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5 10:43:59

文档简介

南和区第一中学 2022-2023 上半学年度期末考试卷
高二生物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考试时间:75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2分,共 20 题)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内液
B. 内环境是动态的整体,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C. 脊髓细胞间隙的液体和膀胱内的尿液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D.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主要方面是温度、酸碱度和血糖浓度
2. 一位老人突然出现下肢不能运动。经医生诊断,老人的脊髓、脊神经等正常,四肢也没有
损伤,但脑部有血管阻塞。根据医生检测结果推断,该老人的脑损伤的部位是( )
A 大脑皮层的 W区. B. 中央后回 C. 中央前回 D. 大脑皮层的 H区
3. 动物激素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关于动物激素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 I型糖尿病病人静脉注射胰岛素不可以治疗糖尿病
B. 临床上可以定期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来治疗侏儒症
C. 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亲鱼的生殖细胞成熟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用性激素来诱杀雄性昆虫以控制虫害
4. 人体的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含有较多的水解酶,能够清除和分解体内衰老和损伤细胞,维
持内环境稳态。这一生理现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是( )
A. 免疫排斥 B. 免疫监视 C. 免疫防御 D.免疫自稳
5.植物接受环境刺激后,在体内主要通过激素来传递信号﹐各种植物激素共同参与植物对环境
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然植物激素的调节效果一般优于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植物激素在很低浓度下即可对生命活动起到显著调节作用
C. 部分激素在帮助植物度过逆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D.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节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6.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记
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
共捕获未标记的 60只、标记的 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值是( )
A.600只 B.400 只 C.300只 D.200只
7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都是植物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自养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8.结合下图思考关于植物向性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浓度、作用部位、单侧光等因素有关
B.当生长素浓度超过 E点,植物生长将受到抑制,不再继续生长
C.若曲线代表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当向光侧浓度为 1时﹐背光侧浓度在 1 到 3.8之间
D.若曲线代表水平放置的根的生长情况﹐当背地侧浓度为 1时,则近地侧浓度大于 4.8
9.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标记重捕法
②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③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④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
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的实验中,先往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10.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
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
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
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持续 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两种因素不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11.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
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速率增加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12.某实验小组欲探究不同浓度的生根粉(ABT)溶液和萘乙酸(NAA)溶液对大叶栎幼苗根的
生长的影响,采用水溶液叶面喷施的方法,一段时间后,观察和统计大叶栎幼苗根的生长情况,
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调节剂 浓度 平均主根长度/cm 平均侧根数/个
水 4.66 18
30mg·L-1 4.94 23
ABT 50mg·L
-1 4.80 29
100mg·L-1 4.62 22
30mg·L-1 4.08 21
50mg·L-1NAA 5.04 22
100mg·L-1 3.86 15
A.实验表明,ABT与 NAA 共同作用可协同促进大叶栎主根的生长
B.实验中,高浓度的 ABT 溶液和 NAA溶液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都会表现出抑制作用
C. 生产中可用一定浓度的 ABT溶液处理增加侧根数,这有利于大叶栎吸收水分和养分
D. ABT和 NAA 都是大叶栎自身产生的发挥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13.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A.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 6条食物链
B.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丙为分解者
C.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甲到丁的箭头
D.若乙为消费者,则乙不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14.下图表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产生氧气较多,导致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
B.该湖泊从边缘的浅水区到深水区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D.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
15.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
B.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不一定具有周期性
C.季节性变化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D.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
16.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一一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物种数目少,群落结构单一
B.草原一一降水不均匀,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C.湿地一一物种丰富,兼具水生和陆生生物,则水分不是影响其群落演替的最重要的因素
D.森林一一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17.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
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罟不入湾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
C. 该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18.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
的现象。群落内两个生态位很接近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动时
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位的分化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 各物种生态位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的维持
C. 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 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降低
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19.某研究小组对湖泊周边 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
397只褐家鼠。已知标记物不影响褐家鼠的生存和活动,但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
降低。检测到第一次标记的褐家鼠有 97只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该段
时间内有褐家鼠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第二次捕获了 425只褐家鼠,其中带有标记的褐家
鼠 85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 1 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1200只
B.调查期间,该地区 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当
C.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密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D.按照上述数据计算得出的该地区 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20.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 2000只
鸭就能对 4000 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A.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乙图 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 N0,且每天增加 3%,t天后种群数量为 N0×0.03
t
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二、多选题(每题 4分,共 5 题,少选 1分,错选、多选不得分)
21.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下列属于自然生
态系统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果园生态系统
22.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农田中所有玉米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农田中作物上的蚜虫呈集群分布,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该农田中的玉米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2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
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
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对蚂蚁数量有无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24.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
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 bc 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 退型
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可对应于图乙中的 c点
D.种群数量在图乙的 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25.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
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 1 mL,分别稀释 1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计数室为 25×16 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
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单位:×107个/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变化出现了“S”型增长,达 K值后稳定时间长短与培养液营养物质含量有关
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C. 依据 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 31个
D.酵母菌在 15°C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25°C 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三、综合题(40 分)
26.(12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
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
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该公园生物群落的演替不同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草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
(3)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
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寄生在蛙类身上的体表寄生物对蛙类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 昆虫对蛙类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蛙类会导致昆虫种内斗争
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如滤食性鱼类还有____________。
27. (14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⑤表示___ __。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
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偏大/偏小/相等)。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_____,从而降低该
种群密度。
(3)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 tt=N0λ 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
试卷第 7 页,共 8 页
Ⅱ、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
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4)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 ___。三类植物在 b~f段的增长方
式近似于_____型曲线。
(5)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__ ___,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8.(14分)植物的向性运动使根系向下生长从而伸展到水肥更充足的区域,使茎叶向阳光充足
的方向伸展接受更多的阳光,这些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图 1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
图 2是以水稻为实验材料所揭示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 2分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节根系生长方面具有的作用是 ,
细胞分裂素与 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为了促进水稻根系快速生长,
水稻插秧前不能添加细胞分裂素, 理由是__________。
(2)图 1种子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较慢
的是_______侧(填图中字母)。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的作用是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
方面)。
(3)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根,可提高成活率。“移裁灵”的有效成分应该是________。
研究者采用特定方法敲除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获得了水稻的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该突
变体根的长度会_________。
试卷第 8 页,共 8 页答案:1-5 BCCDA6-10 BDBCD11-15 BCCDB
16-20 CABAC
21 ABC 22 AC 23 ABD 24 BD 25AD
26.(12分)
(1)初生
(2)种间竞争
(3)浮游生物类
(4)小于增强
(⑤)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
27.(14分)
(1)年龄结构
偏大
(2)性别比例
(3)入-1
(4)种间竞争
S
(5)镶嵌分布
28.(14分)
(1)相抗衡
细胞分裂素氧化酶
过多的细胞分裂素会抑制根系生长
(2)A、D
为玉米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玉米生长
发育的全过程
(3)生长素类调节剂变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