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3 17:41:44

文档简介

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
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
(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B.在乡土社会,受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影响,同一个村落的居民彼此比较熟悉,他们在村落里能获得较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C.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
D.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绘出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本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四个方面呈并列关系。
B.第三段综合使用引用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以“虚室”一词为例,结合庄子思想,论述乡村美学的内核在《归园田居》中有所体现。
D.第二至五段皆先简述乡村美学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归园田居》进行阐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
B.《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C.《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
D.陶渊明的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和“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都能从正面体现中国乡村美学的纲领性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绘制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进一步引起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指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这些因素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地球健康运行的基础,关乎人类与地球的未来。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支撑和生态服务,直接提供的有食物、药品和其他生产生活材料,间接提供的有气候、水文调节等。比如,2010年大熊猫及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6亿美元至69亿美元之间,是投入成本的10倍至27倍。
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至关重要。而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正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魏辅文《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享蓝色星球》,《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8日)
材料二: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约占全球已知高等植物的1/1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说,为保护植物资源,要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缺一不可,有机互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备了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国家植物园的前身是1925年始建于现北京动物园内的一个植物园。新中国成立时,它的规模还很小。1954年,中科院植物所的10位青年职工就植物园的建设问题提议:首都今后一定要有一座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植物园。两年后,由中科院与北京市联合上报国务院的《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得到批复。当时,北京植物园建设规划将全园分为两个大区,以南部平地约93.3公顷为苗圃试验地,该区以科学研究、物种保护及专业参观为主,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南园;北部平地及丘陵则供植物展示、群众参观和学校教学实习之用,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北园。
(摘编自吴月辉、常钦《强化迁地保护 完善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22年4月19日)
材料三:
近年来,王文卿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课题研究,对福建漳江口不同退养还湿时间、不同退养还湿模式的红树林,从植物群落、底栖生物、鸟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退养还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红树林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念,应用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确定了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修复思路。“提高红树林植被覆盖水平是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标。”“造林必须考虑对邻近区域的影响,也要顾及其他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不是种得越密越好,还要合理地留有潮沟、光滩等,保证海水交换、鸟类栖息和底栖生物生存所需,维护生物多样性。”专家们如是说。修复思路变了,从修复地点选择、修复面积、修复措施到树种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更加严密的科学论证,只有做足了论证,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红树林修复标准技术体系。
(摘编自刘诗瑶《红树林守护海洋 我们守护红树林》,《人民日报》2021年12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多样性指来源于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等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不应将其内涵窄化为物种多样性。
B.我国高等植物是各国中最多的,约占全球高等植物的10%,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对保护植物资源意义重大。
C.北京植物园分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功能有别,南部区域以科研等为主,北部区域以植物展示、群众参观等为主。
D.在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湿地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潮沟、光滩设置和造林对邻近区域的影响,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COP15第一阶段会议出台了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举措,使生物多样性更受社会公众重视。
B.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分别就生物体内部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体外部环境而言的。
C.大熊猫及其保护区为相关区域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态支撑和生态服务,且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观。
D.王文卿教授的科研团队通过分析红树林的植物群落、底栖生物等,科学地确定漳江口各片红树林的退养还湿时间。
6.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材料二、材料三体现了其中一些原因,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
她在等人,但是谁也没有来。到了傍晚,又到了夜间。冷雨叹息着,沙沙地从墙上扫过。雨点那种凄凉的声音和挂钟的声响奇怪地融在一起。整个房子,好像在静静地、忧愁地摇动着。
有人在轻声地敲窗子,一下,两下……她颤抖了一下,很快地站起来,打开了门。
“是您啊 ”符拉索娃突然欢喜起来,她叫了一声,“叶戈尔·伊凡诺维奇 ”
“就是我。”
“请到房间里去吧!”母亲说。
叶戈尔走到房间里对母亲说:
“亲爱的妈妈,今天早上,您所认识的尼古拉·伊凡诺维奇从牢里出来……”
“他也在牢里吗 ”母亲问。
“住了两个月零十一天。他在牢里看见了霍霍尔,也看见了巴威尔。巴威尔向您问好,而且说,请您不要担心,在他所选择的路上,监牢是人们休息的地方。妈妈,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您可知道昨天在这里抓了多少人 ”
“不知道。”
“巴威尔是第四十九个!看样子官府还要抓十来个呢……我们想办法破坏政府的这场好戏。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现在不把小册子送进工厂,那么宪兵们一定会去为难巴威尔以及和他一块儿坐牢的朋友们……”
“为什么 ”
叶戈尔很温和地解释:“您想,巴威尔在厂里,厂里就有人散传单;现在巴威尔不在厂里,传单没有了!这样,巴威尔散传单,不就确定了吗 ”
“懂了,懂了!”母亲很忧愁地说。
叶戈尔带着苦笑说:“怎样把传单送到工厂里去 真是没有法子!”
忽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压低声音说:
“我去求求女商贩玛丽亚,请她把我收为助手!这样,我也可以到工厂里送饭,就可以把那些东西带进厂去!”
“妙极了,妈妈!”
他走后,她关上了门,跪在房间的正中央祈祷。她一心念着巴威尔引进她生活里的那些人。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到玛丽亚那里去了。
“我想到你这儿来帮忙!”
“这是为什么 ”玛丽亚问。
她听母亲说完后,肯定地点点头。
“好说!从前我那死鬼打我的时候,你总帮护着我。现在你有困难,我也该帮助你了……大家都应该帮助你,因为你的儿子巴威尔是为了公众的事才被抓起来的。”
她们谈话的结果是:明天中饭时符拉索娃挑两个盛着玛丽亚的食品的大罐子到工厂里去,玛丽亚自己到市场上去做买卖。
母亲很晚才回到家里。差不多就要到半夜了,叶戈尔还没把传单送来,这叫她特别心慌。
窗外,秋天的灰色雪片纷纷落下。雪片软绵绵地打在窗子上,无声地滑下去。
她在想念儿子……
有人很小心地敲门,母亲飞快地跑过去拔开了门闩。莎馨卡走了进来。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
“您好啊!”母亲说,“很久不见您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
“在监牢里呢!”姑娘微笑着回答。
“你浑身都湿透了……”
“我送传单来了……”
“给我,给我!”母亲催促。
姑娘很快地解开了大衣的纽扣,抖了抖,许多纸包跌在地上。母亲笑着说:
“我看你这样胖,以为你做了新娘子,有了小宝宝呢。”
莎馨卡现在又像从前那样苗条而瘦小了。母亲见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一片黑晕,叹了口气,说:
“放出来就干,怎么不休息几天 真是的!”
“需要这样!”她一边打寒战,一边说,“请你告诉我,巴威尔怎样了 还好吗 他不怎么焦急吧 ”
“还好!”母亲说。
“他很健康 ”姑娘低声询问。
“没有生过病,从来没有!”母亲说。
门洞里有人很响地跺着脚,叶戈尔走了进来。
姑娘说:“对不起,已经过了十一点了,我还得走很远的路……”
“到哪儿去 城里 ”母亲吃惊地问。
“是的。”
“住在这里吧!叶戈尔睡在厨房里,咱俩睡这屋……”
“不,我非走不可。”
“是的,这位姑娘是非走不可的。这里的人都认识她,如果明天让他们看见,那就不好了!”叶戈尔说。
母亲跟在她后面送她。
回到房间里,母亲不安地望着窗外。黑暗之中,雪片重重地降落着。
“哎呀呀!不知道她能不能走到城里……”
叶戈尔说:“她本来身体还比较结实,可是牢里的生活把她折磨坏了……况且她从小娇生惯养的……”
“她是什么人家出身 ”母亲打听。
“地主的女儿。妈妈,您知道他们想结婚吗 ”
“谁想结婚 ”
“她和巴威尔……”
“我一点都不知道!”
母亲觉得姑娘可怜,不由得露出不快的脸色,说道:“你应该送送她!”
叶戈尔低声解释:“我这里还有许多事情……”
他的声调变了,脸色也严肃起来了。他开始问母亲,她打算怎样把那些传单带进厂去。他对一切细小的事情都很清楚,叫母亲十分惊奇。
“但是他们抓住了您,问您这些传单是什么地方来的,那您怎样对付呢 ”
“‘不要你管!’——我说!”她答道。
“可是,对付他们没有这么容易!”
“不论怎样我就是不说!”
“把您关进牢里!”
“这算什么 ”她透了口气说,“我对谁有用啊 对谁都没用。善良的人们在要求些什么,我一点一点地明白起来了……”
“您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妈妈,您就成为有用的人了——对大家!”叶戈尔认真地说。
她凝视着他,默默地笑了。
(有删改)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戈尔见到符拉索娃后,先告诉她被抓者的情况,特别是巴威尔的情况,好让她安心,然后提出“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可见叶戈尔善于处事。
B.选文表现人物注重细节刻画,如“她颤抖了一下”反映出符拉索娃听到敲门声时内心的震动;“露出不快的脸色”表明符拉索娃对叶戈尔有些不满。
C.选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莎馨卡,如写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黑晕,表明她在监牢受了苦;借叶戈尔之口从侧面表现她。
D.选文描写了大量人物语言,这些语言有效表现了人物形象,其中一些语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我还得走很远的路”“我一点都不知道!”等。
8.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长篇小说,从中能了解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些原因。以上选文体现了其中哪些原因 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更始元年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王莽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寻、邑纵兵围昆阳,钲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车朋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王邑、严尤、陈茂轻骑渡水逃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B.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C.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D.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通常指崤山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中的“山东”即此意。
B.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中的“候骑”是军官名。
C.朔,天文学名词,指农历每月初一,也指农历每月初一的月相。农历每月十五称望。
D.陈,同“阵”,军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中的“陈”是“拿”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元年三月,汉军将领率兵攻克多地,王莽发兵应对,还以虎、豹、犀、象等猛兽来助军威。
B.刘秀劝说将领们认清形势,团结一心,合力抗敌,将领们没有理解他的用心,怒斥他没认清形势。
C.王寻、王邑以重兵包围昆阳,并以多种方式发动猛烈进攻,想迅速攻下城池,但最终没能成功。
D.汉军里应外合,势不可当,王莽军队溃不成军;而风雨大作、滍水暴涨又令王莽军队伤亡加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5分)
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
辛弃疾
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
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①,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②,东方鼓吹千骑③。
对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调鼎风味④。老病自怜憔悴。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
【注】①绣衣茸:这里指官服。②承明:这里指任中央官职。③东方鼓吹千骑: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女夸其丈夫,其中有“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句。④调鼎风味:殷高祖曾以调味为喻,说傅说做宰相,其作用如同调味的盐和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伤心烟树如荠”一句将“树”喻为“荠”,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形态。
B.钱仲耕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卓著,词人认为钱仲耕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C.下片化用典故,并交代词人的身体状况,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D.这首送别词不受辛词粗犷豪迈风格的束缚,用笔细腻,有风流蕴藉之妙。
15.这首送别词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鸟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的“         ”和杜甫《登高》中的“        ”分别描画了鸟儿月夜悲啼和鸟儿飞回沙洲的画面。
(2)《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        ,        ”的结论,体现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3)古人留下了许多感叹岁月易逝的诗词名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去旬阳城,这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我第一次进旬阳城是1980年7月。那时,我考上了初中,父亲带我赶着羊进城卖,以换取些学费。那时的旬阳县城在龚家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石头垒砌的房子,依山而建,  ①  。街面上,店铺罗列,吆喝声此起彼伏。主街道上,人流如潮,挑柴的、背山货的、担石炭的人  ②  。偶尔来一辆大卡车,人们纷纷让道,并一直注目着,直到大卡车消失在街道尽头。
1995年12月,我从乡镇调到县城报社工作,住老城衙门口的县委家属楼内。那时候,旬阳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城区由老城龚家梁转移到了新城菜湾。昔日的菜湾,是一处荒滩。后来,县城主要机关单位相继迁到这里,居民也纷纷前来定居,荒滩变成了新城。如今的菜湾,大小商铺门店映入眼帘,各式灯箱广告  ③  ,绚丽夺目;街边建筑整齐划一,商贸大街热闹非凡;新建的祝尔慷广场,成为旬阳人的文化活动场所。菜湾新城的现代气息增添了旬阳城的魅力。
空闲之时,我总要在旬河边走一走,去汉水畔溜达溜达,到高山上坐一坐。听旬河与汉水合唱,看青山和白云缠绕,感受旬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渐渐爱上了旬阳城,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爱上了这里南北兼容的方言、饮食、民俗文化,爱上了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根据第二段内容,为菜湾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菜湾的发展变化,40个字左右。(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南北兼容的方言、饮食、民俗文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登高山  ①  。做事情好高骛远,操之过急,常常适得其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做事情,就需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如果练习中  ②  ,她就会主动要求自己,一定要把下一枪打好。所谓“冠军品质”,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汗水浇铸出一块块奥运奖牌,每一个鲜活的影视角色都要靠一个个细节来塑造,反复试验才能酝酿出科研成果……无数事实证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③  。要创造辉煌业绩,就必须打好基础,做好积累。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明朝政治家、改革家。他少时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张白圭十二岁时参加童试,其机敏伶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喜爱,李士翱嘱咐他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报效国家,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同年,张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张居正十三岁时参加乡试。湖广巡抚顾璘等人对张居正的试卷十分满意。但当得知张居正只有十三岁,且有“神童”的美名时,顾璘认为,张居正目前更需要逆境的考验,逆境能使他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从而避免得意忘形、停步不前。张居正在顾璘的特殊“照顾”下落榜。
面对挫折,张居正并没有懊恼,他意识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谦逊地为人。张居正在十六岁时再次参加乡试,顺利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解下犀带赠予张居正,对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像伊尹、颜渊那样的人,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举人。”
谈到人才,我们会想到人才成长、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标准等。以上材料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巴楚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 考 答 案
1.C(“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不准确。原文第三段中说:“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根据文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只是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而没有视乡村之间存在隔膜为乡土文化的缺陷,并刻意予以揭示)
2.B(文章第三段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法)
3.C(A原因错误。根据文意,原因应该是村落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建立,有地域的限制。B“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于文依据不足。且根据文意,只能推断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得出“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一认识。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的意思是,有的人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名,不能从正面体现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这一纲领性思想)
4.B(“我国高等植物是各国中最多的”于文依据不足。且“我国高等植物……约占全球高等植物的10%”表述不严密,原文有“已知”这一限定语)
5.C(A“出台了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举措”于文依据不足。原文只是说“绘制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会议有没有出台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举措不得而知。B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由材料一第三段相关内容可知。D由材料三第一段可知,王文卿教授的科研团队研究漳江口的红树林,一些红树林的退养还湿时间是已知的,并非该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后确定的)
6.①相关部门重视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②科研团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取得成果。③相关部门积极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和理论,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思路和技术体系。(每点2分。若答出“国家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予相关支持”可得1分,满分不超过6分)
7.D(“我一点都不知道!”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8.①这三处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环境,营造出凄凉、寒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也有暗示社会环境黑暗的作用。②第一处画横线句子描写雨声、钟声、房子,融情于景,在表现环境宁静、凄凉的同时,表现了符拉索娃忧愁的内心世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选文的文学色彩。③第二、三处画横线句子描写下雪的景象,说明天气严寒,衬托出莎馨卡不怕困难、意志坚韧的形象特点,也有助于表现符拉索娃慈爱的形象特点。(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9.①革命者具有勇于反抗、不怕牺牲、乐于奉献、意志坚定的品格。在选文中,巴威尔为了公众的事被宪兵抓进监牢,他对自己选择的革命道路并不后悔,视监牢为休息的地方;莎馨卡才从监牢被放出,就忙于革命工作,在寒冷的雪夜送传单。②革命队伍能够团结民众,逐渐壮大革命队伍。叶戈尔等革命者积极团结符拉索娃,在他们的影响下,符拉索娃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逐渐踏上革命道路。③革命队伍重视革命宣传工作。巴威尔在工厂里散发革命传单,使工人们对革命有所了解,争取到更多的人对革命的支持。(每点2分;其中,概括各1分,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分析各1分。若答出其他角度,概括准确、能结合文本分析可酌情给分,满分不超过6分)
10.A(原文标点: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11.B(“候骑”不是军官名。“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中的“候骑”也指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12.B(“怒斥他没认清形势”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刘秀说将领们不可光想着守卫妻儿、财物,而不同心抗敌,将领们认为刘秀的话有讥刺之意,怒斥刘秀说话不当)
13.(1)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就相互说:“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得分点:“素”“更”“计”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被敌人打败,头和脖子都没有了,还能拥有什么财物 (得分点:“首领”、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更始元年三月,王凤和太常偏将军刘秀等率汉军攻打昆阳、定陵、郾等地,都攻克了。王莽派遣司空王邑乘坐传车急速出发,和司徒王寻一起发兵去平定崤山以东地区;征召通晓六十三家兵法的人为军官,又驱使虎、豹、犀、象等猛兽来助军威。汉军的将领们看到王寻、王邑兵多势众,都往回跑,进入昆阳城,惊慌不安,担忧妻子和孩子,想从这里分散而回到原来占据的城邑去。刘秀说:“现在城内兵、粮少,而城外敌军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果想分散,势必不能保全。假如昆阳被敌军攻克,只要一天的工夫,我军各部也就都灭亡了。现在怎能不同心协力,共成功名,反而想要守护妻儿、财物呢!”将领们发怒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刘秀笑着起身。恰逢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他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城的北面,敌军阵营达几百里,看不见尾部。”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就相互说:“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刘秀又给将领们谋划军事,将领们都说:“是。”这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派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守卫昆阳,自己夜里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驰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征调救兵。当时来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将近十万,刘秀等人几乎不能出去。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钲鼓之声响彻几十里,还挖掘地道,用战车撞城;用许多弓弩向城内乱射,箭如雨下,城内百姓只能背着门板出外打水。王寻、王邑自以为片刻就可以成功,不担心军事。刘秀来到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守卫。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能得到万倍的珍宝,还能成就大功;如果被敌人打败,头和脖子都没有了,还能拥有什么财物 ”于是调发了全部军队。六月,己卯初一,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他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做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的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请让我们再前进一些,以便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乘机都冲杀过去,斩了上千首级。汉军接连获胜,于是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的。王寻、王邑的军阵变得混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冲杀出来,汉军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大雷、大风,屋瓦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下来,滍水暴涨,虎豹都吓得发抖,落水溺死的敌兵数以万计。王邑、严尤、陈茂等骑马渡过滍水逃跑。
14.C(“看明年调鼎风味”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钱仲耕再得升迁的祝愿,不是写词人的情况。且下片写词人,也不是表现他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词人身体状况不佳,担心自己的仕途)
15.①借景抒情。通过写西江水滚滚流动,就像送别之人的眼泪;明月理解送别之人的心情,照耀千里,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②通过人物活动抒情。写词人设想从今以后日日登楼远望,写眼下梅花开放,词人和友人对梅痛饮,表达出浓浓的离愁别绪。③直抒胸臆。写相聚难,离别易,匆匆相聚又要分离,表达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16.(1)又闻子规啼夜月 渚清沙白鸟飞回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示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示例二: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示例三:梦里青春可得追 欲将诗句绊余晖(苏轼《送春》)
17.示例:①错落有致 ②摩肩接踵 ③色彩斑斓(每处1分)
18.示例:新城建设,人员迁入,昨日荒滩变主城;商业繁荣,广场建成,现代气息溢菜湾。(正确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得2分,体现菜湾的发展变化得2分)
19.原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爱上了”,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我”对旬阳城的热爱;(2分)三个句子句式相近,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2分)
20.示例:①必须从山脚起步 ②有一次没打好 ③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每处2分。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即可)
21.示例一:每一块奥运奖牌都是汗水浇铸出来的,每一个鲜活的影视角色都是细节塑造出来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反复试验酝酿出来的……(每句1分)
示例二:汗水浇铸出一块块奥运奖牌,细节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影视角色,反复试验酝酿出一项项科研成果……(每句1分)
22.[写作提示]材料讲述了张居正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他天资聪颖,李士翱、顾璘等皆赏识他的才能。对于参加童试的张居正,李士翱给予引导和鼓励。对于第一次参加乡试的张居正,顾璘先是给予特殊“照顾”,使其落榜,让其接受逆境的考验;对于第二次参加乡试的张居正,顾璘很满意,给予引导和鼓励。张居正从第一次乡试的失败中,认识到自己存在不足,于是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谦逊地为人。顾璘的那次特殊“照顾”,不仅考验了张居正的学习,还考验了张居正的品格。
从张居正的角度,考生可以思考与人才成长、优秀人才的标准等相关的问题。参考立意:①逆境成就良才;②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③德才兼备是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④做满腹诗书、心怀壮志的时代新青年;等等。
从李士翱、顾璘的角度,考生可思考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参考立意:①培养人才,要注重德育;②培养人才三妙招——鼓励、打击、引导;③因材施策,培育栋梁;等等。
考生也可围绕“人才”这一话题作文,在文中体现自己对人才成长、优秀人才的标准、人才培养等多个问题的思考。在行文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主要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