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1-3小题。
1.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 )
A. 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
B.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C. 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 )
A. 南极圈出现极昼 B. 北极圈出现极昼
C. 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 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3.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图为地球在黄道面上的某日位置图,阴影表示夜半球,数值为经度。读图完成下列4-5小题。
4. 该日所示节气为北半球的(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5. 依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自转速度相同 B. 此日后地球逐渐向远日点移动
C. 丁地向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北偏 D. 此日后甲地正午日影渐短
如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6-7小题。
6. 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 ③②④① B. ③④②① C. ②③④① D. ①③④②
7. 图中( )
A. 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 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C. 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D. 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 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这导致“深洼地”( )
①流水侵蚀、切割能力减弱 ②流水汇聚,沉积物增多
③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增强 ④岩石溶蚀,加速垮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 下列措施不适宜七百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 B. 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
C. 扩大水稻种植,实现粮食自给 D. 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
读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下列10-11小题.
10. 图中a、b、c、d、e五地中最有可能降水的是( )
A. b地、d地、e地 B. a地、d地、e地 C. a地、b地、d地 D. a地、c地、d地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天气系统控制我国时,可能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②乙天气系统冬季控制我国时会带来寒潮灾害
③在春季,A天气系统可能会给北方带来沙尘天气
④江南丘陵的绵绵春雨可能与B天气系统有关
⑤丁天气系统会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梅雨天气
A. ②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12-13题
12. 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风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的 B. 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 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 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13. 图示季节( )
A. 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 B. 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 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 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 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 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 M 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15. 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海陆分布 D. 降水
乌尔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 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雨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 C. 地下水 D. 冰川融水
17. 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 )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 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 ④发展节水农业 ⑤跨流域调水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 图中甲洋流( )
A. 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 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 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19. 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 B. 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 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 D. 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沃克环流”。据此完成下面20-21小题。
20. “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
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响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1. 在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 )
A. 澳大利亚东岸易发生火灾 B. 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 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D. 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加剧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现如今减为35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下图为青海湖现在的等深线分布。科研人员为研究青海湖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在图中位置钻孔取样分析。据此完成下列22-23小题。
22. 如果湖水位继续下降5-10m则湖岸线变化较大的是湖泊的( )
A. 东岸 B. 西岸 C. 南岸 D. 北岸
23. 青海湖曾经是淡水湖泊,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这种变化的根本是( )
A.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与蒸发量的变化 B. 地壳运动导致的湖水进出量的变化
C. 农牧业活动导致的湖水水质的变化 D. 冰川融化导致的湖水补给水量变化
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24-25小题。
24. 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5. 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大气环流 C. 太阳辐射 D. 洋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8分)读图回答(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弧形箭头代表自转方向)
(1)此图以_______为中心,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地区。
(2)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___;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_。
(3)此时丙地地方时为_______点,若A点经度为0°,则此时北京时间为___月____日___点。
(4)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_ ____地。
(5)此日后至我国的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何变化_______ ________ 。
27. (10分)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是 ,其地貌类型是 ,该地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2)乙地河口附近往往形成 地貌,形成该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3)甲、丙两种地质构造中,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构造;适合修建隧道的构造是 ,原因有 、 。
(4)河流①、②两岸中,位于河流凹岸的是 ,以侵蚀为主的一岸是 ,适合修建港口码头的一岸是 。
(5)形成该区域地质构造的地质作用是 ,其能量来源是 。
28.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图1中甲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风带盛行风向是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该季节,②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②、⑦两地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图1中④地气候与图2中_______________(字母代号)所示气候一致,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5)与⑤地相比,该季节⑥地气温较__________________(低或高),⑤、⑥两地气候形成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
29.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南季风和沿岸海底地形是影响粤东至闽南沿岸夏季上升流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夏季珠江径流对东经116°以西的上升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图示意粤闽沿海部分海底地形。
(1)分析甲处上升流的形成机制。
(2)指出上升流发生时,甲、乙两处表层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说明夏季珠江径流对丙处上升流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原因。
30. (12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 近年来由于过度砍伐,导致巴西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推测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地相同,分析其原因。
(3) 丙地虽然地处沿海地区,却出现荒漠景观,分析其成因。
(4) 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角度分析丁所在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答案和解析
1. B【解析】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B 点时是北半球夏至日,亚洲大部分都位于北半球,该日正值夏半年,故 A 错;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距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 B 对;太阳黑子数目的多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无关,故 C 错;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晨昏线与经线之间夹角为 23°26 ′,故 D 错。故选 B 。
2. D【解析】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C 点时,属于秋分日,该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 D 对, ABC 错。故选 D 。
3. A【解析】由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 D 时,正值北半球冬至日( 12 月 22 日左右),该日地球公转正向近日点靠近,公转速度越来越快,故 A 对, B 错;地球自转速度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无关,故 C 错;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短,纬度越高昼长越短,故 D 错。故选 A 。
4. B【解析】由所学知识知,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由图示信息可得,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故地球自转方向也为逆时针。此日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故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5. B【解析】读图可得,图中甲、乙、丙、丁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不同, A 错误;由上题分析,此日为北半球夏至日,故此日后地球逐渐向远日点移动, B 正确;丁地位于赤道上,故向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 C 错误;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甲地正午日影渐长, D 错误。 故选 B 。
6. 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断层是①②,使岩层③发生断裂,但并未使岩层④发生断裂,根据岩层分布③岩层位于②岩层下部,④岩层②岩层上部,老岩层在下,所以②③④的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③②④;断层左侧①是迁入岩浆岩花岗岩,①形成的时间最晚,所以断层和岩层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 A ③②④①正确。 BCD 选项错误
7. B【解析】甲处位于落基山脉的东部,是断层, A 错误。乙处的物质为沙砾石、砂岩,属于沉积物,其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B 正确。
丙处底部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 C 错误。 丁处的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受变质作用形成而非岩浆冷却形成, D 错误。
8~9.【答案】、
8. A【解析】地壳无明显抬升,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水流下渗、侵蚀能力减弱,①对。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深洼地“就保持相对稳定,地表水继续向深洼地汇聚,两侧峰丛或峰林逐渐坍塌,沉积作用增强,洼地堆积物增多,②对。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无明显抬升,岩石出露面积小,受外界影响小,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弱,岩石溶蚀减弱,垮塌速度变慢,③④错。 故选: A 。
9. C【【解析】 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有利于将资源优化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AB 错误。
七百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不利于水稻种植,同时扩大水稻种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C 正确。
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D 错误。
故选: C 。
10. A【解析】丙处为锋面气旋系统,中心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降雨,即e为低压中心多降水,另外锋面可能带来降水,冷锋锋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所以bd也有可能为降雨区,有可能降水的包括bde三地,故A正确。故选A。
11. D【解析】甲为一高压系统,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①正确;乙天气系统为气旋系统,寒潮是冷锋南下导致的,②错。A为冷锋,在春季会给北方带来沙尘天气,③对。江南丘陵春雨是暖锋形成的,B为暖锋,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由准静止锋造成,丁为气旋系统,⑤错,故D正确。故选D。
12. D【解析】为东亚夏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为南亚夏季风,成因主要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地转偏向力发生改变(由南半球的向左变成北半球的向右),东南信风偏转而成,故 D 正确。 C 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常年存在,成因主要是副高与赤道到低压间的水平气压差,信风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较少, A 、 B 、 C 错误。 故选 D 。
13. A【解析】图中东亚和南亚盛行偏南风,说明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 A 正确;北半球陆地形成低压,北半球为夏季,亚欧大陆上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亚洲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B 、 C 、 D 错误。故选 A 。
14. C【解析】据图分析,该地 7 月份气温低,为冬季,可判断该地为南半球,最低气温大于 0°C ,且降水多,为地中海气候,该海域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 A 错;从图中看,无法判断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故 B 错;结合前面的分析, M 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 C 正确;该地为南半球, 1 月 M 地区为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7 月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多雨,故 D 错。
15. A【解析】根据材料,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处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导致气候干热,因此主导因素是地形,故 A 正确, BCD 错。
16. B【解析】A. 乌尔米耶湖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不可能是雨水补给,故 A 项错误。
B. 乌尔米耶湖是咸水湖,水深春季为 4 — 6 米,夏季仅 1 — 2 米。说明该湖春季补给水量大,应是季节性积雪在春季气温回升时融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所致,故 B 项正确。
C. 地下水补给较稳定,补给波动较小, 与“水深春季为 4 — 6 米,夏季仅 1 — 2 米”不符,故 C 项错误。
D. 冰川融水补给与气温呈正相关,在夏季气温最高时补给量大,与“水深春季为 4 — 6 米,夏季仅 1 — 2 米”不符,故 D 项错误。故选 B 。
17. C【解析】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表现就是湖泊水量减少,所以要改变现状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必须增大入湖水量。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故①不可行;增加高山冰雪融化,只能在短期内增大湖泊水量,长期来看,融化量会减少,注入湖泊的水量也会减少,故③也不可行;而②④⑤措施的结果都是增加入湖水量,故②④⑤可行。故选 C 。
18. D【解析】图中甲洋流位于南半球中纬度海区,为西风漂流(寒流), D 正确;南半球没有副极地大洋环流, A 错误;西风漂流呈顺时针(南极上空俯视)方向流动, B 错误;西风漂流主要受西风带影响, C 错误。
19. C【解析】图中③处受西风带和西风漂流影响且水面较窄,行船时流急浪高, C 正确;①处受安第斯山脉影响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夏季时降水较少, A 错误;②处由于板块构造运动、海水侵蚀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破碎的海岸,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而成的, B 错误:④处附近盛行极地东风,为向岸风,难以形成上升补偿流,难形成渔场, D 错误。
20.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有上升补偿流,受上升冷海水影响,气温低,气流垂直下沉;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有暖流流经,大气受热,气流垂直上升,①④对;东西岸纬度没有差别,②错;该环流位于热带,纬度低,干冷气流对其影响不大,③错。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23. A【解析】沃克环流为热带太平洋东岸和西岸之间的大气环流,属于低纬环流组成部分,甲气流为东南信风。如果信风势力较弱,会导致冷海水上涌减弱,底层的冷海水上升补偿减弱,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盐类减少,渔获量减少, B 错;澳大利亚东侧降水减少,容易发生火灾, A 对;太平洋西岸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多发旱灾, D 错;信风势力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C 错。
22. B【解析】由等深线变化与湖岸线距离可以看出西侧湖岸变化最大。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23. B【解析】 湖水盐度变化主要受湖水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影响,地壳运动改变了湖水的进出量,可能造成只进不出,形成咸水湖。气候变化、农牧业活动、冰川融化则主要改变的是水量和水质。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24. B【解析】 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选项正确,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是自然带东西方向更替, A 选项错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C 选项错误;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在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现象, D 选项错误。 故选 B 。
25. D【解析】自然带 P 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大陆东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温, D 对;地形、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不是其分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A 、 B 、 C 错。故选 D 。
26.(1)南极南回归线( 23°26′S)及以南地区
(2)C点 B
(3)18点 12月22日2点
(4)丁
(5)向北移先变快后变慢
27.(1)背斜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2)三角洲 流水沉积
(3)丙 甲 天然拱形构造,安全稳定,不易坍塌不易积水、渗漏
(4)① ① ①
(5)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8.(1)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风
(2)冬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温和湿润 受西风带控制 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
(3)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4)C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5)低 海陆热力性质差
29. (1)西南季风在甲处是离岸风,使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表层水减少,带动底层海水上泛;外海底层海水向岸运动。在甲处沿海底地形爬升,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
(2)差异:与乙处相比,甲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原因:甲处表层海水来自底层海水的上涌。
(3)夏季珠江径流量大,在西南季风和海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珠江水向东扩展到丙处表层,珠江水较底层海水密度小(盐度低),海水层结稳定,海水上升不明显。
30.(1)原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影响: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乙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影响;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乙地形成了与甲地相同的热带雨林带。
(3)成因: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难以获得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
(4)丁的自然带类型:热带荒漠带。
大气环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炎热干燥.
地形: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线,形成南北狭长的带状分布。
洋流: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