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4 09: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寥落(liáo) 赁屋(lìn)
B.桀骜锋利(ào) 莽原(mǎng) 殒身不恤(xǔn) 攒射(cuán)
C.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ò)
D.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cáng) 脚镣(li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仓皇失措
B.戮穿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郑重其事
C.通辑  轻率  伤疤  斩钉接铁  情随事迁
D.吮血  欣幸  涅槃  光怪陆离  欲盖弥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
②“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③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④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⑤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⑥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4.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
鲁边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D.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引文,完成习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A.赞成 B.认为有可取之处
C.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D.不赞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和珍!我们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的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站在你灵前,抬起头,香烟缭绕中,你依然微笑地望着我们。
多少红绿的花圈,多少赞扬你哀伤你的挽联,这不是你遗给我们的,最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便是你的血尸,你的血衣!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最懦弱最可怜的是这些只能流泪,而不敢流血的人们。此后一定有许多人踏向革命的途程,预备好了一切去轰击敌人!指示我们吧,和珍,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一年来你们的毅力,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意志,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你们不仅和豺狼虎豹战,狗鼠虫豸战,还有绅士式的文妖作敌,贵族式的小姐忌恨。你们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勇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和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和珍是在和形形色色的各种恶势力斗争的,她的勇敢坚毅、任劳任怨、乐观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B.“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这些句子有力地表现出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C.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出来,这虽然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引子,但读来仍会使人潸然泪下。
B.“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这一句子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伤痛。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3)作者一方面赞扬刘和珍“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的“勇士”,一方面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鲁迅先生在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9.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后,请你根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拟写一副对联来追悼烈士。
上联: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下联: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寥落(liáo) 赁屋(lìn)
B.桀骜锋利(ào) 莽原(mǎng) 殒身不恤(xǔn) 攒射(cuán)
C.缁衣(zī) 惴惴(zhuì) 曲译(qū) 戳穿(chuò)
D.铿锵(kēng) 拓荒(tuò) 宝藏(cáng) 脚镣(liào)
【解答】A.正确;
B.“殒身不恤”中的“殒”应读作“yǔn”;
C.“戳穿”中的“戳”应读作“chuō”;
D.“宝藏”中的“藏”应读作“zàng”。
故选:A。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仓皇失措
B.戮穿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郑重其事
C.通辑  轻率  伤疤  斩钉接铁  情随事迁
D.吮血  欣幸  涅槃  光怪陆离  欲盖弥彰
【解答】A.“信扎”中“扎”应改为“札”;
B.“戮穿”中“戮”应改为“戳”;
C.“通辑”中“辑”应改为“缉”,“斩钉接铁”中“接”应改为“截”;
D.全部正确。
故选:D。
【点评】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
②“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③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④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⑤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⑥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答】①出离愤怒:指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多指富有正义的人对待不平之事极其痛恨的情形,此处褒词贬用,使用错误。
②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此处用来形容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使用正确。
③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语境指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令人吃惊,应改为“触目惊心”。使用错误。
④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语境指中国的诗人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写文抒怀,使用正确。
⑤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语境说的是南怀瑾进行创作废寝忘食,不是处理政务,不合语境,错误。
⑥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语境用来修饰晋代书法,使用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解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对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反问;“沉默啊,沉默啊”是反复,“爆发”和“灭亡”是对比。
故选:C。
【点评】辨别修辞手法,必须要了解修辞方法的定义。对偶强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反问答案在问句之中,反复使用同的词语或短语句子,对比是双方对立。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解答】本句是指: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总会给人们以希望,哪怕是模糊而微茫的希望;更会给革命者莫大的鼓舞,使他们更加勇敢地同敌人斗争。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排除ABC。
故选:D。
【点评】对于教材、考纲中的重点作品,要深入阅读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感情、手法等,结合选项仔细比对。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
鲁边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D.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鲁边先生独创“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
①承接前面“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故应先说“这是匕首,这是投枪’'从而对应前文的“尖锐的',②因为要与后面“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相对应,故应先说“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故选:C。
【点评】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引文,完成习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C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B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D 
A.赞成 B.认为有可取之处
C.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D.不赞成
【解答】(1)用“煤的形成”比喻论证,指出“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需要付出的牺牲大。
(2)“大量的木材”实际上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的种种行为,“其中”的“其”当然是指“大量的木材”,是说“请愿”也是一种斗争方式。
(3)不赞成。“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说明“请愿”不是正确的斗争方式;“更何况是徒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
答案:(1)C。
(2)B。
(3)D。
【点评】要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情,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和珍!我们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的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站在你灵前,抬起头,香烟缭绕中,你依然微笑地望着我们。
多少红绿的花圈,多少赞扬你哀伤你的挽联,这不是你遗给我们的,最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便是你的血尸,你的血衣!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最懦弱最可怜的是这些只能流泪,而不敢流血的人们。此后一定有许多人踏向革命的途程,预备好了一切去轰击敌人!指示我们吧,和珍,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一年来你们的毅力,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意志,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你们不仅和豺狼虎豹战,狗鼠虫豸战,还有绅士式的文妖作敌,贵族式的小姐忌恨。你们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勇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和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刘和珍是在和形形色色的各种恶势力斗争的,她的勇敢坚毅、任劳任怨、乐观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B.“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这些句子有力地表现出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C.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出来,这虽然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引子,但读来仍会使人潸然泪下。
B.“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这一句子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伤痛。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3)作者一方面赞扬刘和珍“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的“勇士”,一方面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鲁迅先生在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解答】(1)C.“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错误,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寄托的首先是哀思,再就是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如“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句即可证明。
(2)C.文中“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从下文来看,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
(3)怎样写自己的可以围绕“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丢失了,吓跑了”进行概括,这句话主要是说“我”的渺小、胆怯和软弱,衬托凸显刘和珍的勇敢和伟大,表现“我”的哀伤。
(4)通过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及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可以理解鲁迅的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重在引起人们对革命者牺牲的反思,以及号召人们能够进一步奋发,继承革命者的遗志,重在爆发,而不是灭亡,其突出的情感特征是愤怒。而本文“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这一段话中,作者突出的是悲哀,永久的沉默也就是永久的悲哀。作者一则悲哀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惨遭杀害;二则悲哀社会仍然豺狼当道,自己的命运无从把握,对前途有浓烈的悲哀之情。
答案:
(1)C
(2)C
(3)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不敢想”“不敢听,不敢闻”“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4)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沉默”同“最深的悲哀”是同义语;“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是说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永久的最深的悲哀。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9.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后,请你根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拟写一副对联来追悼烈士。
上联: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下联: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人 
【解答】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是控诉统治者的罪行,纪念学生,鼓舞勇士奋勇前行。对联的目的是追悼烈士,所以必须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上联是控诉统治者,下联内容可以是追悼烈士,鼓励后来人。注意对下联时应按照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注意仄起平收。
故答案为: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人
【点评】做对联题必须要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了解常规的对子,了解对联的基本原则,并且也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化文学常识。对对联时,需要切合题目要求,针对具体场景,积累足够的同义词反义词使用,学会捕捉生活中相关或相对的事物。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 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具有真正独立的自由意志) 。
【解答】语段阐述的是王富仁先生对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关于鲁迅内容的评价。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只要考虑到语言的连贯、得体、简明等要求,答案并不唯一,只要是能使内容贴切,逻辑上严密即可。
第一处要根据“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推断,毛泽东主席是将鲁迅与孔子比较,下面应该说“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第二处根据前面已经“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推断,后面应该表述原因,而原因应该与鲁迅的“精神素质”相关;第三处从前面一句中“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推断,应该就是说鲁迅先生有“独立”或“自由”的思想或意志。
答案:
①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具有真正独立的自由意志)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