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诗意象赏析
一、
场景导入
古诗意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写秋景的名诗。你能找出其中写景的主要意象吗?这些
意象组合成的画面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教法备注
【试题来源】
【难度】
【知识点】
【场景】非题目
【环节名称】场景导入
【授课时长】5分钟
【教学建议】
第一步,读完这首诗之后,根据其中的意象学生能否体会到凄凉之情,让学生自己来谈
谈。
第二步,在学生描述个人体会到的意境时,老师可以据此讲解诗歌中相关具体意象所表达的
情感。
第三步,老师可以根据意象的情感特质,引导学生拓展更多表达某种情感的具体意象。
第1页(共28页)
0
答案
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断肠人。
解析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二、知识梳理一
②梦古诗常见意象
送别类
思乡类
&
杨柳、长亭、酒、
愁苦类
白云
月亮、鸿雁、小楼、
双鲤
梧桐琵琶、流水落花、
黄叶芳草、哀鸿夕阳
【知识卡片】
第2页(共28页)
1二)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亏别后的思念)一一一一一
已杨柳
I2.长亭。
I
13.南浦。
4.酒。
I
5白运:思友思亲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一一
11.月亮。
I
2.鸿雁。
I
13.莼羹鲈脍。
I
14.双鲤。
5.捣衣。
16小楼。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I
I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I
4.寒蝉:悲凉、愁苦。
I
15落花:惜春、伤春、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生命短暂。
I
I
6黄叶:飘零、凄凉、孤独、迟暮。
7杜鹃(子规):哀怨、凄凉。
L8芳草:离愁、思恋
I
教法备注
【试题来源】
【难度】
第3页(共28页)0
古诗意象赏析
一、场景导入
古诗意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写秋景的名诗。你能找出其中写景的主要意象吗?这些
意象组合成的画面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二、知识梳理
2
第1页(共12页)
古诗常见意象
送别类
思乡类
杨柳、长亭、酒、
愁苦类
白云
月亮、鸿雁、小楼、
双鲤
梧桐琵琶、流水落花、
黄叶芳草、哀鸿夕阳
【知识卡片】
1(二)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一
2杨柳
I2.长亭。
13.南浦。
4海
I
5白运:思友思联。
!(了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入丽牵挂)一一
11.月亮
I
I
2鸿雁
13.莼羹鲈脍。
14.双鲤。
5捣衣。
1
6小楼。
第2页(共12页)
【(二)愁苦类意象(或表达优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丨2.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I
4寒蝉:悲凉、愁苦。
I
15落花:惜春、伤春、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生命短暂。
I
I
6黄叶:飘零、凄凉、孤独、迟暮。
I
7杜鹃(子规):哀怨、凄凉。
1
L8芳草:离愁、思恋。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
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杜鹃花(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干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
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
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
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第3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