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4 17: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 国
东 周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 秋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东周分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因孔子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因各西汉刘向整理《战国策》而得名
战国七雄

赵魏韩三家分晋
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候,取得合法地位。
田氏代齐
这些变化反映出战国时期权力怎样的特点?
权力下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赵、魏、韩
田氏代齐
1、形成: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
赵、魏、 韩

睢阳
临淄
咸阳




邯郸

大梁
中山
洛邑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1
2
3
4

5
6
7






东周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
七雄三大战役
前262年-前260年
长 平 之 战
公元前341年
马 陵 之 战
前354年-前353年
桂 陵 之 战
1
3
2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战 国
战国时期三次著名战役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2.战国时战争的特点及性质:
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伤亡大。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性质:兼并
著名战役
战国七雄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yì),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属于法家学派。
商鞅
商鞅变法
2.政治: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奴隶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变法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动力)
4.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根本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铁农具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
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1.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
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形成
政治改革确立新的社会制度
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或者说根本原因.
生产变革与变法的关系?
铁农具、牛耕
井田(外)
大量私田
奴隶主
地主
奴隶、平民
农民
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诸侯国掀起一系列变法改革运动。例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改革,燕国乐毅改革等。
租 种
转 为
占 有
转 为
2.政治:
战国的改革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魏国李悝变法: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无能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知道变法者就行,内容不用记。
吴起
李悝
战国
七雄
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
韩(前403年)
田氏代齐(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3.军事:
二、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3.时间:
4.支持者: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5.主持者:
商鞅
6.代表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与变革交织,动荡与创新并存,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著书立说、招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壮观的“百家争鸣”。
法家韩非子思想主张:进步的历史观,主张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法”、“术”、“势”糅合的为君之道。
4.思想: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1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商鞅变法
加强中央集权
触犯旧贵族的利益
政治秩序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2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度--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秩序
富国
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3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提高军队战斗力
强兵
商鞅变法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
意义:秦国实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
从材料中看出商鞅是如何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公正无私,敢于与旧恶势力作斗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
2.修建者:
3.地点:
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
成都岷(mín)江
李冰(秦国)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渠首
灌溉网
内江用于灌溉,
外江用于排洪。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
2.修建者:
3.地点:
4.功能:
5.作用:
公元前256年(战国)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李冰(秦国)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成都岷(mín)江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堂总结
目的
内容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