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伤仲永(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5 20:58:38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伤仲永王安石一、学习目标
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㈡了解文言虚词“之”“于”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情况;
㈢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二、基础知识1、作者情况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字音字形隶(lì)??? ?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 卒(zú)
耶(yé )?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伤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4、析题:三、疏通文意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属于曾经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对…感到诧异。附近,这里
指邻居写题写给代词,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
关系。收,聚,团结。赡养以…为:把…当成从此立刻完成文采和道理同县的人以…为奇,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惊奇。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把…当作宾客。有的人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通“攀”,
牵,引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四处拜访以此为有利可图。相称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亲“不使学”、“还谒于邑人”的事情。助词,的介词,到介词,在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从。代词,指代方仲
永(的情况)。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常人。语气词。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通达聪慧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比最终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被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吗?
他尚且成为常人本来停止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么?意思是连普通人都不如。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四、归纳整理3、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语。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1、“之”“于” 用法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环谒于邑人”,代词。 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代词助词 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被,介词。②邑人奇之:
③宾客其父:
④利其然:2、词类活用 ①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
礼相待……,即把…当作宾客。以…为利,意动用法,
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3、古今异义此判断动词渐渐稍微有的人或许常人许多人五、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啼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从道理上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4、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②这一段“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受之天”是指先天得到的,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④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六、拓展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 翻译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小结: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与之( )
3.邑人奇之( )

4.或以钱币之( )当堂练习它,指书具,代词)它,指仲永写的诗代,他,指方仲永他,指仲永,代词解释下列红色的字。 1.世隶耕 ( )
2. 未尝识( )
3. 即书诗四句( )
4. 从先人( )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
6.或以钱币乞之( )( )
7.贤于材人远矣( )
8.其受之天也( )
当堂练习1.属于
2.曾经
3.书写
4.跟随
5.赡养 聚、团结 内容
6.有的人 求取,花钱求仲永题诗。
7.胜过、超过
8. 代他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当堂练习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再见课题:《伤仲永》
一、教材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一单
六、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呈现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教师解读。
【释疑巩固】
第一模块
预习检测
一、1.填空
(1)本文作者( ),( )(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题目中“伤”的意思( )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 )和宋代的( )、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 )、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注音:
隶( )?扳( )?谒( )邑( ) 矣( )?泯( )?称( )?卒( )?焉( ) ?耶( )
第二模块
要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非常重要。
课件展示:
方法:直译与意译结合。直译,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注意参照课下注释。 要求:全文的3段都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先自主学习5分钟,如有问题, 解决程序为个人 2人小组 小组。小组内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做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最后推荐一位同学黑板前展示。
一、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译文: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原文: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文: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原文: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以……为:把……当作, )
译文: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原文:邑人 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原文: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译文: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原文: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原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文: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原文: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原文: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译文: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原文: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吗?
【盘点归纳】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词,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古今异义
原文
古义
今义
自是指物作诗
?此
?判断动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
?稍微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或许
泯然众人矣
?常人
?许多人
第三模块
【揣摩理解】
整体感知
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啼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从道理上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揣摩(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揣摩(二)
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之天”是指先天得到的,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3.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达标测试】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与之( )
3.邑人奇之( ) 4.或以钱币之(
二、解释下列红色的字。
1.世隶耕 ( ) 2. 未尝识( )
3. 即书诗四句( ) 4. 从先人( )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
6.或以钱币乞之( )( )7.贤于材人远矣( ) 8.其受之天也( )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
【课文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1.做《同步学习》,巩固重点词语、翻译。
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
1、王安石(102l-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他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驳斥保守派所称熙宁七年旱灾是由于新政触怒上天的谬论。又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论点。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2.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未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