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4 21:47: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灯笼
吴伯萧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略散文优美的写作风格。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重点)
3.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难点)
学 习 目 标
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吴伯萧(1906年-1982年),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等大量作品。
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
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目睹民族危亡,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本文。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惘( )
恐吓( ) 神龛( )
sònɡ



chànɡ wǎnɡ
tuì
wò xuán
x ī

kān
一、基础知识:正音、识词
争讼: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人情世故:
因争论而诉讼。
调解周旋。
安静而严肃。
怀念;追慕。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一、基础知识:正音、识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2.梳理文章脉络,划分层次结构。
3.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写火,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短语,表明小孩和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
第三段(第12段):结尾写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凸显。
文章标题作用: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①点明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
“灯笼”在文中起线索作用,所有叙事都与“灯笼”相关。
②激发读者的兴趣。
③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尝试自己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归纳: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述文、小说)。埋下伏笔(记述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3、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4、3-9自然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怀恋过往,表明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战,打败敌人。
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四、把握主旨,领略文章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承载着亲人的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怀念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灯笼记录、传承着民族历史。
(5)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
四、把握主旨,领略文章
2、结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四、把握主旨,领略文章
3、结合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四、把握主旨,领略文章
3、结合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自然而然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
抒发情怀——热爱祖国
层层深入
(记叙)
(记叙、
描写、抒情)
(抒情)
五、课堂小结
拓展:关于爱国
学习了本课,你对于爱国主义有什么思考?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家国情怀
你们这一代怎样
未来祖国就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