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4 10:2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选出理解《鱼我所欲也》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
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贤者能/勿丧耳
D.是亦/不可以已乎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 (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5.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6.下列词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7.解释加点词语
(1)不辱使命   
(2)易安陵   
(3)其   许寡人   
(4)大王加惠   
(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6)因使   唐雎使   于秦
(7)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8)岂直   五百里哉
(9)怫然   怒
(10)布衣   
(11)非士之怒也   
(12)缟素   
(13)秦王色   挠   
(14)长跪而谢之   
(15)寡人谕   矣
(16)徒   以有先生。
三.解答题(共1小题)
8.课堂探究。
(1)探究一《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探究二 作者在叙述自己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时穿插了“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3)探究三 结合全文,说说你认为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四.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2)“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0.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以头抢地耳 ②仓鹰击于殿上
③天下缟素 ④寡人谕矣
(2)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
(3)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铎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4)段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千嶂里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至若春和景明   
⑤不以物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于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4)《渔家傲 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5)《渔家傲 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选出理解《鱼我所欲也》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
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见在孟子心中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这种“本心”不丧失罢了。
故选:C。
【点评】解答对于文意内容的理解题目,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一定要带着题目要求,反复阅读文章,随时提取勾画关键的信息点,比较辨析作答。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答】A.不同,舍弃/房屋;
B.不同,活着/学生或求学的人;
C.相同,停止;
D.不同,对于/在;
故选:C。
【点评】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贤者能/勿丧耳
D.是亦/不可以已乎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正确;B正确;C改为:贤者/能勿丧耳;D正确;
故选:C。
【点评】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 (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解答】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A、正确;
B、“加”是名词,益处;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5.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错误,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
故选:D。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6.下列词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答】A.“亲射虎,看孙郎”,运用了孙权的典故;
B.“青衫湿”,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
C.“燕然未勒”运用的典故为: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D.没有运用典故。
故选:D。
【点评】学习古诗词,不仅要熟练背诵,还要理解内容,了解诗歌使用的写作手法。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7.解释加点词语
(1)不辱使命 辜负 
(2)易安陵 交换 
(3)其 代指安陵君 许寡人 答应 
(4)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 不 
(6)因使 派遣 唐雎使 出使 于秦
(7)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扩充 
(8)岂直 只,仅仅 五百里哉
(9)怫然 盛怒的样子 怒
(10)布衣 平民 
(11)非士之怒也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2)缟素 这里指穿丧服 
(13)秦王色 脸色 挠 屈服 
(14)长跪而谢之 认错,道歉 
(15)寡人谕 通“喻”,明白,懂得 矣
(16)徒 只 以有先生。
【解答】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1)句意为: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辱:辜负 (2)交换安陵。易:交换
(3)句意为: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其:代指安陵君,许:答应
(4)句意为:大王加以恩惠。加惠:给予恩惠。
(5)句意为: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弗:不。
(6)句意为: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使:派遣,使:出使
(7)句意为:所以不打他的主意。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广:扩充
(8)句意为: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直:只,仅仅。
(9)句意为:大怒。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怫:盛怒;然:…的样子
(10)句意为:布衣:平民
(11)句意为: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2)句意为: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13)句意为:秦王变了脸色。色:脸色;挠,屈服。
(14)句意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认错,道歉。
(15)句意为:我明白了。谕:通“喻”,明白,懂得。
(16)句意为: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徒,只。
答案:
(1)辜负
(2)交换
(3)代指安陵君
(4)给予恩惠
(5)即使这样 不
(6)派遣 出使
(7)扩充
(8)只,仅仅
(9)盛怒的样子
(10)平民
(11)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2)这里指穿丧服
(13)脸色 屈服
(14)认错,道歉
(15)通“喻”,明白,懂得
(16)只
【点评】解答本题主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三.解答题(共1小题)
8.课堂探究。
(1)探究一《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探究二 作者在叙述自己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时穿插了“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3)探究三 结合全文,说说你认为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筛选信息的能力。本文主要围绕“得书”“求师”“求学”的难题来写作,学生在回答时应该补充出这几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并概括归纳。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2)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文中“我”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则“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此种条件下“我”却“略无慕艳意”,因为“有足乐者”,那就是获得了学问和知识。所以与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的刻苦努力、专心向学。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和主题的把握能力。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他虚心求教;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他不怕吃苦(以苦为乐)。
答案:
(1)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2)与同舍生对比,突出地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习为快乐(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勉励马生勤奋刻苦地学习。
(3)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等。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结合人物经历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老师课上的讲解。
四.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2)“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解答】答案:
(1)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2)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做这类题目时要了解和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并认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出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0.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以头抢地耳 ②仓鹰击于殿上
③天下缟素 ④寡人谕矣
(2)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
(3)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铎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4)段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以”“而”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仓:是通假字,通“苍”,青色,灰白色;其他词义分别是以:把,用;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谕:明白,懂得。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重点实词意思以及起关键作用的虚词一定要译出,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现象和指代现象,注意译准“休”、“祲”等词,“休“指吉兆,“祲”指妖气。所以翻译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的掌握能力。根据文意来完成。从唐雎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可以看出应依次填入 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
(4)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并联系上下文来回答。文中由“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茬、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由“徒以有先生也”,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在上一段中“挺剑而起”,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塑造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答案:
(1)①以:把,用;②仓:通“苍”,青色,灰白色;③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④谕:明白,懂得。
(2)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
(4)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茬、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忆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千嶂里 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征的士兵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 
④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⑤不以物喜 因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阕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于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4)《渔家傲 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5)《渔家傲 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重重叠叠的山峰里;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②句意为: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征夫:出征的士兵。
③句意为: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胜:美好。
④句意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日光。
⑤句意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的词有: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忧,担忧。句意为: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ABC.正确。
D.有误,“苦中作乐”“欢闹”理解错误。“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也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故选:D。
(4)①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家万里”表达了作者离家万里,思念家乡之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审题后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在原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句子,到它的前面或后面去寻找答案即可。句中的“异”是不同的意思,是指后面所说的,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本题考查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甲】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作用:起到了烘托气氛,突出戒备森严、战事吃紧的特点。【乙】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答案:
(1)①直立似屏障的山峰;②出征的士兵;③美好;④日光;⑤因为。
(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D
(4)气候苦寒,边声四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渔家傲 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突出了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描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