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检测卷
期中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18 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对于朱自清而言,春天是酝 niànɡ 酿 在湿润空气里的花香;对于刘湛秋而言,夏雨是热烈而粗犷 ɡuǎnɡ 的;对史铁生而言,秋天是翻来 fù 覆 去的思念;对于老舍而言,冬天是终年 zhù 贮 蓄的绿色。(每格 1 分)
酿
ɡuǎnɡ
覆
贮
(每格 1 分)
.
2.读诗赏文,与古人交朋友,让我们的生命同高贵的心灵进行联结。(10 分)
朋友 诗文名句 高贵的心灵 出处
子夏 (1)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夏领悟了孔老夫子的仁德修养 《〈论语〉十二章》
博学而笃
志
切问而
近思
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老师教诲下日日坚持的自觉自省 《〈论语〉十二章》
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曹操 (3)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东临沧海时吞吐日月的博大境界 《观沧海》
诸葛亮 (4)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身为父亲时苦心孤诣的殷殷教诲 《诫子书》
日月之行
非淡泊无
以明志
刘禹锡 (5)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明丽秋景下明朗刚健的豪迈诗情 《秋词》(其一)
便引诗
情到碧霄
陆游 (6)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 风雨梦境中感人至深的忧国忧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夜阑卧听
风吹雨
铁
马冰河入梦
来
谭嗣同 (7)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不解平 。 寄情山水中冲决罗网的勇往直前 《潼关》
河流大野犹
嫌束
山入潼
关不解平
3.暑假时,小东和同学在绍兴一个景区里见到了这样一副对联(见右图),里边有不少繁体字,他们猜出了一些,但对下联第二个字却不太有把握。上联是“意静不随流水转”,下联是“心□还笑白云长”。请你帮小东他们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处最贴切的一项( B )(2 分)
A.阔 B.闲
C.阑 D.间
B
4.下列各句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2 分)
A.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诗人,我们所知道的刘禹锡、李商隐、陆游、马致远都是唐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里的“卖弄”是贬义词。
D
C.“久仰”“惠顾”“奉劝”“见谅”都是敬辞,“拙作”“家君”“寒舍”“愚见”则是谦辞。
D.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解析:A 项中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并非唐宋;B 项中“卖弄”在句中是贬义词褒用,将小鸟拟人化,突出小鸟活泼、可爱的特点;C 项中“见谅”是谦辞;故选 D 项。)
二、阅读(52 分)
(一)名著阅读(6 分)
5.“博学”组同学在阅读中发现孙悟空曾三次离开团队,通过比较每次离开的原因及不同表现,探究孙悟空的变化与成长。请你结合以下材料,一起完成表格。(6 分)
(一)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二)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
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诂言诂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三)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遂按下云头,径至三藏马前侍立道:“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
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住口道:“你不回去,又来缠我怎的?”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孙悟空离开团队的原因 孙悟空离开时的表现 变化与成长
(1) 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受不了唐僧的唠叨而离开。(1 分) (2) 受不得唐僧的絮叨,心头火起,说走就走。(1 分) 从(5) 生性急躁、野性难驯等(1 分,言之有理即可) 到(6) 成熟稳重、有情有义等(1 分,言之有理即可) ,进而变得冷静、理智。
孙悟空打
死六个强盗,
受不了唐僧
的唠叨而离
开。(1 分)
受不得
唐僧的絮叨,
心头火起,
说走就走。
(1 分)
生性急躁、野
性难驯等(1 分,言之
有理即可)
成熟
稳重、有情有义等(1
分,言之有理即可)
(3)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认定孙悟空杀死人,将他赶回花果山( 1 分) 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仔细保护师父。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
僧认定孙悟空杀死人,将
他赶回花果山。(1 分)
孙悟空打死几个草寇,唐僧赶他走。 (4) 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1 分)
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
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
观音菩萨求助。(1 分)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16 分)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 1990—1990(节选)
[英]米里亚姆·伊利亚 以斯拉·伊利亚
4月 30 日,星期三
今天是我的纪念日。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六个月了。六个月前的今天,他们把我从“自命不凡宠物店”“买”回家。
5月 3 日,星期六
我决定永远不碰跑轮。
5 月 4 日,星期日
我决定还是玩跑轮吧,但只在晚上玩,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在笼子里,抓呀,挠呀,刨呀,总之要弄出噪音烦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可不玩那些小把戏,要是我做点儿什么,那都是为我自己,绝非为他们。
那个小个子今天来过,她想要把我抓起来,我跑开了,藏在干草后面。她随即收手了。
5 月 5 日,星期一为什么存在?
5 月 7 日,星期三
他们俩今天都来了,把我从笼子里拽出来,放进一个用书本和手纸搭建起来的近似于迷宫的东西里面。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他们把这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看着我在死胡同里转来转去,他们笑呀叫呀。但我知道,这不是游戏。他们试图击溃我的意志,压迫我、折磨我。他们可以拿走我的鼠身自由,但他们永远无法夺走我的灵魂。
我叫爱德华,我是一只仓鼠。
5 月 10 日,星期六
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
5 月 14 日,星期三
对于跑轮的评价:
它在转动。
它漫无目的。
它吱吱作响。
我不该再玩跑轮了。
5 月 16 日,星期五
玩跑轮。
吃谷粒。喝水。
5月 17 日,星期六
今天我先喝了一些水,又吃了一些谷粒。
6月 1 日,星期日
跑轮
谷粒
水
跑轮
谷粒
水
就没点儿别的了吗?
我要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以及为所有受压迫者们争取权利;杀一杀那些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们的嚣张气焰。
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绝食,不吃不喝直到自由……或者说直到死。
下午 2∶33
绝食两分钟了。我意志坚定。
下午 2∶36
绝食五分钟了。我开始感到虚弱。
下午 2∶41
谷粒。它们在嘲笑我。
下午 2∶45
我的体重减轻了一克。没准儿更多。
下午 2∶47
今天的牺牲已经足够大了,就到此为止吧。一只死仓鼠对于抵抗运动来说有什么用?所以我吃了五十颗谷粒,喝饱水。
下午 2∶48
中毒了!中毒了!死亡之神就那么瞪着我。
下午 4∶00
从轻度消化不良中恢复过来。真是漫长的一天啊。
……
11 月 6 日,星期四
我多日的祈祷终于有了回应:笼子的门开了。今夜,我将踏上一段完全未知的旅途。
(选自《仓鼠爱德华的日记 1990—1990》,王思楠译)
【推测·情节】
6.选文的故事情节有因果联系。阅读选文,完成填空。(4 分)
(3) 因为抵抗无用(或不愿再牺牲)
(4) 所以消化不良(或中毒、差点死亡)(每格 1 分)
因为抵抗无用(或不愿再牺牲)
所以消化不良(或中毒、差点死亡)(每格 1 分)
(1) 因为没人注意到纪念日
(2) 所以绝食抵抗
因为没人注意到纪念日
所以绝食抵抗
【推测·形式】
7.在“6 月 1 日,星期日”的日记中,“跑轮 谷粒 水 跑轮 谷粒 水”的文字编排很有特色,请结合“小贴士”,推测作者这样设计有哪些用意?(3 分)
小贴士
有的时候,文字的编排形式寓示着作者的深意,如此文中作者把文字设计成周而复始的形式,或把文字设计成倾斜的形式。
①文字的编排形式是插图跑轮的变形,给人视觉冲击,引发思考;②文字设计成了周而复始的形式,暗示了仓鼠爱德华每日生活的单调无聊、漫无目的;③文字设计成倾斜的形式,让人联想到爱德华情绪的不稳定,预示变化即将产生,推动情节的发展。(答出一点 2 分,两点满分)
①文字的编排形式是插图跑轮的变形,给人视觉冲击,引发思考;②文字设计成了周而复始的形式,暗示了仓鼠爱德华每日生活的单调无聊、漫无目的;③文字设计成倾斜的形式,让人联想到爱德华情绪的不稳定,预示变化即将产生,推动情节的发展。(答出一点 2 分,两点满分)
【推测·视角】
8.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4 分)
①便于直接表达爱德华的内心感受,更具真实性;②将读者带入故事,有助于读者设身处地理解爱德华。(每点 2 分)
①便于直接表达爱德华的内心感受,更具真实性;②将读者带入故事,有助于读者设身处地理解爱德华。(每点 2 分)
【推测·主旨】
9.从“11 月 6 日,星期四”的日记来看,仓鼠爱德华终于走出笼门,走向新的旅途。爱德华还会返回笼子吗?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可从情节上、形象上等角度去推测)(5 分)
我认为爱德华还会回来。(1)从情节上推测:选文前面已有多处伏笔,比如爱德华满足于人所提供的有它所需要的一切的笼中生活,暗示爱德华还会回来。(2)从形象上推测:① 选文多次出现“我决定”“我要”“我打算”,说明爱德华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他没有付诸行动的恒心。②爱德华的情绪大起大落,忽而绝食抵抗,忽而暴饮暴食。
我认为爱德华还会回来。(1)从情节上推测:选文前面已有多处伏笔,比如爱德华满足于人所提供的有它所需要的一切的笼中生活,暗示爱德华还会回来。(2)从形象上推测:① 选文多次出现“我决定”“我要”“我打算”,说明爱德华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他没有付诸行动的恒心。②爱德华的情绪大起大落,忽而绝食抵抗,忽而暴饮暴食。
③爱德华是多变的,从他对跑轮一变再变的态度可以判断,他缺少坚定的信念。④爱德华缺少坚强的意志。密集的绝食日记和短暂的绝食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⑤爱德华想争取权利,却吃不了苦。绝食以后的暴饮暴食,让他感到不适,他就觉得已有死亡之神瞪着他,而真相不过是轻度的消化不良。⑥爱德华享受笼子里安逸的生活状态。
③爱德华是多变的,从他对跑轮一变再变的态度可以判断,他缺少坚定的信念。④爱德华缺少坚强的意志。密集的绝食日记和短暂的绝食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⑤爱德华想争取权利,却吃不了苦。绝食以后的暴饮暴食,让他感到不适,他就觉得已有死亡之神瞪着他,而真相不过是轻度的消化不良。⑥爱德华享受笼子里安逸的生活状态。
比如从选文的插图中就可以看到,气定神闲,悠然自得。(3)从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推测:爱德华对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缺少清醒的认知,导致他经常出现摇摆。(4)从主题来推测:爱德华回来更能强化个体面对强大牢笼时的无力与迷惘。(每点 2 分,点出三点满分)
比如从选文的插图中就可以看到,气定神闲,悠然自得。(3)从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推测:爱德华对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缺少清醒的认知,导致他经常出现摇摆。(4)从主题来推测:爱德华回来更能强化个体面对强大牢笼时的无力与迷惘。(每点 2 分,点出三点满分)
(三)非文学类作品阅读(10 分)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收官
【分集剧情】
第一集:《出生》
新生命的诞生既伴随着喜悦,也伴随着为人父母生育过程中的种种选择与风险。本期通过蹲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记录下产科病房一个个真实故事,记录下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第一次挑战和专有的守候。
第二集: A
新学期,学校又迎来了新的一批孩子迈入学堂,这是孩子们的人生第一次入学。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上学”俨然已经成为了家长和孩子们一次重大选择。幼升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对父母而言到底是指导还是误导?孩子们和家长如何适应他们的选择?喜泪参半的故事里是孩子们成长的轨迹。
第三集: B
云南保山漭水,大山深处。曾经在这里支教的大学生康瑜决定在这里留下来,当一名教孩子们写诗的老师。留在山区读书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懂事得特别早。他们把对家长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感情都写进自己的诗里。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这是孩子们创造的最原始、最纯粹的艺术。
第四至十二集:依次为《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
【记者专访】记者同《人生第一次》总制片人张昊、总导演秦博进行了专访交流。
从萌生想法开始策划到拍摄完成至播出,一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央视网视频中心内容总监、《人生第一次》总制片人张昊告诉记者,希望人们在这部纪录片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感受人生的善意与美好。“致敬每一个骨子里坚韧又乐观的中国人。”
张昊表示央视有长记录和社会观察的基因,发展中的中国给予了他们一个无限的选题库,真实记录是初心,同时也能触动人心。“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中国,个体的命运,以及和自己有共情的真实故事。”
“蹲守拍摄”是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方式,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长时间记录镜头里的人物,拍《当兵》这一集,团队蹲守了小半年,伞兵必须经历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完成第一跳。在士兵纵身一跃之际,虽然旁观,但也会跟着热血起来。对此秦博说:“我除了这个笨办法,没有其他本事。这是我的团队常年养成的习惯。”
蹲守拍摄时要求保持冷静与克制,以此得到大量素材,在此后消化素材和剪辑时,则不再需要彻底旁观,“当你第二次还能被感动,这就是好素材了。”
如果你是弹幕爱好者,在观看《人生第一次》时,会时不时被“金句”刷屏,“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当我们处在童年时,不知童年为何物。
等到我们知晓其真正的意义时,童年早已离我们远去”,“生命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等等,对于影片中引发关注的文案,秦博表示自己喜欢白话式的解说词,这些“金句”以及影片所包含的所有细节背后藏着点滴诗意,也藏着中国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待世界的方式。
【作品评价】
“《人生第一次》既有价值的引领,也实现了人生的引领。全片基调温暖正向,让人感觉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希望与温暖的,满满的正能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
《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人文纪录片的常规操作手法,并没有把视角和切入点固定在一个主题、一个人物身上,而是每期不同主题,每个主题有一到多个拍摄对象,扩展了视角的维度,纵向切割人生故事,穿越时光,描摹情感。同时,每期一位明星讲述人的出现,也更易于观众的代入。
每位故事讲述人在配音之前提前观片,并且简短阐述自己的观片体验,他们既是观众,也是讲述者,在纪录片拍摄团队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一种间接的交流和互动。(央视网)
《人生第一次》抓住人生中 12 个重大节点,围绕关注度高的话题,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一次”组成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向观众传递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该片将“人生”这个庞大命题慢慢拆解,记录普通人生活,在点点滴滴的场景中建构群像。个体境遇是时代注脚,切口虽小,但见微知著,能够一窥社会发展现实图景。
整部片子充盈着暖色调,让观众在笑中获得启迪,落泪时心生感动和希望。(《人民日报》)
10.根据分集剧情和内容介绍,可以推测出第二集、第三集的标题为 A《 上学(或入学) 》、B《 长大(或成长) 》。(2 分)(每格 1 分)
上学(或入学)
长大(或成长)
(每格 1 分)
11.自开播以来,《人生第一次》的豆瓣评分稳居 9.2,海内外播放量超过 4 亿。你认为节目这么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请浏览前文内容,先勾画关键性词句,然后具体分析阐述。(3分)
①纪录片讲述的是“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中国,个体的命运,以及和自己有共情的真实故事”。②团队采取长时间“蹲守拍摄”,采集到大量真实感人的素材。③本片中“金句”很多,影片所包含的所有细节背后藏着点滴诗意,也藏着中国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待世界的方式。
①纪录片讲述的是“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当下
的中国,个体的命运,以及和自己有共情的真实
故事”。②团队采取长时间“蹲守拍摄”,采集到大
量真实感人的素材。③本片中“金句”很多,影片
所包含的所有细节背后藏着点滴诗意,也藏着中
国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待世界的方式。
④每期一位明星讲述人,在配音之前提前观片,并且简短阐述自己的观片体验,他们既是观众,也是讲述者,在纪录片拍摄团队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一种间接的交流和互动。⑤本片让人感觉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希望与温暖的,满满的正能量。(或人们在这部纪录片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感受人生的善意与美好。
)(找出句子 1 分,分析 2 分)
④每期一位明星讲述人,在配音之前提前观片,
并且简短阐述自己的观片体验,他们既是观众,
也是讲述者,在纪录片拍摄团队和观众之间架起
了一座桥梁,实现了一种间接的交流和互动。⑤
本片让人感觉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希望与温暖
的,满满的正能量。(或人们在这部纪录片中汲取
前行的力量,感受人生的善意与美好。)
(找出句子 1 分,分析 2 分)
12.抗疫节目《2020,人生第一次我们这样过年》意在表现“很多普通人用微薄的光照亮希望”,小乐想将以下素材推荐给节目组,请结合素材内容和节目主题,帮忙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100 字左右。(5 分)
素材:2020 除夕夜,武汉封城,捉襟见肘的医疗生活物资和网络上未经证实的各类真假消息,让这座围城里的很多人陷入了惊慌。菜农秦大安骑上一辆旧电动三轮,经历了 4 个多小时,奔波 40 多公里,给援鄂医疗队送蔬菜。整个疫情期间,秦大安一共送了一万多斤蔬菜。而这些菜,本可以卖个好价钱。
节目组,你们好!我想向你们推荐一个素材。武汉一普通菜农秦大安,整个疫情期间,免费送了一万多斤蔬菜给援鄂医疗队。送菜是件小事,秦大安说只是尽一份微薄之力,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人性美好,心生感动和希望。符合此次抗疫节目主题“很多普通人用微薄的光照亮希望”。恳请采纳。(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节目组,你们好!我想向你们推荐一个素材。武汉一普通菜农秦大安,整个疫情期间,免费送了一万多斤蔬菜给援鄂医疗队。送菜是件小事,秦大安说只是尽一份微薄之力,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人性美好,心生感动和希望。符合此次抗疫节目主题“很多普通人用微薄的光照亮希望”。恳请采纳。(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四)古文阅读(16 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顾悦①与简文②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③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④茂。”
【丙】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释】①顾悦:晋代名士,字君叔。②简文:简文帝,名司马昱,字道万,东晋元帝少子。③蒲柳:即水杨,枝叶易凋。④弥:更加。
【通读·懂义】
13.根据文意,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陈 元 方 子 长 文/有 英 才/与 季 方 子 孝 先/各 论 其 父 功 德。(每处 1 分)
/
/
(每处 1 分)
14.下面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 分)
A.争之.不能决 由京之.沪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唯虚心乃.能进步
C.而.发早白 望秋而.落
D.咨于.太丘 于.我如浮云
B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我是蒲柳一样的资质,一到秋天树叶就掉落了;您是松柏一般的质地,经受了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我是蒲柳一样的资质,一到秋天树叶就掉落了;您是松柏一般的质地,经受了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辨体·懂文】
16.【甲】文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请根据“小贴士”的提示,为【乙】文和
【丙】文选择出处。(2 分)
小贴士
《世说新语·德行》:记述了士族阶层认为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美好道德品行。
《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
【乙】文出自 B 篇,【丙】文出自 A 篇。 A.德行 B.言语 C.雅量
B
A
《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
【分析·懂理】
17.【甲】文中的“元方”,【乙】文中的“顾悦”,【丙】文中的“陈太丘”,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都曾给后人留下有益的启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个人物,分别谈一点收获。(4 分)
示例:①【甲】文中的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出言不逊,以礼相驳,让我明白了与人交流要讲究礼貌;②【甲】文中的元方,面对父亲友人无礼的责问,他抓住友人失信的实质,以理反驳,让对方无言以对,让我明白了与人辩论要以理服人;
示例:①【甲】文中的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出言不逊,以礼相驳,让我明白了与人交流要讲究礼貌;②【甲】文中的元方,面对父亲友人无礼的责问,他抓住友人失信的实质,以理反驳,让对方无言以对,让我明白了与人辩论要以理服人;
③【甲】文中的元方,面对父亲友人出言不逊,他用“无信”和“无礼”进行反驳,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十分惭愧,让我明白了与人交流要有理有礼,让人心服口服;④【乙】文中的顾悦以蒲柳自喻,以松柏喻简文帝,语言巧妙,既考虑了双方身份,免除了尴尬,又赞美了对方,给人以语言交往的启迪;
③【甲】文中的元方,面对父亲友人出言不逊,他用“无信”和“无礼”进行反驳,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十分惭愧,让我明白了与人交流要有理有礼,让人心服口服;④【乙】文中的顾悦以蒲柳自喻,以松柏喻简文帝,语言巧妙,既考虑了双方身份,免除了尴尬,又赞美了对方,给人以语言交往的启迪;
⑤【丙】文中的陈太丘用“难兄难弟”巧妙地回答了元方、季方之子提出的问题,肯定双方父亲皆贤,难分高下,让我明白了与人交流要讲究语言技巧,肯定对方的优点,注重教养。(答对一点给 2 分。要求两点不能局限于一篇文章。)
⑤【丙】文中的陈太丘用“难兄难弟”巧妙地回答了元方、季方之子提出的问题,肯定双方父亲皆贤,难分高下,让我明白了与人交流要讲究语言技巧,肯定对方的优点,注重教养。(答对一点给 2 分。要求两点不能局限于一篇文章。)
【乙文参考译文】顾悦和简文帝司马昱年纪一样大,但头发却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你的头发为什么比我的先白呢?”顾悦回答:“我是蒲柳一样的资质,一到秋天树叶就掉落了;您是松柏一般的质地,经受了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丙文参考译文】陈纪的儿子陈群,素有英才,(一次)他和陈谌的儿子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陈太丘。太丘说:“元方当哥哥艰难,季方当弟弟也很难,(两人难分伯仲)。”
(五)古诗词鉴赏(4 分)
丹阳①送韦参军②
[唐]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属江苏镇江。②参军:古代官名,为郡官。
18.这是一首七绝送别诗,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里“丹阳”交代了送别的 地点 ,“行舟”交代了友人出行的 方式(或工具) 。(2 分)
地点
方式(或工具)
“秋”在表面上写时令(或季节),实际上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1 分)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说明愁绪。(1 分)
“秋”在表面上写时令(或季节),实际上表达人
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1 分)巧妙
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说明愁绪。(1 分)
19.联系资料助读,赏析“一别心知两地秋”的表达效果。(2 分)
资料助读:愁,篆文 = (秋,草木凋零、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 (心,情绪),表示内心感伤忧虑。
三、作文(30 分)
20.汪国真曾经说:“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跨越自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跨越自己,我们可能需要明确坚定的方向、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豁达的心态……跨越自己,我们可能收获日渐清晰的目标、抗击挫折的勇气、拥抱生活的热情…… 请以《跨越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少于 500 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略。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