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 2022年秋季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生物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体温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它的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
确;
B、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线粒体基质中 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
态,B错误;
C、人体血浆 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2.【答案】A
【详解】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与肾小管的相应受体结合,A正确;抗体
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不是由记忆 B细胞分泌,B错误;传入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与传
出神经元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C错误;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D错误。故
选 A。
3.【答案】C
【解析】A、听到发令枪声起跑是后天学习、训练得来的,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B错误;
C、肾上腺素使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见教材 62页拓展应用),C正确;
D、跑步过程中小脑调节运动的精细,D错误。
4.【答案】D
【解析】B + +、静息电位(-68 mV)的形成是 K 外流导致的,膜内的 K 浓度始终比膜外的
高;图乙电位变化出现两个峰值都表明产生了动作电位,其原因分别是刺激直接、神经递
+
质引发的 Na 内流,C正确,D错误。
5.【答案】B
【解析】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
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不会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因
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正确;
6.【答案】D
【详解】A、当饮入 0.9% NaCl溶液时,则体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如曲线 b,排尿量增加,
A错误;
B、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 a的变化,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进
行调节,B错误;
C、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排尿量来调节渗透压平衡,C错误;
D、当剧烈运动、严重腹泻时,也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若及时补充水和钠盐,血浆渗
透压则会出现曲线 c的变化,D正确。故选 D。
7.【答案】A
【解析】A、图中细胞①是辅助性 T 细胞,细胞⑤是细胞毒性 T细胞,A错误。C、经图
甲中 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功能,细胞膜上缺少抗原 S蛋白
的受体,C正确;
D、细胞②的激活需要病原体和 B细胞接触,还需要辅助性 T细胞与 B细胞结合及细胞因
子的作用,D正确。故选 A。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3页)】
8.【答案】B
【解析】A、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B、抗体在体内存活时间有限,且新
冠病毒存在各种变异毒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患者仍可能发生二次感染,B 正确;C、免
疫功能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C错误;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
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错误。故选 B。
9.【答案】C
【解析】A、艾滋病是 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病,A错误;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比健康人高,B错误;
C、HIV以其 RNA携带的遗传信息决定自身蛋白质的合成,利用的是宿主的翻译系统,C
正确;
D、HIV主要感染人体 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D错误;故选 C。
10.【答案】A
【解析】B、生长素的两重性指的是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B
错误。C、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合成的,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两者都具有调
节作用,但两者不能等同,C错误;D、植物激素无特定的内分泌器官产生,D错误;故
选 A。
11.【答案】D
【解答】②③对比说明吸收愉悦气体或厌恶气体的量只与强化刺激的声音有关,而与其
它动物叫声无关,由此可说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应。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涉及到了不同的鸟类在森林中的分布有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也体现了不同的鸟类捕食对象上有分化,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故选 B。
13.【答案】C
【解析】A、单独培养时,甲呈“S”型曲线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A错误;
B K、呈“S”型曲线的种群,种群数量在 时,增长速率最大,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乙
2
藻的 K值约为 1.5×106,故乙藻数量大于 0.75×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小,B错误;
C、由于混合培养时甲藻和乙藻都消耗营养物质,所以甲藻单独培养的 K值大于混合培养,
C正确;
D、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种间竞争中被淘汰,但在自然条件下,甲藻的数量也会被其他种
群(竞争者或捕食者)制约,乙藻种群数量不一定发生和培养条件下一样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B、天山山麓从山脚到山顶群落类型的差异是由于温度的不同导致的,B错误;C、
森林中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由冰山岩向森
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多,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D错误。
15.【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正确。生
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但信息传递不一定,B错误。精耕稻田
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
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故选 B。
16.【答案】B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Ⅱ同化的能量最多,其次是种群 I,最少的是种群Ⅲ,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第 2页(共 3页)】
所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I→Ⅲ,A正确;
B、种群Ⅱ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
能量(3×106kJ)和未被利用的能量(2.5×106kJ),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 9.5×106kJ,B
错误;
C、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第二营养级到
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3.0÷15.0×100%=20%,D正确。故选 B。
17.【答案】(12分,除注明外每空 2分)
(1)中枢神经系统 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鳃 (2)不能(1分)
(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降低或受
体数目减少。
(4)短暂电流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 L29兴奋通过突触 2传递兴奋给感觉神经元,
再受到喷水刺激后,效果叠加,最终引起感觉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出更多的神经
递质,解除了习惯化。(3分)
18.(10分,除注明外每空 2分)
(1)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分泌減少,使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抗体数量减少(效
应 T细胞数量也減少),从而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3)神经和体液 补充完善调节机制示意图如下(4分)
19.(10分,除注明外每空 2分)
(1)脱落酸、赤霉素 (2)光敏色素(或受体)(1分) 基因表达(1分)
(3)将切下的叶片 A(切口)置于一空白琼脂块上,作为甲组,取等体积空白琼脂块不
做任何处理 ,作为乙组。甲乙组的琼脂块均置于相同且适宜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将甲
乙二组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其对应实验植株的花芽 B处(4分) 黑暗
20.(10分,除注明外每空 2分)
(1)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1分)
(2)捕杀体重大于 90 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种群数
量易恢复 环境容纳量(1分)
(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1分) 乔木(1分)
(4)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或物种多样性增加)
21.(10分,除注明外每空 2分)
(1)海水立体养殖系统是由各类水生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非生物)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3)物种组成(1分) 生态位(1分) 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
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4)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第 3页(共 3页)】玉林市2022年秋季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生物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A.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B.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C.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2.下图细胞I、Ⅱ和物质E、F的关系可能的是
细胞I
细胞Ⅱ
细胞I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肥大细胞
组胺
毛细血管壁
受体
B
记忆B细胞
病原体
抗体
抗原
C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
D
垂体细胞
胰腺
促胰液素
受体
A.A
B.B
C.C
D.D
3.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并冲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由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支配躯体运动
C.肾上腺素可影响运动员对发令枪声的反应敏感度
D.跑步冲刺过程中脑干调节运动的精细
4.研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如图甲所示。用电
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树突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电位
m
-68mV
时间
20
100
(ms)
刺澈
甲
乙
【高二生物第1页(共6页)】
A.图乙曲线的a峰表明这些神经元再次产生神经冲动
B.神经元维持一68mV膜电位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高
C.图乙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刺激直接引发的Na内流
D.图乙电位变化出现第二个峰值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引发的K外流
5.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
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B.炎性甲亢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引起机体甲状腺组织增生
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
D.炎性甲亢惠患者的机体细胞代谢旺盛,机体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6.如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当饮入0.9%NaCI溶液时,则体内血浆渗透压的
+血浆渗透压(kPa)】
变化如曲线b,排尿量不变
口
a
780
服
B.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垂体产生渴觉并
775
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行调节
770
C.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可通过调节人体的排尿量和
6
765
排汗量来调节渗透压平衡
760
0
306090120150莳间min
D.当剧烈运动、严重腹泻时,及时补充水和钠盐,血
浆渗透压可出现曲线c的变化
7.乙肝病毒(HBV)表面的S蛋白(抗原)入侵人体可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甲
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
树突状细胞,
的S蛋白
解,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
⑤
A.图中细胞①和⑤均是辅助性T细胞
B.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识别、处理呈递抗原
N
○④
C.细胞③的细胞膜上没有抗原S蛋白的受体
③
之
D.激活细胞②需要HBV和细胞①的共同作用
8.新冠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
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参与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B.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患者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但仍可能发生第二次感染
C.机体发挥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不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影响
D.人体免疫系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和防御功能
9,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HV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与健康人没有差异
C.HV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
D.H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
【高二生物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