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4 18:37:04

文档简介

庐江县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
历史答案
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BD选项排除。
2. 【答案】C
【解析】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混战,有叛国现象发生,故A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制度,材料未体现,B错误。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中,实行的官僚政治,从而“有叛国而无叛郡”,故选C。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为官,材料未体现,D错误。
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房玄龄在《晋书》中赞美前秦统治者苻坚“修废治,继绝世”等,这些都是儒家的价值理念,说明房玄龄赞美的原因是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故选C项;房玄龄赞美苻坚主要是出于苻坚的作为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并非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贡献,排除A项;房玄龄并未赞美苻坚励精图治,排除B项;房玄龄赞美苻坚是因其符合儒家德治标准,与教化唐代统治阶级无关,排除D项。
4.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之后,“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并且还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D项。
5.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可知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版图后,元朝在西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兵站,有利于强化对西藏的管理,故选A项;清查户口与实现政令畅通无关,排除B项;清查户口、加强交通管控是加强管理的一般举措,并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俗,不能体现出因俗而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对西藏地区的税收信息,不能得出加重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
6.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以此推动儒学的更新,故选C项;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故排除D项。
8. 【答案】B
【解析】根据“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推行的密折制,B项正确;通政司是管理奏章以及相关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无需“密陈朕前”,故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政事务,保密性没有像材料中强调的那么强,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
【详解】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
10. 【答案】C
【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即鸦片战争之后,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该时间之后,中国传统的疆土观念发生了变化,萌发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从“疆土观念”转变为“治疆理念”,体现的是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反映出晚清政府的国防观念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治疆理念”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也没有消除,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最早将台湾纳入行政管辖的范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1. 【答案】B
【解析】1915年处于第一次大战期间,日本企图通过《二十一条》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则是美国和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争夺的焦点,所以袁世凯将《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美国是想利用欧美的力量来牵制日本,故选B项;揭露日本的野心是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排除A项;同情对挽回中国的损失无济于事,排除C项;日本也属于列强,但是将《二十一条》透露给美国,日本会阻碍袁世凯称帝,因此称帝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
12.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日本侵华期间令人发指的细菌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史实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侵华日军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进行活体试验,这些行为都是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的。由此可知,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13. 【答案】A
【解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巨大贡献,故①正确;中国战场牵制大部日军,挡住日军北上南进的步伐,破坏日与德意法西斯战场配合的计划,就这而言,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取到战略支援作用,故②正确;据所学知识,近一半(1942—1945年平均数)的日本陆军身陷中国战区,故③正确;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不能作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史证,故④与题意不符;选择A项符合题意。
14. 【答案】A
【解析】图片报纸中规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为北京,说明北京将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大,是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故B项错误。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月,故C错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故D项错误。
15. 【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意味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权力机关,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机构,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从法律上的确立,故选B项;“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是政协职能转变的开始,社会性质的转变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完成,当时还只是从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仍在三大改造中,排除A项;1954年12,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此时不能说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内容就是政协职能的转变,但这不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排除D项。
16. 【答案】D
【解析】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指出了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不能反映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故B项错误;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C项错误;讲话指出了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弊端,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故D项正确。
17.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物价放开后,到1991年,“市场定价的商品反而逐渐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市场的积极作用得到较大调动,故选C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提出于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之前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排除A项;“发生重大变革”不合史实,1997年中共十五大才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排除B项;“传统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表格数据显示市场定价的占比在农副产品、工业资料方面都超过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占比,排除D项。
18.【答案】B
【详解】材料“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公民法庭判决其有罪是不公正的,但审判他的法律是雅典民主政府颁布的法律,而服从法律是个人的责任,因此当他有机会逃跑时,他明确拒绝逃跑而是接受了判决”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对陪审制度进行否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排除C项;D项错在“开启”,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推广希腊文化,造就了希腊化时代,但是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而非民主制度,因此出现材料“希腊的政治活动就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的现象,因此作者批评的是希腊化时代统治者的反民主,C项正确;希腊化世界马其顿的大分裂和希腊政治活动的堕落无关,排除A项;希腊文明中心的向东转移不能等于希腊政治活动堕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实行的专制制度对希腊民主制度的阻碍,并非批评希腊文化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
20.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园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故B项正确。习惯法是罗马贵族对法律的口头解释,主要用于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前,A错误;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C错误;万民法主要用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的罗马帝国时期,D错误。
21.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时亚瑟王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主要是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强化王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愿望,排除A项;文艺复兴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材料主旨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亚瑟王形象塑造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且文艺复兴是16世纪传播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2. 【答案】C
【解析】①~④四幅历史区域图分别存在于一战后初期、一战前、二战前、20世纪90年代后,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②①③④,故选C。
23.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要求英印政府降低田赋、保护关税、释放政治犯等,意在团结广大农民、资产阶级等不同阶层、不同派别,争取民族独立,B项正确;摆脱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冲击与“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等不符,排除A项;发展印度经济只是甘地提出的11项要求的部分内容,不对是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是方法,不是甘地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4. 【答案】A
【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当前国际社会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地区冲突强权政治种族歧视、贫富不均等众多问题,全球治理遭遇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家地区需要协同合作、达成共识,共同应对一系列国际社会治理难题,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并未提到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首要任务,排除B项;人类活动负面效应难以根除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
材料解析题
25. 【答案】(14分)
(1)原因:
①一战的冲击;②战后西方的没落(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不断地暴露) ;③受西方反现代化
思潮的影响(或西方学者的鼓励);④近代亚洲民族危机不断加剧;⑤亚洲出现对本士传统
文化绝对否定的主张。(每点2分,任4点8分)
(2)①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 迈出了中
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2分)
②但其实质是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中国传统思想,它又是反对资本主义化的一种“反现代化”运动。(2 分)
③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希望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合点,这是由其阶级与时代局限性决定的,其目的难以达成。(2 分)
26. 【答案】:示例: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传入中国。爱国、自强、进取、救亡图存是民族意志的主要体现,民族精神逐步觉醒,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源泉。
民国初期,袁世凯尊孔复古,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国人对民族精神的探索虽存在局限,但民主、科学、自由等内容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为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指明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爱国、无畏、团结抗战、艰苦奋斗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凝聚力空前发展,中国不仅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总之,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27. 【答案】(1)进程: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80年代中期后,欧共体从原先的6国发展到12国。(8分)
(2)变化:1991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欧共体逐渐由经贸集团转变为经济政治实体。(8分)
作用:欧盟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10分)庐江县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3. 唐代房玄龄在其编写的《晋书》中,对于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治,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其赞美主要是因为(  )
A.苻坚对稳定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B.苻坚励精图治符合唐代审美标准
C.苻坚的作为符合儒家德治标准 D.作者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
4. 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
5. 元代在西藏确立统治之后,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小“甲姆”(驿站),在第三次清查户口时,还增设一种“马甲姆”(兵站),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 B.保证了政令的顺畅通达
C.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D.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
6.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7. 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其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8. 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9.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10.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
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11. 1915 年1 月18 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二十一条》,并威胁说:“如把秘密(指《二十一条》)泄露出去,日本当断然采取行动。”之后,袁世凯不顾日本的威胁,把《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袁世凯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 B.借助欧美的力量来牵制日本
C.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 D.为复辟帝制争取列强的支持
12.据战犯供词及日方资料,1940年下半年,日军细菌部队所生产的“副伤寒”70公斤、“霍乱”50公斤、“鼠疫跳蚤”5公斤,都被运到南京去使用;10月,日军细菌部队在浙江宁波、金华、衢县等地实施细菌攻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是
①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②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
③日军惨无人道地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
④日军所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15.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
A.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
16.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17. 中国逐步放开物价的过程中,曾出现通货膨胀和抢购潮。到1991年,价格形成机制占
比如表,其中市场定价的商品反而逐渐供给充足、价格稳定。这说明(  )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定价
农副产品 22.2% 20% 57.8%
工业资料 36% 18.3% 45.7%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C.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D.传统经济体制仍具有明显优势
18.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公民法庭判决其有罪是不公正的,但审判他的法律是雅典民主政府颁布的法律,而服从法律是个人的责任,因此当他有机会逃跑时,他明确拒绝逃跑而是接受了判决。这体现苏格拉底(  )
A.不赞同陪审法庭制度 B.认同法律至上的原则
C.宣扬公民应服从城邦 D.开启了理性主义先河
19. 格罗特在《希腊史》序言中写道:“亚历山大之后,希腊的政治活动就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再也吸引不了读者,或者说再也不是世界的主宰了。”作者在此批评的是( )
A.希腊化世界马其顿的大分裂 B.希腊文明中心的向东转移
C.希腊化时代统治者的反民主 D.希腊文化的封闭和狭隘性
20. 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为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21. 亚瑟王传说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 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2. 下图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3. 1930年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11条要求,主要包括降低田赋,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释放政治犯等。甘地意在
A.摆脱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冲击 B.团结广大阶层争取民族独立
C.发展印度经济摆脱英国控制 D.展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4. 在北京发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气候变化并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止步,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威胁到粮食安全、加剧贫困与不平等,并助长疫病蔓延。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将难以承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后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这表明( )
A.全球治理有待深化国际合作 B.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首要任务
C.人类活动负面效应难以根除 D.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26分)
25.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木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已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 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6分)
26.(12分)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
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共产党确定全面抗战的方针,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7.(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欧国家提出了一份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大胆计划。即建议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把煤和钢的生产整个过程交由一个高级公共机构负责掌管,目的是使大家在经济领域团结一致,并进而在政治领域相互靠拢。舒曼计划的中心观点是“欧洲建设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这种渐进的一体化方式,有别于以住的各种方法。……到了1986年,欧共体成员从原先的6国增加到12国。
——摘自[法]法布里斯 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1993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
——引自[法]皮埃尔《历史与地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80年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进程。(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的联合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对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产生的积极作用。(1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