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一个苏联人看了,……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是情侣在裸体散步。”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苏 联 经 济 改 革 势 在 必 行(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曾进行多次改革,遗憾的是改革并没有使它更加强大,而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了解体,这是为什么?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53196419821991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赫鲁晓夫改革内容评价赫鲁晓夫其人其事 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而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把斯大林“焚尸扬灰”、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老修”;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给予一定生产资料;②开垦荒地;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①企业管理权下放;
②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脱离实际;具有盲目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公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年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平均每年增长1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行全面机械化。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到1964年工业产值已达到美国的65%,在一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已接近或超过美国,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农业是粗放经营,劳动生产率很低。由于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1962年,谷物产量达到1.402亿吨,但第二年就陡降为1.075亿吨,减少3270万吨。其次,1953~1958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8%。而后期出现不少问题,效果明显减弱。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赫鲁晓夫因急噪喜怒无常的性格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的是赫鲁晓夫功过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评价 1964-1982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有人说过他是在斯大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比较典型的党的领导干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执行者,但绝不是一个合适的领袖人物。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勃列日涅夫其人其事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前期取得一些成就,军事实力增强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①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价格;
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纠正赫氏改革混乱探究:以下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畸形的经济发展 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浓厚的勋章情结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框架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氏被美国人评价为年轻、温和、令人敬畏的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订了《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军备竞赛,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对于他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戈尔巴乔夫亲手将苏联葬送。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神话谢幕。戈尔巴乔夫其人其事①承认企业是独立商品生产者;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①改革重点依然放在重工业;
②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1971—1991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971—1975
6.3
5.7
4.5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他承认,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你怎样认为?试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 各抒己见相同: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
有制和管理体制入手;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
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
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