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5 10:41:59

文档简介

生物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
1.种群密度直接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大小,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是通过出生率来实现的
B.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基本没有影响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反映种群密度的晴雨表,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越大
D.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
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
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
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
更容易传播
B.在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非密度制约
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持续 38 ℃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非密
度制约因素
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
数量的作用
3.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草原上食草动物大量减少,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和食肉动物数量均
减少
B.一定地域内,如果一种动物的天敌被大量捕杀,则该动物的数量就会持
续大量增加
C.两种生物所需的资源和占有的空间越相似,往往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它们之
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4.如图是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三种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乙与丙相比,其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占同化量的比例更小
B.丙与甲、乙之间都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C.每条曲线的峰值并不是该种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食物链中三种生物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5.下列关于生产措施的目的或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监测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可为准确预报、适时防治虫害提供依

B.一些农业害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保护棉铃虫的天敌资源,能提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种植能通过散发气味驱赶害虫的苦楝,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6.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
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 30 种以上,明显高于
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较弱
C.群落交错区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
D.群落交错区的环境复杂,演替速度更快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K
A.当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2
B.当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过程中,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越来
越强
C.依据种群密度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果园中引入新的昆虫种类必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
8.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
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
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信息和营养信息
B.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C.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D.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9.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
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Ⅰ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
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此过程的推理中错误的是( )
A.在 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是因为害虫Ⅰ对蜘蛛产生了抗

B.与生物防治法相比,使用化学防治法虽见效快,但会降低当地生态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
C.在 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 A 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针对害虫Ⅰ的农药,蜘蛛数量将增加会变
慢,甚至减少。
10.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
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C.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不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D.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
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E1是流入生产者的总
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 E4
B.E1、E2、E6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 E6/E2×100%
D.E7可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12.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作用都会释放出大量的
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如
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
注:Rs 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 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 凋为凋
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C.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
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13.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
环往返
B.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
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D.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14.DDT 曾作为一种高效农药广泛用于防治害虫,而现在被禁止使用。下列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食物链的延长,生物体内的 DDT 含量下降
B.DDT 性质稳定,不易失效
C.DDT 污染环境,危害多种生物
D.DDT 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至其他地区
15.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
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
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
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有机物,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 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
全的得 1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6.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表,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0 3 4 5 6 7 8 9 10 11 ≥
年龄 1+ 2+
+ + + + + + + + + + 12
个体
92 187 121 70 69 61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且小于 2,以此类推,该鱼类在
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
A.该鱼类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增加
B.调查该鱼类种群密度的方法可以是标记重捕法
C.捕鱼时应尽量选用小网眼渔网,以保证该种群现有的年龄结构不被破坏
D.题中表格是数学模型的一种,反映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17.玉米螟是玉米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步行虫能有效地治理玉米螟。科
研人员研究了玉米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结果如下表[单位为
kJ/(c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玉米同化 玉米螟摄入的 玉米螟粪便 玉米螟呼吸作用散 玉米螟流入步
的能量 能量 中的能量 失的能量 行虫的能量
179.5 89.6 43.2 35.7 4.58
A.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 10%~20%
B.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玉米螟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玉米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 10.7 kJ/(cm2·a)
D.流经玉米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肯定等于 179.5 kJ/(cm2·a)
18.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努力争取
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A~F 表示生
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⑩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 A 代表大气中的 CO2库,CO2能够通过①光合作用进入群落
B.图中缺少的过程是 C→A,该过程是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C.图中具有 E→F→D→B→C 和 E→C 两条食物链,它们是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的渠道
D.增大 E 的种类和数量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
19.蓝细菌暴发导致的水华现象通常被认为是 N、P 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的
结果,蓝细菌分泌的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的死亡。如图是研究者调查并分析了
某水体中影响蓝细菌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子后所建立的概念模型。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N、P 可以构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物质
B.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鲢鱼、鳙鱼和浮游动物
C.蓝细菌暴发后,可通过投入适量的银鱼来治理
D.蓝细菌分泌的毒素引起水生动物死亡,进一步加剧水体的污染,该过程
为正反馈调节
20.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
量的比较表。由下表分析错误的是( )
生态系统 A B C D E F
枯叶年输入量[t/(hm2·a)] 1.50 7.50 11.50 7.50 9.50 50.00
枯叶现存量(t/hm2) 44.00 35.00 15.00 5.00 3.00 5.00
A.F 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
C.分解者作用强弱依次是 A>B>C>D>E>F
D.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 55分。
21.(9 分)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
其中 a 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K 值是指 ,又称 ,某种
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 K 值的条件是 。
(2)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填“K1”“K2”或“0”),
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
患病)的生长,若 a点变化为干旱,则 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
(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3)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呈 。请分析种群在此条件
下增长率是 ,增长速率是 。
(4)如图是一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未经稀释的酵母菌
培养液的结果图像。
若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样式,则正确计数方法选择如图 5 个中方格计数并求
平均值再进行换算。若一个计数室的体积为 0.1 mm3,请计算 1 mL 培养液中含
有酵母菌为 个。
22.(10 分)天露山是珠三角最高的山,山上生长着的杜鹃花、野桫椤、原
生茶以及各种珍稀花木等组成了一座绿色的宝库。每年的 4~6月一片花海,吸
引了不少游客休闲,也吸引了一些学生来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天露山中杜鹃花的 时,应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目的是
(2)与周围人类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天露山的物种丰富度较高,物种
丰富度是指 。为了调查山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应采用 法。有同学在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
置上的电灯,结果会使统计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山上,黄背草高约 0.5 米,杜鹃花 1~2 米,而野桫椤可达 2~4米,这
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这种结构显著

(4)同学们发现,被踩踏过的地方,吊钟花等被低矮的草取代,甚至出现不
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这说明

23.(12 分)2020 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
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请回答:
(1)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 6
条食物链,其中狼位于第 营养级。若牧鸡要增加 20 g 体重,最少消
耗草和水稻 g。
(2)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
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研究发现,此时期黑
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
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
灾的意义是

24.(8 分)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 30%以上。
图 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 103 kJ/(m2·a)],图 2
表示某动物种群迁入该自然保护区后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如图 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数值为 [单位为 103 kJ/(m2·a)]。
(2)图 1 中 A 表示 ,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
形式是 中的化学能。
(3)如图 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人为额外补充能量输入的主要
原因是 。
(4)由图 2可知,该动物种群个体相对数量在 b点时,种群数量的
最大;在 点时,表示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
25.(16 分)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与
稻田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是南宋辛弃疾《西江月》中描绘的田园生态画卷,词中美景体现了生态系统多
样性的直接价值;“听取蛙声一片”中的“蛙声”属于 (填“化学信
息”“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它有利于 。
(2)为了更好地从稻田生态系统中获得效益,某农科所研究人员对四川某地
一稻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碳元素进行了测定,发现在测定的第Ⅰ阶段,碳元
素吸收量等于释放量;第Ⅱ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
①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 (填“二氧化碳”或“有机物”)的
形式沿食物网 (填“单向”或“循环往复”)传递。
②第Ⅱ阶段碳元素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稻等生产者的光
合作用小于该生态系统中 (填“消费者和分解者”或“所有生物”)
的呼吸作用,此状态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
(3)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 紧密联系在
一起而形成统一整体。科研人员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此方法
能 减 轻 该 种 害 虫 危 害 的 原 理
是 ,
。生物答案
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5 DBCAC 6-10 DBCAB 11-15 BCAAB
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选不全得1分、选错得0分,共15分)
16.BD 17.BD 18.BC 19.ABC 20.BCD
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21.(共9分,每空1分)
(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不发生变化
(2)K2 Ⅰ
(3)“J”形增长 恒定不变的 逐渐增加的
(4)6×106
22.(共10分,每空1分)
(1)种群密度 随机取样
防止加入主观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
(2)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取样器取样法 偏小
(3)垂直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次生 人类的活动正影响着群落演替的方向
23.(共12分,每空2分)
(1)6 四、五 500
(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4. (共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分) 16
(2)呼吸作用 有机物
(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
(4)增长速率 d
25. (共16分,每空2分)
(1)物理信息 种群的繁衍
(2)有机物 单向 所有生物 降低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诱杀了雄虫破坏该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有利于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