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14 06: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人口迁移
第一章 第二节
A
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B
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C
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综合思维】 能够通过人口迁移示意图以及具体迁移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 结合家乡人口流动现象,判断其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图中这些人口移动都属于人口迁移吗?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
什么是人口迁移
01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①在京务工的小王春节回四川老家
②张大妈跟团去欧洲旅游
③河南大学生小李去宁夏大学报到
④跨国集团刘女士调往美国总部工作为期三年
思考:
1.以上这些人的出行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呢?判断依据是什么?
①、②不属于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③、④属于人口迁移
2.以上人口迁移有没有什么差异呢?
③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④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判断标准
空间位移
居住地变更
时间限度
没有跨越国界
跨越国界
图示法理解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
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是否跨越行政区
是否变更定居区
时间限定
至少得跨越行政区界线,否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一般认为居住地发生了“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致少一年以上,才属于人口迁移
项目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发生居住地的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流动现象 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共同点 人口在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①空间位移: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②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定居地;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①没有改变定居地;
②短期流动;
③不变更户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常
易错点津
知识延伸
2、人口净迁移率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年内迁入人口数和年内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年平均人口数的百分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1、人口机械增长
(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
(2)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思考: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知识延伸
人口迁移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
项目 影响
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性别比 轻工业区男性比重下降,重工业区男性比重上升
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会使迁出地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02
一、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
促使移民离开
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
吸引移民带来
共同作用
人口迁移
知识延伸
迁出地 迁入地
推力因素 中间阻力 拉力因素
就业机会少 人口迁移过程中需要 客服的一切困难,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路途遥远等 就业机会多
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少 收入稳定、收入高
医疗、教育条件差 医疗、教育条件好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好
公共设施差 公共设施好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好
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好
环境恶化、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丰富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世界杯举办国卡塔尔,是世界上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外籍人口约占85%。中东的石油国家大都出现了外来人口超过本国人口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思考:
影响大量人口迁移向卡塔尔的因素是什么?
石油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工作机会和丰厚的收入是人们前往卡塔尔等中东国家的原因。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400万叙利亚人逃亡他国成为难民,约占该国人口的1/5.
思考:
影响叙利亚大量人口外迁的因素是什么?
战争爆发,本国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清乾隆年间,约16.4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主,兼有商户、遣户(流放罪犯)、兵眷等,政府给予官方资(遣)送、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
思考:
影响乾隆年间人们迁移到新疆的因素是什么?
当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是山西旧谣。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思考:
影响当地人们“走西口”的因素是什么?
自然灾害造成的连年饥荒迫使人们向口外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美国本土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几次迁移的高潮。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迁往北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
思考:
阅读上述资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并结合课本内容,试着总结形成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如下表所示:
阶段 流向 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 东 西 战争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乡村 城市 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水平更高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南部 北部 农业和自然灾害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东北部老工业区 南部和西部 气候宜人,资源开发
思考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因素,还有其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吗?
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是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的地区 20C60S末~70S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水源 水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早期人们逐水草而居的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攀枝花等地,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迁入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四川汶川新城镇的建设
2、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
(1)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 经济是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对因素。多数情况下,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迁移;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我国西部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向东南沿海迁移
交通、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2)社会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求学,
“科技移民”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人家属随军
政治 国家政策 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生态移民、
易地扶贫搬迁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当今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03
读图思考:
为什么某些地区会从人口迁入区变成迁出区?有些地方又从迁出区变成了迁入区?
也有些地方一直是迁入区或迁出区?
一、国际人口迁移(15-19世纪)
思考:
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以下方面归纳这一阶段国际人口迁移。
迁出地:
迁入地:
欧洲、非洲
大洋洲、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集团性、大规模
特点:
原因:
一、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
思考:
观察这三幅图,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以下方面归纳这一阶段国际人口迁移。
迁出地:
迁入地:
亚、非、拉美
欧洲、北美、西亚
国际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以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成为主
特点:
原因:
一、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
欧洲:由迁出区变为迁入区
原因:经济发达
思考:
观察右图,总结欧洲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
一、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
拉丁美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原因:国家独立,人口增长较快,
但经济发展缓慢
思考:
观察右图,总结欧洲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
知识延伸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二、国内人口迁移(古代)
思考:
观察右图,结合图例所示信息及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发生频率低、规模大
原因:垦荒、严重的自然灾
害、战乱
二、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
思考:
观察下列三幅图,结合图例所示信息及所学知识,从以下方面归纳此阶段我国的人口迁移。
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
原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流向:
由东部迁往东北和西北
目的: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国内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
思考:
观察下列三幅图,结合图例所示信息及所学知识,从以下方面归纳此阶段我国的人口迁移。
特点:
流量增大,流向明显变化
原因: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向:
由西部和中部往东部沿海城市
和工矿区
目的:
务工和经商,追求更好的就业
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知识延伸
我国的“民工流”
思维导图
1.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②⑤ B.⑥⑦ C.②④ D.④⑤
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为“人口迁移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C
B
下图为2016年美国本土各州人口迁移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a、b两区域人口流动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居住环境差异 B.大型商业机构搬迁C.城市化扩张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图示b区域迁入人口的年龄主要在A.0-15岁 B.20-35岁 C.50-75岁 D.75-90岁
A
C
打工度假是指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开始正式的工作之前,花费大约一年时间到遥远的国外旅行,同时通过打工积累工作经验、挣取生活费。2015年以来,澳大利亚每年向中国年轻人提供5000个打工度假签证名额。回答下列小题。
4.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年轻人打工度假主要目的地的原因是( )A.工作压力小 B.生活成本低 C.工资水平高 D.气候条件好
5.澳大利亚积极推动打工度假人员入境,是因为其( ) A.生产技术水平低 B.本国人口多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城市化水平低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