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4 18: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名称 2.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编号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授课人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新颖巧妙的构思、质朴的语言、拟人反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更是感人肺腑。但是,由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的变迁,对周总理丰功伟绩及特殊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故难以深入把握本诗情感,进而影响诵读及自己精神与品格的提升。
学情分析 本课新颖巧妙的构思、质朴的语言、拟人反复修辞丁-法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强烈而深 沉的感悟,更是感人肺腑。但是,山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的变迁,対周总理丰功伟绩及特 殊的历史背景知之其少,故难以深入把握本诗情感,进而影响诵读及门己精神与胡格的提 升。
课时 目标 1.体会本首诗所表达的对周总理深切怀念的感情。 2.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构思的巧妙和新颖。 3.品析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 重点 1.体会本首诗所表达的对周总理深切怀念的感情。 2.品析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 难点 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构思的巧妙和新颖。
教法 或 学法 1.朗读法:采 多层次诵读法阅读诗歌。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 段,按下列顺序操作: 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 读体味句 ;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 声,与作者共鸣。 2.启发法:以读引领,以讲体验,在朗读中感知,加深理解,受到启发,实现顿悟。 3.批注法: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探究的成果,对语言、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 4.合作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语文课本。
教学 媒体 选择 分析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音频 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D E 读准字音、节奏,有情感朗读。 10 下载
文字 词语、句子赏析 G E 赏析词语佳句 8 自制
文字 情感表达 G E 作者情感 8 自制
填表 说明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教学过程
环节及 学习内容 对应目标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评价活动
课堂 导入 猜一猜:有一个人,没有子女,却有千千万万的人热爱他;他在国外的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却拥有比任何人都多的精神财富;他离开了人间,连骨灰都洒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大地,他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起感受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怀念吧!(板书)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自学指导 目标1 目标2 1.你知道吗? 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去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山河含泪,草木肃然,日月同悲…… 2.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又称四五运动,是1976年4月在北京、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爆发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群众运动,受到“四人帮”极力压制。 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怀念。 朗读诗歌:字音、节奏、感情、语调等,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 (1)朗读指导: 感情——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语调——低沉、 缓慢、寄托哀思 (2)破折号的用法 a.——你的人民(表解释) b.周—总—理(表声音延长) c.——在这里,在这里(表回音,应减弱) 4.概括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首——询问(开头—“你的人民想念你”) 中——寻找(“我们对着高山喊”—“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尾——回答(“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结尾) 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 了解写作背景,便于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朗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小组讨论 目标1 朗诵全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1.写了哪些内容? 2.由这些画面可以联想到周总理的哪些活动场面? 3.体现出周总理的什么精神? 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构思的巧妙和新颖。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交流中产生新的想法。
展示汇报 目标1 1.写了哪些内容? 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广场呼喊 2.由这些画面可以联想到周总理的哪些活动场面? 可以联想到周总理革命一生、关心农业、关心工业、关心国防、日理万机的动人场面。 的确,周总理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工业、农业、国防……各行各业都有他的丰功伟绩,大事、小事、外事、内事,事事操劳,他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3.体现出周总理的什么精神?(鞠躬尽瘁,一生为民) 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构思的巧妙和新颖。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交流中产生新的想法
教师讲解 目标3 1.再读诗歌,说说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中使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拟人—诗歌中的山川、大地、松涛、大海是天地万物的代表,诗人赋予它们情感,因为它们是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这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便于表达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立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反复——①连续反复。如诗中“——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表达了亿万人民对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 ②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我对着森林喊:周总理——” “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呼唤声声,使感情抒发得更加浓烈,更动人地表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思念;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层次显得更清晰;使诗行回环反复,富有节奏感。 2.反复手作用: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与排比的区别: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该部分采用呼唤——寻找的形式,表现出周总理的伟大精神。所以本诗的巧妙构思是: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主题是: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 品析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堂练习 诵读全诗。
作业 布置 AB组作业:背诵默写本诗 A组作业: 《同步阅读》P5-6.乡愁
板书 设计 周总理,你在哪里 询问:“周总理,你在哪里” 对着高山呼唤 对着大地呼唤 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 呼唤 寻找: 对着森林呼唤 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对着大海呼唤 对着天安门广场呼唤 回答:周总理,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