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勉强(qiǎng) 恫吓(hè) 诚惶诚恐
B.荣膺(yìng) 处死(chǔ) 毕恭毕敬
C.复辟(bì) 挣扎(zhēng) 毫无疑义
D.警惕(tì) 侮(wǔ)辱 一一枚举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 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毋庸 ,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艰苦 批阅 质疑 以至
B.坚苦 披阅 置疑 以至
C.艰苦 批阅 置疑 以致
D.坚苦 披阅 质疑 以致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先生的谆谆教诲,小刘拳拳服膺,并在工作中努力实行。
B.你们的盛情是可感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
C.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队员也算诚惶诚恐地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D.他对喜爱京剧艺术的青年学生关爱有加,热情帮助不胜其烦地给他们说唱腔、教身段,任其录音录像。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漫。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4)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5)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三.语言表达(共3小题)
8.概括下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特朗普在贺信中说,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我个人的优先事项。我们强有力的友谊为两国在未来数年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9.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关键词: 。
10.结合文章内容,为苏格拉底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勉强(qiǎng) 恫吓(hè) 诚惶诚恐
B.荣膺(yìng) 处死(chǔ) 毕恭毕敬
C.复辟(bì) 挣扎(zhēng) 毫无疑义
D.警惕(tì) 侮(wǔ)辱 一一枚举
【解答】A.正确。
B.错误。“荣膺”的“膺”应读作“yīng”。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字形积累:
大材小用 人才/材 别出心裁 惨无人道 残酷无情 自惭形秽 酒中掺水 风采 神采/彩 文采 无精打采
兴高采烈 光彩/采 精彩/采 喝彩/采 喝倒彩/采 挂彩 博彩 剪彩 多姿多彩 五彩/采缤纷
张灯结彩 粲然一笑 恻隐之心 缠绵悱恻 如愿以偿 得不偿失 如期偿还 偿还债务 尝鼎一脔 艰苦备尝
扬长而去 长年累月 长治久安 长此以往 万古长青 细水长流 别无长物 长风破浪 小人长戚戚
长使英雄泪满襟 常备不懈 冬夏常青 习以为常 常胜将军 老生常谈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良辰美景 寥若晨星
瞠目结舌 一成不变 相辅相成 一脉相承 众志成城 胸无城府 开诚布公 诚惶诚恐 计日程功 张皇失措
驰骋 嗤之以鼻 风驰电掣 驰名中外 驰目远眺 驰誉全国 松弛 一张一弛 弛缓 不可弛懈 整饬
故作矜持 叱咤风云 赤地千里 同性相斥 斥退左右 斥资百万 充耳不闻 首当其冲 忧心忡忡 人影幢幢
崇山峻岭 鬼鬼祟祟 邮戳 戳穿阴谋 相形见绌 川流不息 如椽大笔 创伤 千疮百孔 椎心泣血 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驻守边陲 绰绰有余 吹毛求疵 催人泪下 摧枯拉朽 义不容辞 辞/词藻 辞/词令 振振有词/辞
喜忧参半 除恶务尽 锄强扶弱 促膝谈心 抱头鼠窜 篡位夺权 璀璨夺目 鞠躬尽瘁 心力交瘁 出类拔萃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 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毋庸 ,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艰苦 批阅 质疑 以至
B.坚苦 披阅 置疑 以至
C.艰苦 批阅 置疑 以致
D.坚苦 披阅 质疑 以致
【解答】“艰苦”意为“艰难困苦”,多用来修饰岁月、生活等。“坚苦”意为“坚忍刻苦”,多用来修饰精神等。语境是讲新中国的航天人坚韧刻苦的精神,故应选“坚苦”,从而排除AC.“批阅”意为“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披阅”意为“披览”“翻看”。语境是说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所以应选“披阅”。“质疑”,指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句式。语境是不要怀疑,所以选“置疑”,从而排除AD.“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而“以至”,是连词,意思是“一直到,以及”。语境是讲国家制度、法的观点以及宗教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选“以至”。
故选:B。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先生的谆谆教诲,小刘拳拳服膺,并在工作中努力实行。
B.你们的盛情是可感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
C.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队员也算诚惶诚恐地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D.他对喜爱京剧艺术的青年学生关爱有加,热情帮助不胜其烦地给他们说唱腔、教身段,任其录音录像。
【解答】A.拳拳服膺: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使用正确。
B.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使用正确。
C.诚惶诚恐: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使用正确。
D.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句中没有烦琐的意思,是他不怕麻烦,所以使用不当。
故选:D。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海藻的大小相差悬殊:小的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小石花菜、小杉藻等;大的可长到数米,如海带、羊栖菜等;而巨藻竟可长到两三百米。
B.“中国智慧”丛书《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于近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C.为什么有的学生背诵能力很强,有的则完全不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我们的大脑所喜欢的?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科学家热衷探讨的话题。
D.苏东坡(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视野太受局限,就不能真正领悟自然的美。
【解答】B.顿号使用错误,连续列举书名,用了书名号,不再添加顿号。应将“《18堂国学哲思课》、《18堂国学修身课》、《18堂国学文艺课》”书名号中间的两个顿号去掉。
故选:B。
【点评】顿号使用注意事项: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例:他三十六七岁。
那儿距这里二三里。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例:中小学生
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
工农兵
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德育”等的缩略,应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或”“以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但可以加逗号。
例: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以及教师队伍。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比较大的并列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并列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作主语时用顿号。
例: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注:这一点并非绝对,例如:
我们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一次雄伟壮烈的事件,这次事件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并深刻地影响未来。(张贤亮《挽狂澜》)
并列谓语动词“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有共同的主语“我们”和共同的宾语“事件”,这种情况下用顿号。
6.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例: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例: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8.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例: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例: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11.并列的动宾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我们班里不光有“赖宁”,有“雷锋”,还有“张海迪”呢!
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解答】A.不合逻辑。“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否定不当,删去“禁止”或“不得”。
B.成分残缺。“存在”的宾语残缺,在“报告书”后加上“情况(问题)”。
C.正确。
D.搭配不当。“维护……合理要求”不搭配,改为“满足合理要求”。
故选:C。
【点评】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主宾搭配不当。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5.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6.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互通的时代,保持正义感将是一种考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改变着社会面貌。网购、共享经济之类且不去说,社会治理也在极大变化中。网上时常洪波涌起,热点一个接一个,舆情一轮接一轮。在互联网的联结之下,人人都经受着考验。为这些“点”供热的人,时常会疲惫。
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疲惫也就越来越深。在这个月的热点、舆情里放声呐喊的人,可能已不记得上个月、上半年或者更往前,曾为哪个热点呐喊,尽管当时可能和今天一样投入。再往后,有一天碰到新的,恍惚想起曾经遇过类似的,渐渐就没有当初的热力了。麻木,时常是疲惫的孪生姊妹。
这种状况,有首诗恰好可以形容:“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胸中万古刀”,并不是把刀,见不平而愤的正义感而已。天亮之后,“事随日生”,就是所谓“人间万事细如毛”。执着正义感的诗人见不平而鸣,却又抵不过日升日落、日日因事而鸣的磨损。
诗人慨叹的,是面对彼伏此起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之难。诗作者刘叉,主要生活在唐代元和年间。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
过去的年代,我们能关注的,不过是近距离之事。但现在,我们关注的事件,已经和地理距离没有必然关系。天下都在掌上设备里,“人间万事细如毛”,在这个年代人们的视界里,早已是数量级的增长。“胸中万古刀”所要经受的磨损,也就更甚于前。
刘叉的《偶书》,偶然“预言”今天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这个名字奇特的诗人,从诗到人,看起来似乎都算得上古典时代的“异类”。李商隐评价他“不在圣贤中庸之列”却“过人无限”。不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却依旧被时人肯定为“过人无限”,可见这个诗人是真的过人。
他的过人处,大概就生发于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吧。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灭。同时代的诗人孟郊欣赏刘叉,刘叉则有《答孟东野》,似调侃,似自嘲,又似袒露坚定的意念:“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有这样的意念,哪里算“异类”?在诗歌的长河、时间的长河里,简直是再经典不过的一道指路光源。
持守正义感而力不竭,经世事沧桑百炼而不柔亏,当然并不是光靠喊就能做到的。刘叉在另一首诗(《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里“解说”了其中要点:“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友人姚秀才喜爱他的剑。他把剑送了,顺便写上一篇“使用说明”:这剑,就是从古到今那道不曾断的流水﹣﹣在《偶书》里,它是“胸中万古刀”的“刀”。要怎样保持它的锋芒,“百炼不柔亏”呢?请“勿薄细碎仇”﹣﹣不要把它用于细碎的私仇,磨损它万古的光芒。言外之意自在公义。
正是所谓﹣﹣“胸中万古刀”,“勿薄细碎仇”,“百炼炼不柔亏”。这副刚肠,或许是时间留给我们的那把经过考验的钥匙。
(摘编自吴画成《不灭胸中万古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网上不断涌起洪波,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热点。
B.在互联互通的时代,热点更替得越来越快,当新的热点产生之后,人们就忘却了上一个热点。
C.刘叉的《偶书》能够准确地“预言”当今我们经历的一大考验,堪称古典时代的“异类”,因此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
D.面对此起彼伏的世事风波,保持长久正义感很难,唐代有诗人对此产生慨叹,今天的我们感受会更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开头写了网购、共享经济、社会治理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材料为互联网改变社会面貌提供了例证。
B.文章引用刘叉的三首诗意在反复说明“磨损胸中万古刀”的原因,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
C.作者引用李商隐对刘叉的评价和孟郊对刘叉的欣赏,表现了刘叉的过人之处,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层层递进,由互联网时代热点频发引出唐人诗句,指出勿在细碎的私仇上着意,方可让正义之刀闪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掌上设备里就可得知人间万事,且事件呈数量级增长。要想保持正义感,比从前更难。
B.唐代诗人对“胸中万古刀”有非常的执着,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虽然可以被磨损,但是不会被磨灭。
C.刘叉名字奇特,从诗到人,似乎是古典时代的异类。其《偶书》可以说是对我们今天要经历的考验的“预言”。
D.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刘叉的“不灭胸中万古刀”精神就像一道指路光源,激励人们保持对正义感的渴望并努力坚守。
【解答】(1)A.“使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文第1段是“改变着社会面貌”,扩大了原文的范围。B.“人们忘却了一个热点”,原文第二段为“人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上个月为哪个热点呐喊”。C.强加因果。李商隐评价他“过人无限”,是因为他对“胸中万谷刀”非常执着,虽然慨叹“磨损,却并不会轻易磨损”。
(2)B.“这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很难执着正义感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
(3)B.“唐朝诗人”扩大了范围,从第六段可知“认为正义感是万古流传的”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
(1)D
(2)B
(3)B
【点评】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漫。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C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4)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5)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解答】(1)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C.“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材料二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D。
(2)A.“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错误,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见材料一原文“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据此也不能说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材料三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
故选:D。
(3)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故选:C。
(4)材料二是从“轴心时代”的概念和“哲学存在的内在共同性”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找出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即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
举例论证的作用丰富材料的内涵,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5)对于本题来说,可先分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和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怎么做,然后总说这两种思想倾向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需要更多地采用孔子的守成态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可知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及时自我更新,跟上潮流、创造潮流。需要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这两种思想都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兼收并蓄。
答案:
(1)D
(2)D
(3)C
(4)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5)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语言表达(共3小题)
8.概括下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特朗普在贺信中说,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我个人的优先事项。我们强有力的友谊为两国在未来数年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解答】通读新闻,从导语中筛选关键语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删选新闻主体:习近平与特朗普,事件内容: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符合字数要求及可。
答案:习近平与特朗普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点评】“提炼语意”常考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下定义。下定义是揭示事物(概念)本质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形式(格式)来表达。
2.提炼要点,概括文意。此类试题或要求对某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总括;或提供一则材料,要求揭示事物的某些特点;或提供图表,要求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写出结论等等。
3.提取关键词。此类试题与“提炼要点,概括文意”类试题不同的是,此类试题对材料内容要点的提取结果,是以材料中原有的负载关键信息的词语呈现,而不是以负载重要信息的句子呈现。
4.新闻概写。新闻概写包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等,要求概括出中心内容,突出主要事实。
9.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关键词: 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 乐 。
【解答】语段介绍的内容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语段首先介绍的是草根公益,然后介绍草根公益的含义,草根公益的特点积少成多形成社会力量,接着介绍微公益的特点是利他性,最后介绍为公益和大慈善的区别,区别是寓善于乐;根据语段内容可以看出语段首先介绍的是草根公益;其次介绍的是微公益的特点利他性;第三介绍的是微公益和大慈善的区别寓善于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微公益”介绍的关键词是:草根公益、积少成多、利他性、寓善于乐;
参考答案:
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 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阅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把握大意,然后采用分层的方法提炼语段中的关键词,最后根据语境和语段内容完成题目,解答本题如果不正确阅读语段,就会出现结论概括不当的现象,造成失分。
10.结合文章内容,为苏格拉底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解答】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用一段文字为人物写颁奖词,创作时,注意结合人物的事迹,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写作的对象,即苏格拉底。创作时,需要结合苏格拉底的主要事迹来写,要挖掘人物品质精神。语言通顺,使用一种修辞,字数合乎要求。
答案:
(示例)你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培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著名学生与门人。最终,被古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哲学殉道者。你常与人辩论,循循善诱,春风习人。“知识即美德”是你的一贯主张,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是你的两个翅膀。在哲学的长河里,你是一座巍巍的丰碑!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