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街镇中 周利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本文的构思和语言特色。
2、小组合作探究文中体现作者语言特色的语句,通过朗读进行语言积累。
3、感受作者于自然而然的描写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中品读作者语言,体会其平淡、自然语言下流露的故乡情结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设想
1、散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汪曾祺说过自己的散文风格是“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对于没有多少生活积累的初二学生来讲,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平淡的语言中品味出作者所饱含的浓浓的故乡情结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选择教学突破口时,我选择从题目入手,从第4、5段入手,中间开花:请学生直接找出描写端午鸭蛋及孩子们活动的语句,品味其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然后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情感有全面的理解。
2、散文教学应立足于“朗读和品味”。本文试图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选读——发现精彩片段;品读——领会主旨。
3在语言品味过程中,我设置了比较阅读,以此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4、在语言实践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仿句练习,让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提升精神。使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地的端午风俗。
(二)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 要求:快速阅读课文,看懂本文内容。
1、 请学生简要回答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找出集中描写端午鸭蛋的段落。(齐读第4、5段)
4、(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描写端午的鸭蛋及孩子们活动的?用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请学生朗读第2、3段,学生四人小组探究。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及所蕴含的情感。
(1)、替换词语、比较阅读、(出示课件)
举例: 原句:“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
就出鸭蛋似的。”
改句:“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高邮就出鸭蛋似的”
讨论: 1、作者到底喜不喜欢别人称赞高邮鸭蛋?
2、赏析原句和改句。
“儿不嫌母丑”,无论走到哪里,最爱的还是高邮,所以写鸭蛋,其实是在写故乡,故乡的鸭蛋是作者的骄傲,是一种似贬实褒的说法,好像夫妻双方互称“我们那口子”,这是一种表面不在乎,其实没有亲密无间的浓似血般的感情,不会有这样的称呼的。类似的还有“我家乡”(P138第一行),“我们那里的”(第4段首句)
(2)、 品味其他语言:
(四)、 披文入情、表达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有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食品和玩具,你是否也像作者那样对这些节日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呢?
请以“我喜欢/不喜欢———(节日)的———(食品/玩具),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说真话,诉真情。说出一种情趣一种情感。不少于30字。)
(五)、作业设置
1、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物品(如:年糕、月饼、汤圆、粽子等)或一件玩具(如:灯笼、炮仗等)。说出自己难忘的原因、感受、启发。
2、建议大家课外再去阅读汪曾祺的另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