥斯曼帝国因对亚欧旧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而导致的商业危机,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直接诱因。新航路开辟之初,旧商路贸易虽然遭到较大打击,但并没有自此一蹶不振。事实上,旧商路沿线国家采取外交、军事等措施积极应对新航路的挑战,努力维护旧商路上的贸易和国家利益。正是由于旧商路沿线国家的努力以及葡萄牙的衰弱,旧商路于16世纪中期又重新复兴和繁荣起来,并与新航路并存、竞争,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与奥斯曼帝国经济的繁荣。
旧商路的曲折发展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
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兴起:11世纪起,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在奴隶王朝初期是占据北印度部分地区的国家,后来历朝历代逐渐扩张,一度成为占据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巨大苏丹国。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并依靠中亚外族雇佣军为统治支柱。对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阶层广大居民采取敌对、歧视、迫害等高压统治政策,强征人头税及强迫改宗伊斯兰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阶层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绪。
历史纵横
(3)古代越南:
  古代越南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越南春节年货市场
  越南古称“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区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越南北部地区统治者自立为王,后得到北宋承认,获得藩属国地位。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藩属国地位。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
1、东亚
(1)日本:
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幕府统治:
     A、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B、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幕府掌握)。
     C、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
  日本武士是10世纪到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在著作《日本历史》中,明确为武士定义:杀人、抢劫、强盗即为武士,战败而逃亡、流浪的武士则为浪人,可见日本武士杀人成性的本质。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他们同时也是一种磨灭人性的职业。作为专业的军事集团,作战是武士的第一使命。
  日本武士最高的是征夷大将军,以下是大老、老中、御家老、守护代、大名、家老、部将、侍大将、足轻大将、足轻头、足轻。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史料实证
史料: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和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根据史料,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变化,并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层面为主
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中央集权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646年
10世纪
12世纪末
17世纪
图构历史
中外关联
唐文化影响下的“大化改新”:
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行政制度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度政体,制定国名和年号。
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军事制度:建立发唐朝府兵制为蓝本的军事制度。
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唐朝的礼仪、服饰等,以至影响日本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如围棋、相扑、医学、茶道、日本佛艺术等。
历史总结
日本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庄园制的形成: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庄园制发展起来。
武士集团形成: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图构历史
幕府时代的社会结构: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农工商

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
天皇与将军: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服兵役等义务,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1、东亚
(2)朝鲜:
新罗统一: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牲。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而建国。1394年定都于汉阳(今首尔),翌年改称汉城。1399年迁回开城,1405年再次迁都汉阳。 经过对北方的开拓,到15世纪中叶,朝鲜王朝的国土基本定型,大致相当于当今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
  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对中国明、清两代采取事大主义,建国后便向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或部族则采取交邻政策。
  16世纪末至17世纪前期,朝鲜接连遭到日本和后金(清)的入侵(万历朝鲜战争、丁卯之役、丙子之役),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国门。中日甲午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历27代君主、519年。
李成桂画像
数字识记:
两大主题:帝国的扩张
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三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四个地带: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南亚、东亚
四大制度:哈里发制、苏丹制、幕府制、中央集权制
必备术语
①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在角色,阿拉伯商人和族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凉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②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③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④奥斯曼帝国是阿拉伯帝国解体后兴起于小亚细亚的帝国;德里苏丹国是阿拉伯世界继续扩大的结果之一;日本和朝鲜则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知识体系
1、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柏拉图、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和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  )
A.保存了奥斯曼帝国的文化遗产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课堂检测:
2.现代欧洲语言中的市场、关税、港口、盐税等词语源自阿拉伯语。由此可见(  )
A.阿拉伯人阻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
B.阿拉伯文化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华
C.现代欧洲语言起源于阿拉伯语
D.阿拉伯人对欧洲商业经济影响深刻
D
课堂检测:
3.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这说明(  )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由各界共同推举产生的
D.苏丹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课堂检测:
A
4.公元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国司、郡司由中央派遣官员担任,里长则从当地人中选拔。该措施(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C.加速了战国时代的到来
D.有效地传播了唐朝文化
A
课堂检测:
5.公元976年,高丽王朝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按品授田,其中品级最高者得田柴110结(田为耕地,柴指烧柴林,结为高丽丈量土地的单位)。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于受田者,只限当代,不得世袭。这一制度(  )
A.确立了层层分封的封君封臣制
B.为集权国家体制提供物质基础
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促进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课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