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第五册全册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三年第五册全册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7-03 14: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1日星期
课题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简介《列子》及作者。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3能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翻译全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翻译全文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2简介《列子》及作者。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边听边将难字的注音标在课文中。尤其注意几个字的读音。4疏通课文。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尤其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加点字的落实。 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将难字的注音标在课文中。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汝心之因,因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空匮也,何苦而不平,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5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要求:A语言流畅。B可想象。6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
教后录 复述的效果不好,而且没有实际的用处,主要是自己没有组织好。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2日星期
课题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寓意。2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3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寓意。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逐段朗读课文。2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内容。概括每段内容。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小组讨论问题,分析内容。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明确: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下铺垫。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A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B思考: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逐段朗读课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明确:移山的人物有年近九十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C思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太行山,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喀嚓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教后录 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背诵课文,主要是学生已经准备了很长的时间。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3日星期
课题 愚公移山(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寓意。2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3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寓意。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旧课。二接上一课内容。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D思考: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了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明确: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有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大但是死的,而人力无限,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E思考: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分析课文第四段。思考: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明确: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3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现实意义。 学生概括故事的寓意,教师作出总结。
教后录 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有多少,恐怕现在的学生再也领会不到了。也难怪,现在的学生有很多的道理都只是纸上谈兵谈谈啦。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4日星期
课题 晏子使楚两则(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晏子春秋>和晏子。2对照注释,能够疏通文字,直译课文。3掌握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课时教学重 难点 疏通文字,直译课文。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2简介<晏子春秋>及晏子。学生自读课文,快速抢答下列问题:①<晏子春秋>是怎样一部书?②简介晏子。抢答后,教师补充,明确:<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由战国时人搜集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3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轻声跟读,并注出自己未掌握的难字读音。4出示投影胶片,让学生给难字注音,再次正音。5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6疏通课文。(1)学生自行参照注释,自读课文,划出疑难词 学生自读课文,快速抢答问题。学生边听边轻声读,并注出自己未掌握的难字读音。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句。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教师讲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常识,并指导学生完成文后练习三。师生共同研讨疑难句子的翻译。疑难句子:然则何为使子?齐命使各有所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缚者,何为者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耶?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学生直译课文。要求:逐字逐字落实。7布置作业。复习所学知识。熟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直译课文。
教后录 晏子的故事很多,事先打印了许多,给学生看,学生多了许多课外知识,而且学起本文来也能够轻车熟路。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5日星期
课题 晏子使楚两则(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抓住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比较两则故事在写法上的异同。3延伸阅读,完成文后练习五。4背诵第二则故事。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巩固前课时教学内容。采用大组互相考问的形式,2学生自行快速朗读全文,再次熟悉课文内容。为分析课文作准备。3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第一则故事。①楚人以什么理由并怎样侮辱晏子、?讨论后明确:楚人以晏子身材矮小为由,让他“从小门入”,存心侮辱晏子。②晏子怎样回击楚人?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讨论后明确:晏子不入,态度坚决,并回答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迫使楚人不得不“更道”,让晏子“从大门入”,因为如不这样做,便无形承认了楚国是狗 大组互相考问。学生自行快速朗读全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从中充分表现了晏子处事不乱,随机应变,善于辞令,具有不失身分的机智和辨才。③楚王用怎样的语气对晏子说话?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讨论后明确:楚王说“齐无人耶?”“然则何为使子”,用的是一种傲慢责问的语气,表现其轻视齐傲慢无理的性格。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质问?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分析第二则故事。四人小组思考并讨论以下题目:第一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楚王他们表演这卑劣一幕之后,楚王向晏子提出怎样的质问?晏子怎样反击楚王? 学生讨论明确。四人小组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6日星期
课题 晏子使楚两则(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抓住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比较两则故事在写法上的异同。3延伸阅读,完成文后练习五。4背诵第二则故事。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2继续上节课的内容。故事的结局怎样?有什么作用?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第一段文字主要写楚王和左右的对话,交待了楚王与左右串通,蓄意设计羞辱晏子的恶毒用心和卑劣手段。其作用有二:一是交待了后面事情发生的经由,为后文设铺垫;二是从反面衬托了晏子的机智和善辩。楚王等在表演这卑劣一幕后,提出了“齐人固善盗乎”的质问,以此来侮辱晏子和齐国。晏子面对此景此情,依然从容镇定,他首先用“避席”这一动作,表明其态度庄重,正气凛然;再通过对话,并于对话中引用橘化为枳一事来打比方,增强了“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全班讨论后明确。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耶“一句的反诘力度。结尾用楚王尴尬一笑,以及发出“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的喟叹,既突出了楚王的平庸和愚蠢,又反衬了晏子确实机智善辩,表现出了维护国家尊严,出使不受辱的思想品质。从两则故事中概括晏子的思想性格。提示:从德,才两方面概括。明确:前一则故事针锋相对,直接反驳;后一则将计就计,委婉中露锋芒,两则故事的对话中晏子都用了比喻,而后一则比喻更具体,且夹叙夹议,逐步点出正意。后一则除写对话外,还写了说话人的神情动作,突出人物的性格。如“王视晏子曰”中的“视”,活现出楚王自以为得计,洋洋自得的神情,而“王笑曰”中的“笑”,则表现出楚王十分尴尬的内心。5扩展阅读,完成文后练习五。 完成文后练习五。
教后录 由于学生早就预习过这篇阅读,所以进行的速度很快。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7日星期
课题 练习课(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进一步掌握课文中已学的重点词的解释。2写一篇四百字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写作读后感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课堂练习如下: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已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三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吾知之矣。”解释加点词,翻译划线的句子。文中的点晴之笔是哪一句,为什么?完成后反馈,明确:①A长息:长长地叹息。 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B甚矣,愚公之愚:愚公太笨了。C且:将近。D惠:通“慧”,聪明。E何苦:愁什么。F亡:通“无”,没有。G何愁而不富:国家愁什么不强盛?H善哉,君之所言:你说得真不错。(2)“若我……国何愁而不富?”我们的事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就是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这也就是这则寓言的现实意义之所在。4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背诵全文。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后录 发现课外阅读的效果比上正课还要好,学生掌握的东西也还要多,看来,还是多进行些课外的阅读为好。不要对学生不放心。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8日星期
课题 练习课(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复习巩固所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2学习课外文言文,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学习课外文言文,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缚者曷为者也()齐人也,坐盗()所以然者何()橘生淮南则为橘()叶徒相似() 阅读课内练习完成文后的练习。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其实味不同()圣人非所与熙()寡人反取病焉()2翻译下面的句子。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缚者曷为者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3语段中加点的词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4晏子用“橘”“枳”作比,说明什么?二读课文后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这则故事,有哪几点值得我们借鉴,请逐一指出。2翻译下面的句子。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身相齐国,名显诸侯,妾是以求去,晏子怪而问之。 翻译课内的有关句子,要求独立完成为好。
教后录 学生反映比较好。课进展得比较顺畅。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19日星期
课题 《史记》两则(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史记》,司马迁和孙膑。2对照注释,能解释重点词语,直译课文。3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4归纳特色,性格。
课时教学重 难点 直译课文。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2简介《史记》司马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简介《史记》及其作者。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作补充。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轻声跟读,扫清文字障碍。4出示投影胶片,让学生给课文生字注音。5疏通,翻译课文。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的词意。齐使田忌将而往,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我固知齐军怯,士卒亡者过半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乃钻火烛之,魏军大乱相失,期日,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孙膑以此名显天下。(2)指导学生完成文后练习二,三中的部分练习,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简介《史记》及其作者。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轻声跟读。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巩固有关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现象的知识,提高辨析能力。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译课文。抽中下层面的学生班内口译课文,注意译文的流畅,通达。6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请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明确:孙膑用减灶之计,在马陵道智胜庞涓。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出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孙膑和庞肖各是怎样的人?抓住人物的具体言行加以分析。作者写孙膑的同时,为何还要写庞涓?7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完成作业本。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对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7月 20日星期
课题 史记两则(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对照注释,能解释重点词语,直译课文。2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归纳写作特色,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时教学重 难点 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旧课内容。2在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明确:孙膑: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具体表现在:在马陵道之战中,孙膑洞悉智谋军弱点,故作假象,巧设伏兵,造成庞涓错觉,诱智敌就范,战而胜之。庞涓:骄傲自大,具体表现在:当他看到孙膑设计的假象时,即轻易“大喜”,还自得地说:“我固知齐军怯。”写孙膑的同时写庞涓,则是为了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文中用庞涓的钻火,烛读,自刭来反衬孙膑的智谋过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7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出示思考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孙膑向田忌提出“减灶之计”,为何只说其然,而这所以然却是借庞涓之口说出来的。这体现了文章在语言上的什么特色?明确:文章详略得当,开头战事的起因仅用一句话就简略带过了,而孙膑用计大破魏军却记叙极为具体,详尽。主要是文章的主题意在表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因而,凡能充分表现主题的则详尽记叙,否则就略写。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8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扩展阅读,文后练习六。课外阅读“围魏救赵”“田忌赛马”两故事。 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后录 其实课外阅读的两则故事学生早已经熟记,下节课可以直接提问。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5日星期 日
课题 史记两则(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能根据注释,翻译课文。2能辨析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省略句。3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4归纳写作特色。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翻译课文。难:归纳写作特色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先复习有关课外故事的理解。)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初步扫清文字障碍。3教师出示投影胶片,认读部分生字。4学生齐读课文。5疏通文句,翻译课文。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欲殴之,强忍,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良殊大惊,随目之,后五日平明,与老人期,当如是,旦日,良因异之。指导学生完成文后练习四,明确古汉语特殊句式中省略成分的现象。指定中下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要求译文流畅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自行翻译课文,注意几个重点的词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四。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6分析课文内容。请学生口述故事梗概。分析人物性格。思考:故事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是分为哪三个层次来写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良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老人为什么说“孺子可教矣”?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张良赴老人之约共几次,结果如何?从中又可看出张良怎样的品质?老人在前两次约会后都说:“后五日早会!”用意何在?7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请学生找出直接描写张良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8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再次巩固所学知识。9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六的扩展阅读。 出示思考题后全班交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学生装找出直接描写张良的语句。自行朗读课文。
教后录 重点的几个词语还掌握得不够,有待于复习课的时候加强。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6日星期 1
课题 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简介写作背景及其作者。2疏通文句,读懂课文。3辩析古今异义的词义变化。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难点:辨析古今异义词义的变化。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2简介岳阳楼记、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岳阳楼挂图。简介。3出示胶片,请学生读准生字。4放课文录音,疏通文句。重点掌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以记之,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从之述备矣,然则,南极潇湘,得无异乎,若夫,连月不开,浊浪排空,薄暮冥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沙鸥翔集,而或长烟一空,宠辱偕惊,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是进亦忧,退亦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读准生字。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6讲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知识。在古汉语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三种情况:①词义范围扩大。如“江河”的意思②词义范围缩小。如:妻子的意思。③词义范围转移。如学而不厌的意思。完成文后练习四。7四人小组讨论翻译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8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口译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学生联系平时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四人小组讨论翻译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
教后录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虽然比较懂,但是不知道举一反三地运用,比如碰到课外的文言文,就不知道把学过的重点词对起来理解。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7日星期 2
课题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逐段落实翻译全文。2分析课文的内容。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翻译全文。难点: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简要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指名中下层面学生反馈练习四内容。用小组互相提问的方式,解释上课时学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快速抢答投影胶片出示的练习。2逐段口译课文并分析相关内容。口译并分析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定什么?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口译第二段并分析内容。思考:作者写岳阳楼远眺之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什么感受? 中下层面学生反馈练习四的内容。快速抢答投影胶片的练习。学生逐段口译课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翻译三、四段并分析内容。思考:这两段写景有何不同?和上文有什么联系?两种不同的景象使得前来“览物”的“迁客骚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两段运用什么写法?起何作用?(4)齐读课文第一至第四段。翻译第五段并分析内容。此段是文章“卒章显其志”的部分,以议论为主。思考;作者议论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议论?最后一个感叹句的作用是什么?4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学生翻译三四段并分析其内容。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至第四段。
教后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句子,虽然人人都会引用,但真当要解释起来,却实在是一种高的境界,难以得作者当时思想之精髓。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8日星期 3
课题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2评论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现实意义。3背诵文中精彩片断。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写作特点。难点:作者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考: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轻声诵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课文在剪裁上有什么特色?学生明确:作者在课文的剪裁上详略得当,作者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议论申志上,因此,写作缘由和巴陵胜状兴寥寥几笔带过。可谓异墨如金。写“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纵情铺叙,目的是反衬下文“古仁人之心”,故详其所详。2讨论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轻声诵读课文体会特点。学生分组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评价要点: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的。3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并能背诵全文。完成补充练习。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划线部分句式特点:微斯人,吾谁与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评价。能背诵全文。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9日星期 4
课题 卖柑者言(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简介作者及文中提及的东方生。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疏通课文。难点:掌握文中的疑难词句。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寓言式杂文。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刘基。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作者借卖柑者之言,到底要喻一个怎样的理?2简介刘基、东方生。刘基,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县丞等小吏,因屡受排斥、压抑,弃职归田,徜徉在山水之间。朱无璋起兵,他被邀请出山,协助平定天下,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边听边将生字的注音标在课文中。4疏通课文。学生能正确、较流畅地朗读课文。(2)教师划出难解的词,引导学生在小组自学 学生作课前预习思考。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边听边将生字的注音标在课文中。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时,对照注释,逐个解释。重点掌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涉寒暑不溃(经过)(腐烂)②出之烨然(色彩鲜艳的样子)③人争鬻之(买)④予贸得其一(买)⑤干若败絮(破旧的棉絮)⑥将以实笾豆(装满)⑦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炫耀,夸耀)(迷惑)(瞎子)⑧吾业是有年矣(以……为业)(这生意)⑨吾赖是以食吾躯(供养,养活)⑩今夫佩虎符(那些)11洮洮乎干城之具也(威武的样子)(保卫)12峨大冠(高戴)13昂昂乎庙堂之器也(高傲不凡的样子)(材具)14盗起而不知御(抵御)15法杜而不知理(败坏)(管束)16坐縻廪粟而不知耻(白白地)(浪费)(粮仓)(粮食)17醉醇酹而饫肥鲜(喝)(味浓的酒)(饱吃)(鲜肉之类的佳肴)18孰不巍巍乎可畏(高不可攀的样子)19赫赫乎可象也(显赫的样子)(效法) 学生思考并记下文中加点字的解释。
教后录 由于生字难词较多,所以,没有几个同学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0日星期 5
课题 卖柑者言(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以及“古今异义”词。2分析课文内容,归纳课文主题。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内容,难点:掌握理解古今异义词。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多词一义”“古今异义”现象,并完成文后练习二、三。2教师划出课文中难解的句子和结构特殊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3抽中下层面的同学逐段直译课文。4读析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描写柑子的外观?“贾十倍”,为什么“人争鬻之”?5读析第二自然段。思考:(1)作者描写柑子的瓤是哪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6集体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抽学生逐句翻译。思考:(1)卖柑者针对“欺”字,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议论? 课堂完成文后练习二三。师生共同研讨。中下层面的同学逐段直译课文。学生独立思考。集体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抽学生逐句翻译。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为什么当我指责卖柑者“为欺”,他却毫无惭色?文中对文武大员的描写,采用了什么顺序?作者描写柑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文武大员?7朗诵并翻译第四自然段。思考:(1)听了卖柑者之言,“我”为什么“默默无以应”?(2)作者为什么要假托卖柑者来针砭时弊?8归纳课文主题。这篇文章以“予”与卖柑者对话的形式,采用托物喻理的手法,通过卖柑者之口,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元代末年统治机构的腐败。8布置作业。语文作业本练习。 朗诵并翻译第四自然段。、并独立思考。
教后录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一真理所讽刺的内容,似乎古往今来就没有变更过,所以课文解释起来,也就比较顺畅。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1日星期 6
课题 卖柑者言(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2背诵课文第三段。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难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上课时的有关教学内容。2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夹叙夹议,托物喻理。本文是寓言故事,假托于柑以讽世。课文从叙述杭州一个卖果者善于收藏柑子,”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的故事入手,借卖柑者之口,喻人论政.一般寓言故事多以故事为主,道理隐喻在故事之中,读者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去领悟,即使有所指点,也只是三言两语,画龙点晴而已.但这则故事却不然它不仅在第三自然段由卖柑者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而且在篇末还点了文章”愤世疾邪”,”托柑以讽”的寓意.虚实相间,构思巧妙。作者通过写买柑一事,通过卖柑者之口,无情鞭挞、揭露当时腐败的统治机构——作者自己似乎 复习上课时有关教学内容。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隐藏了起来。这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构思巧妙。3齐读课文。4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六,进行扩展阅读。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补充练习。A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吾业是有年矣(已经)峨大冠(高戴)坐縻廪粟(白白地)醉醇酡而饫肥鲜者(饱吃)B翻译下列的句子吾赖是以食吾躯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3作者通过卖柑者的话,揭露讽刺了封建官僚怎样的本质? 齐读课文。完成文后练习六。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2日星期 日
课题 苦练(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难词。2理清文章结构;3感受陈招娣为祖国的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难点:感受拼搏精神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齐读“单元说明”,师生共同归纳我们已经学过的记叙文常见的几种样式: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明确本文体裁。教师简介特写的文体知识: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它选择的是新闻材料,要求及时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报道真人真事,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允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设疑:那么,这篇特写围绕了一个什么人物来写?引出陈招娣及中国女排。师生共同介绍中国女排的事迹: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的殊荣。设疑: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齐读单元说明。师生共同归纳。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2学生接力朗读全文。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然后,请学生上台注音,师生共同正音。3给课文分段。结合课后练习一第一题,说说这篇特写描述了怎样一个片断,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按“加练”的起因、经过、结果将本文分成三部分。全班交流后,明确三部分的层意。4简析第一段。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陈招娣“加练”的起因。提问设疑:陈招娣为什么会请战?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5布置作业:抄写本文的生字词语,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接力朗读全文。请学生上台注音,师生共同正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全班交流。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后录 奥运会的余波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这种趁热打铁的课必然会是余味无穷的。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3日星期 1
课题 苦练(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在辨析关键词句的基础上,概括节招娣的性格特点。2找出插叙部分,讨论分析其作用。3感受中女为祖国的荣誉拼搏的精神。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分析插叙部分的作用。难点: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教师提问:能说明招娣练球劲头和个性特点的,有哪三个词?请在文中找出,并简要分析。四人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野劲”: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愣劲”:“愣”原来指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莽撞,这里用来形容陈招娣不顾一切、不甘认输、倔强的脾气。“邪劲”:本是“走火入魔”的意思,这里指陈招娣“完全忘我”,她加练的劲头是超出一般人的能力了,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2小结:这个“加练”的片断,是紧紧扣住了一个什么字来写的?从陈招娣“两走”“三练”中反映出她怎样的个性和品质?3问题讨论:(1)文章除了写陈招娣的“三练”外,还写了她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问题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的 “二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在情节安排上,作者运用了插叙手法,请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说说其内容和作用。明确:这篇文章除写陈招娣的“三练”外,还写了她的“二走”写出了她在训练中的内心矛盾和委屈情绪。这样写,有两个好处:一是使陈陈招娣这一人物形象更显得真实感人。二是突出了训练要求很高很严,训练非常艰苦,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这篇文章的第13段为插叙部分,写了三件事:一是脚腕扭伤,仍坚持到训练房;二是每天尿摁,仍坚持训练;三是腰伤严重,仍坚持训练。这一段插叙的内容不仅有力地说明陈招娣原先想走而后又重新投入训练的原委,说明她不是一个吃不得苦的姑娘,而且还生动地展现了她生性好强,不甘落后,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以及为祖国荣誉多作贡献的内心世界。4作业布置:语文作业本。 找出并朗读课文。
教后录 女排精神对学生的启发很大,这在学习上无疑是一剂很好的精神良药。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4日星期 2
课题 苦练(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分析袁伟民教练和其他女排姑娘的形象,明确所运用的陪衬手法及其作用。2进一步感受中国女排为祖国的荣誉拼搏的精神。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陪衬手法的作用。难点:其他姑娘的形象作用。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问题讨论:这篇文章除了写陈招娣,还写了哪些人物?写这些人物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A袁伟民: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也是文中花笔墨较多的一个人物他有平易近人的一面,被顶撞一下,向他发火,他并不计较,说明他平时与姑娘们相处融洽。但在训练场上,他要求严格,绝不含糊,有时候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袁伟民不仅敢于训练,而且也善于训练,他了解每个队员的性格特点,善于因势利导,化解矛盾。在陈招娣“气冲冲地嚷”着,两次罢练的时候,基于对陈“为国家作贡献”的强烈愿望的了解和对陈招娣争强好胜性格的喜爱,他只用了几句“不紧不慢”的话,就把陈拉回了训练场。这是一个既能严格要求,又能真正关心爱护队员,讲究策略,知人 全班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善任的优秀教练员的形象。文章写他,写他的严格要求,就是为了衬托陈招娣,写出陈招娣练球的艰苦性,写出她为国争光的一颗赤子之心,也写出陈招娣成长的必然性。其他几个女排姑娘:作者通过对她们眼神、心情、动作的描写,既写出她们对陈招娣的同情,衬托陈招娣的艰苦,又写出她们对袁伟民这样严格要求的理解。因此她们既是陈的陪衬,又是陈的补充,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丰满了陈的形象。4学生交流读后感,归纳为:在学习上,事业上(做一切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要有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5布置作业。文后练习一。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归纳,得出比较理想答案。学生交流读后感,进行归纳。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5日星期 3
课题 草莽英雄(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通讯和特写的不同特点,分析小标题的作用。2分析“草莽英雄”的含义,明确通过选取典型人物来反映群体风貌的写法。3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为开发落后的偏远地区,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典型人物反映群体风貌。难点:通讯和特写的不同特点。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苦练》的体裁是特写,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另一种体裁---通讯。2出示投影胶片,展开问题讨论。(1)“草莽英雄”的原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草莽英雄”在课文中指哪些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为什么要突出这些人?(3)“草莽英雄”的原意和文中的含义之间有什么联系?3速读全文,概括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可提示:除开头部分外,后面一个小标题就统领了一部分内容。)学生列出内容提纲。(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板书) 出示投影胶片,展开问题讨论。速读全文,概括内容。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4问题讨论:三个小标题与课文题目有什么内在联系?运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5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帐”“兵”的原意。然后,全班交流明确。6小结。结合文后练习三,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明确:相同之处:都是写人物的先进事迹,都采用记叙等表达方式。不同之处:《苦》重在记叙,描写。而《“草莽英雄”》还运用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苦》集中写女排队员的苦练精神。而《草》写的是农业科技群体的先进事迹。7布置作业。文后练习四。 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全班交流明确。
教后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学生理解时,能抓住并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很好。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16日星期 4
课题 西湖的绿(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掌握“栀,潋,滟,蜿,蜒,茸袂,翩,舷”等字。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特点。3理解课文脉络、结构。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脉络结构。难点:抓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特点。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投影胶片请学生有表情地朗读一二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句。2引出课题,简介作者。(生平经历不必多讲,重点应介绍其作品风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阅读其作品)3点明本文体裁:游记。简要介绍游记的特点。(游记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灵活多样,文字优美,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形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 体会如何阅读作品。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西湖的什么特点?4正音释词。出示投影胶片,认读十三个生字,解释文中疑难词语。5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提问: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个景点?在哪几段中写这个个景点?其他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据此可分为几个部分?讨论明确:三个景点——灵隐,苏堤,花港。可分为三个部分,出示投影胶片。第一部分:简要交待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着重写了西湖六月的独特风光。第二部分具体写西湖夏日的绿色之美。第一层:写灵隐所见的绿。第二层:写苏堤绿的好处。第三层:写花港的又一种绿。第三部分:乘船而归,盛赞西湖的神奇。6作业布置:抄写生字和层意。 认读生字,解释文中疑难词语。分小组讨论。
教后录 西湖的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学生熟悉的多,轻车熟路。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0日星期 1
课题 西湖的绿(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一、二、三段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另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2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分析关键句子。难点:理清写景顺序。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读析第一段。引导:课文一开始,简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时间,进而点明自己已是第四次游西湖了。提问1:六月的西源给人一种什么印象?作者怎么会在“并不是好时候”的“六月”发现了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提问2:综观全文,作者通过“仔细观赏领略”,发现了六月的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2读析第二部分。指名朗读,出示思考题: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板书(亦可逐步出示投影胶片)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一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教师引导分析: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浸透到了每个角落。3读析第三段。齐读第三段,出示思考题;这一段写了哪几种景物?其中着重写的是哪一种景物?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这一段文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苏堤的“绿”的?除了苏堤,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绿?各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集体朗读第三段。4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齐读第三段。思考问题。找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集体读第三段。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1日星期 2
课题 西湖的绿(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第四段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2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分析关键句子。难点:理清写景顺序。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读析第四段。齐读第四段,出示思考题:作者在花港看到的“又一种绿”是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在写新荷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初春的杨柳?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从文中找出议论句,联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的理解。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集体朗读第四段。2熟读并背诵第二、三、四段,小组内进行背诵比赛。3阅读第五段。 齐读第四段。从文中找了议论的句子,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集体朗读第四段。熟读并背诵课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要求:概括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这一段写了作者乘船而归,见到的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盛赞西湖的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教学小结。中心:通过对六月的西湖美景绿的特点的描绘,表现了西湖的内在的美,抒发了对祖国秀丽风景和蓬勃生命力的热爱和赞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写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地加以具体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传神,还用了不少修辞方法,使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逼真。、、4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三、四、五。 完成文后的练习。
教后录 西湖的美使课堂教学过程也有了美感。这主要是体现在学生的课文朗读上面。宗璞的散文就是具有这样的流畅和余韵。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2日星期 3
课题 抢财神(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围绕中心、紧扣题眼布局谋篇的写法,说出事件通讯与人物通讯的异同。2感受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的重要性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难点:紧扣题眼谋篇布局的写法。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出示思考题:“财神”是谁?为什么要抢?谁在抢?是怎么抢的?2学习主体部分。结合课文评点文字,四人小组讨论;按照矛盾的产生,展开,解决的思路,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抢财神”的原因有哪些?是怎么“抢财神”的?文章写了农技人员被抢的“狼狈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抢财神”这个矛盾最后是怎样得到解决的?师生交流明确答案。 四人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明确答案。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3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出示思考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开头一段主要写访问缘由,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总领全文;二是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内容;三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显示了这则通讯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小结。5布置作业。从报刊上找一则通讯(可以是事件通讯,也可是人物通讯),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剪贴墙报。采访身边的新人新事。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师生共同小结。
教后录 学生基本清楚该通讯的谋篇布局。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3日星期 4
课题 抢财神(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指导学生作文。2课堂完成作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教师组织讨论,进行写指导。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采访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例,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结构布局、列出作文提纲,拟定题目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归纳:在组织材料,布局谋篇时,必须紧紧围绕中心。精心拟题,使题目与文章内容紧密相连。文字力求生动活泼。2教师朗读学生优秀习作,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3学生写作。(先拟提纲,题目可参看课后练习四,也可自拟。)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四的审题,参看《教参》。 学生自由发言,谈采访的情况。讨论。学生写作。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附学生例文:夏令营生活剪影 暑假开始了,夏令营的序幕也随之拉开了。夏令营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叫人久久难以忘怀。 百米障碍跑百米障碍跑是一项十分刺激又锻炼人的活动。营员们要踩过树桩,跨过壕沟,翻越屏障,走上独木桥,攀登高墙,返回时还要走过小径,钻过小窗户,然后跳进1米的深坑再从坑里爬上来。不少小个子的营员都被困在这深坑外的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后,坑里的同学有推的,有托的,撞作一团,仍无济于事。不知谁喊了一声“坑里有癞蛤蟆!”一眨眼,那几个小营员就连滚带爬地都上来了,动作还挺利索。周围的同学,老师笑作一团。下河在夏日里,能到河里去玩水是一件快乐的事。到了河边,大伙儿光着脚丫子下了水。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打起了水仗,有的逮着了小鱼小虾。河里的石头都布满了苔藓,很滑,所以走路要格外小心。这不,一位营员刚下河不久就滑了一跤,膝盖破了一层皮不说,还全身上下湿淋淋的,标准一个“落汤鸡”。哪来这么大的水花,原来在打水仗啊!让我也参加一个……再看河岸上打水漂的,玩小螃蟹的,用河水洗脸的,唉?那位趴在河岸上,屁股对着太阳干嘛呀?哦!原来刚才不小心一屁股坐在水里了,这会儿正晒屁股呢! 夜半歌声好不容易可以睡觉了,可经过刚才一番人虫大战,加上八个蚊香点着,烟雾缭绕的,谁还睡得着。可隔壁的寝室静悄悄的好像都睡着了。在一个营员怕黑,想开着灯睡,却被查房的老师给熄了,不让开灯睡觉。无奈同寝室的四个营员为给同伴壮胆,哼起了时下的流行歌曲:“你是风儿……”可谁知,隔壁寝室响应了:“我是沙……”就这样一句传来,一句传去,宿舍楼响起了“夜半歌声”…… 学生仔细揣摩学生例文。
教后录 写通讯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的作文往往会有一些虚构。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4日星期 5
课题 抢财神(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讲评学生典型习作,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写报道新人新事的小通讯。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讲评学生典型习作。难点:领悟写通讯的技巧。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教师对照本次作文的要求,概述本次作文的情况。明确本次作文评改标准:内容真实,不虚构。中心突出,选材新颖得当。标题拟得恰当,能紧扣文章中心。结构模仿范文,条理清楚。2教师事先挑选有代表性的二至三篇作文(优秀的或有明显不足的文章),打印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评改要求讨论、讲评。3教师总结讲评。4学生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弄清评改要求。学生根据评改要求,分组讨论、讲评。学生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教后录 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认真评改。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5日星期 6
课题 九个炊事员(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掌握课文中的“黝、碾、簸箕、坊、阎、稞、椒、疙瘩等字、词的音形义。2听课文录音,记录要点,概括文章内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及九个炊事员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概括文章内容。难点: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2出示投影胶片,进行字词训练。3听课文录音,指导学生边听边记,记录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求:注意力集中,边听边记,记关键词句。4学生整理所记内容,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补充自己的记录要点。要求:按时间和内容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5全班交流明确:第一部分:故事开端,概括介绍炊事班的情况。第二部分:具体描述炊事班同志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品质。第三部分:故事结尾,交待炊事班全部牺牲的结果,并给以高度评价。具体记述了以下一些英雄事迹: 学生边听边记。学生整理所记内容,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补充自己的记录要点。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行军途中,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宿营时,他们要安锅灶,劈柴禾,洗菜,煮饭,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为战士着想,每人都多挑担子,并不时讲笑话,唱山歌,被战士们称为“我们的戏班子“。进入广西后,他们翻山买谷子,行军挑石磨,挑着破筛子、破簸箕,被战士们称做“小磨坊”。贵州土城阴击战中,副班长和老王主动请战,冒着炮火去前沿阵地送饭,并胜利完成任务。出贵州后,炊事班长闹眼病,但仍带病坚持工作。爬雪山时,炊事员不顾疲劳,喂生姜,灌辣椒水,抢救战士,变成了“卫生员“,而两个炊事员却倒在了雪山上。进入草地,他们又主动给战士烧洗脚水,烧姜汤,辣椒水,给战士烫脚,解寒,炊事班又牺牲了两个战士。6布置作业。根据记录要点,复述故事给别人听。 全班交流根据记录要点,把故事复述给人听。。
教后录 复述的效果很差,因为平时根本很少口语训练。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7日星期 1
课题 抢财神(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听、记有关内容,准确地回答文后练习二的四个问题。2理解文章既描写群体形象,又刻画重点人物,点面结合的写法。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听记有关内容。难点:理解文章写法。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齐读文后练习二的四个问题,圈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关系到回答时的中心内容和答题要求)。2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记要点,准备讲述。3同桌互相交流,补充自己所记的要点。4全班交流,明确:文中的“我”担任红军三军团某连队司务长职务。战士们把炊事班称为“戏班子”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炊事班在行军途中最热闹,锅撞碗,刀撞盆;二是副班长老刘还不时讲个笑话,唱支山歌。(3)文中着重刻画了炊事班长老钱、副班长老刘和挑水的老王三个英雄形象,尤其是较细致地刻 齐读文后练习二的四个问题,圈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记要点,准备讲述。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画了钱班长的形象。表现了炊事员工作第一、战士第一、革命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和机智勇敢、坚强乐观的高贵品质。5简要评论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联系实际。6小结。教师提问设疑: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九个炊事员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着重刻画了老钱等三个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炊事班战士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感人至深。7布置作业。课外讲述一两个革命故事。 学生联系实际简要评论这篇文章的意义。课外讲述一两个革命故事。
教后录 侧面描写的例子有很多,学习它是为了举一反三,以达到运用的目的。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8日星期 2
课题 统筹方法(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设例、配图表的说明方法。2初步学会分析简单的事理说明文,能筛选课文关键语句。3理清全文脉络,概括主体部分各层次的内容。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概括主体部分各层次的内容。难点: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故事。2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本文侧重介绍一种科学的方法,即科学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类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叫做事理说明文。3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对《统筹方法》这篇事理说明文的学习,要学会分析简单的事理说明文,了解其特点。4粗读课文理清行文脉络。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要阐述的抽象事理是什么?用文中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并找出表明这一事理核心的关键词。讨论:“统筹方法”的例题性究意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十六段,找出能体现“统筹方法”合理性科学性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在阐述统筹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具体应用操作时,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四人小组讨论:写了几次“泡茶”?每次各有什么作用?各说明什么道理?要求各用一句话概括每次写“泡茶‘”的不同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每次写“泡茶”所说明的道理。根据以上分析,划分主体部分层次,并概括层意。5在写第二次泡茶时,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写第二次泡茶时,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理解释得具体而清楚。6布置作业: 学生朗读第二至十六段,找出有关的句子。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四人小组讨论。学生概括各层的层意。
教后录 在讲解本文时,只要抓住三次泡茶喝的例子,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层次。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29日星期 3
课题 统筹方法(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能对生活事例进行合理设计,并能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进行口头说明。2精读一至七段以及第十二段,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及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2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准确性。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精读一至七段。难点;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投影“田忌赛马”的故事,要求先用列图表的方法来表明田忌失败和孙膑取胜的原因,再作口头说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直接显示在投影仪上,并进行全班交流。明确:齐王方面 孙膑方面 上等马〉下等马 中等马〈上等马 下等马〈中等马 两败一胜 两胜一败2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事例,并作口头说明。3小结:文章首先指明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序的数学方法。主体部分从安排好工序、抓住关键环节和合并次要环节这三方面来说明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运用举例子,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突出统筹方法节省时间的好处。3精读一至七段,讨论下面的问题:(1)应用统筹方法的关键是什么?(2)第三至七段除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第二段的设问句在文中起什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么作用?(4)文中两个“坐待”有什么含义?4精读第十二段。讨论: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分几层来说的?明确;说明安排工序,必须抓住关键,才能合理解决问题。讨论:本段第一句中的“这”和第二句中的“这引起”分别指代什么?明确:“这”指代上面一段中的“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这些”指代本段中的“走路要用两条腿走,吃饭要一口一口吃”。讨论:这段文字举了什么事例?除了举例子,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举了“错综复杂”的近代工业生产中往往出现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例子,还运用打比方和引用的说明方法。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9月 30日星期 4
课题 统筹方法(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体会事理说明语言的平实性、准确性。2课外扩展阅读,进一步训练分析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难点:体会语言的平实性和准确性。2重点:课外阅读。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好像”“常常”“甚至”“往往”“几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明确;这些词语都不能省略,省去了会与原意相反或改变原意。2小结课文: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抓住文章说明的某一科学原理或方法,分析说明的角度或层次,理清文章脉络,筛选出提纲挈领的关键语句。同时,领悟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关键词语的含义。3课外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练习。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三十度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一 学生体会文中“好像”常常“甚至”“往往”“几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这篇课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千多米的运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强劲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2)本文说明的事理是什么?(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事理?(4)本文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5)文中“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布置作业。语文《教与学》上的练习。 学生课堂作文。
教后录 学生始终不从心里以为这种统筹方法有什么作用。主要是没有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一点。所谓“道可致而不可求也”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6日星期 3
课题 晋祠(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粗读第二三四段,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难点: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讨论:本文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讨论: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讨论:第二三部分各以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引导学生根据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来分析,从“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里的山……”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先总说后分说,由外到内。3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的树的哪几个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学生初读课文后讨论。自学后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文中“地下旋起的一股烟”改为“地下冒起的一股烟”行不行?与这个“旋”字相响应的有哪两个字?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的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是按先分后总的顺序说明的。4小结:本文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通过对第四段的精读,我们更体会到文艺性说明文描写和说明想结合的手法的表达作用,以及形象可感的语言特色。5作业布置。《教与学》上的有关题目。 学生小结。
教后录 这堂课的板书比较清楚,所以学生对课文的脉络能看得一清二白。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7日星期 4
课题 晋祠(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精读第五、七段,进一步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领悟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2通过对语段中关键词语的分析,了解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及其效果。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精读第五段。难点:了解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及其效果。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旧课“晋祠”的特点是什么?照应这些特点的是哪些语段?文章的总体顺序是怎样的?其中第二三部分各以怎样的顺序来说明?2精读第五段,讨论下面的问题:第五段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在写“多”和“柔”这两个特点时,各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3精读第七段 小组讨论课文。朗第七段。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本段从哪几方面介绍圣母殿?哪一句最能体现其“绝无仅有”的重要价值?本段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圣母殿的?在表达方式上,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本段哪一句话具体表现圣母殿及四十二个侍女泥塑是我国现存呢塑中的珍品?明确:本段从五方面来介绍圣母殿,文中“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这句话最集中体现了其“绝无仅有”的重要价值。本段由外到内地介绍圣母殿,条理清楚。在表达方式上,说明中插入描写。尤其在说明殿堂内的泥塑时,运用排比,通过“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这一描写完美地体现了圣母殿的建筑特征。四布置作业。 学生明确后,作出相应的笔记。
教后录 以后要加强说明中穿插描写的描写的作用的表达。因为同学们虽然知道,但要用一句表达出来则始终是一小难题。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8日星期 5
课题 晋祠(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精读第九、十一段,通过设计“模拟示意图”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2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分析领悟,了解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及其效果。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精读第九,十一段。难点:了解说明中运用描写的作用。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旧课。2精读第九段,讨论:(1)“飞梁”指什么?哪句话可以作解释?(2)“鱼沼飞梁” 的 “绝”体现在哪里?画出“一字桥形”和“飞梁”的平面示意图,表示出“飞梁”“随意左右”的特点。本段从哪方面来介绍“鱼沼飞梁”?突出其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读懂语段,仔细揣摩“飞梁”的特点。根据文意,让学生画出示意图,并作口头解释。3精读第十一段,讨论: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本段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复习旧课。学生讨论课文。学生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仔细揣摩“飞梁”的特点。并画出示意图。精读十一段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本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4小结。本文以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手法,用清丽隽秀的语言,按总分总的顺序有条理有详略地介绍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第一段总说晋祠的特征,给人整体的印象,并为下文的展开确定了纲目。第二至五段按先总后分,由外到内的顺序说明晋祠的优美自然景旬。第六至十一段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晋祠的历史。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赞美晋祠是“我国锦秀河山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5作业布置:教与学上有关内容。 教师小结学生完成作业。。
教后录 原来最原始的立交桥是这样的。鱼沼飞梁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9日星期 6
课题 乌贼趣谈(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四部分之间的关系。2精读第一二部分,把握语段重点,解决各语段中的难点。3了解叙述和动态描写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4初步学会分析以说明事物动态特征为主的文艺性说明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精读重点语段。难点:了解叙述和动态描写对说明事物牲的作用。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学生自读,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和层意,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学生交流后,形成板书。讨论:文中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2精读第一部分,讨论:乌贼为什么“叫鱼不是鱼?”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分下面这四个步骤:鱼类具有哪些特征?乌贼区别于鱼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乌贼是贝类,它为什么又没有贝壳?本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一些提示重要信息的语言标志,如:“严格地说”“更重要的”“具体地说”“所以”“因此”“但”,这些语言标志所提挈领起的语句往往包含了较关键的 学生自读,理清文章脉络。学生交流。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的信息。3精读第二部分,讨论:乌贼“喷墨”的生理机能是什么?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分下面这四个步骤: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明确:第一段,写乌贼在危急万分时怎样喷墨迷敌;第二段,说明墨汁的储藏,分泌和补充的有关知识,还指明乌贼墨囊是良好的止血药材。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乌贼喷墨的生理机能?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4布置作业。语文作业本上的内容。 精读第二部分,讨论。
教后录 学生对动物知识的兴趣显然是比较高的,但要他们回答一些问题,效果也不一定好,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不一定在这里。可能会在另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10日星期 日
课题 乌贼趣谈(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四部分之间的关系。2精读第三四部分,把握语段重点,解决各语段中的难点。3了解叙述和动态描写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4初步学会分析以说明事物动态特征为主的文艺性说明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精读重点语段。难点:了解叙述和动态描写对说明事物牲的作用。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精读第三部分,讨论:乌贼“变色隐身”的奥秘在哪里?阅读这一部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设计讨论的小问题或小步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设计问题可让学生参照第二部分的四个小问题;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这两段文字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的?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这部分最后一句中的“变色隐身技能”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然具体叙述了乌贼是怎样在万分危急时变色隐身逃离敌口的。第二段重点说明了乌贼变色隐身的原因。 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教师放手让学生设计讨论的小问题或小步骤。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2精读第四部分,讨论:人们根据乌贼的游泳方式制造推进器,其原理是什么?明确:乌贼的尾部长着一个环形孔,海水经过环形孔进入 外套膜,并有软骨把孔封住,当乌贼要进行快速游泳时,外套膜猛烈收缩,软骨松开,水就从前腹部的喷水管喷射出去,产生巨大动力,乌贼就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前进。人们根据乌贼这套喷射推进的原理。设计各种推进器。6小结:本文以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笔调,介绍了乌贼的形体和自身防护、捕食、游泳等特点以及给予人们的启示。在阅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种语言标志,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从而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7布置作业。 精读第四部分,讨论。教师小结,学生可做适当 的笔记。
教后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11日星期 1
课题 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自述”式说明文的特点。2比较两篇短文在说明顺序安排上的不同特点。3初步掌握说明事物的外貌特征和动态特征的方法。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比较两篇短文说明顺序不同特点难点: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粗读范文,列出两篇短文的结构提纲,比较两者说明顺序安排上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列出结构提纲,分析说明顺序,并以板书形式进行归纳。在列出结构提纲后,教师进一步归纳:《钞票的呼吁》着重讲述钞票是怎样传播病菌和为什么会带上病菌的,由结果探究原因。〈森林医生——啄木鸟〉则通过对啄木鸟的生理特点有条理的介绍,说明啄木鸟捕捉森林害虫的本领,由原因到结果。所以写说明文要从说明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说明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2四人小组组讨论:两篇范文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明确:《钞票的呼吁》用拟人的手法,采用由说明对象自述的方式,侧重说明细菌怎样通过钞票的 学生借助旁批列出结构提纲,分析说明顺序。四人小组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流通而传播并危害人体的发展过程。而《森林医生——啄木鸟》侧重于介绍啄木鸟捕食昆虫的情状和器官特征。此外,两篇范文前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后者用第三人称介绍,前者说明事理,后者说明事物,各有不同,各尽其妙。3小结:《钞票的呼吁》和《森林医生——啄木鸟》分属于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前者通过钞票的自述,介绍了钞票如何传播细菌,危害人体和怎样防止钞票传染细菌的有关知识。后者具体说明啄木鸟给树木除虫的“器械”和过程,指出啄木鸟对人类的出色贡献。4布置作业。《教与学》上的有关知识内容。(先看再做) 教师小结。
教后录 上这一课时一定要把两篇范文的异同分析清楚,尤其要把两篇范文说明顺序安排上的不同特点及其作用讲透彻。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12日星期 2
课题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仿效课文用自述的方式说明某种事物。2初步学会说明事物的外貌特征和动态特征。3学会根据写作要求,列出结构提纲,并当堂完成写作。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用自述的方式说明某种事物难点:学会说明事物的外貌特征和动态特征。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整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明确说明的中心,确定说明的顺序,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可提供两个作文题目,并作出具体的写作指导。明确:题目一:《书籍的自述》说明的中心:书籍的特征或书籍发展的历史。写法:用拟人的手法,采用说明对象(书籍)自述的方式来介绍其特征,即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人称前后要一致,说明顺序,若介绍书籍的特征,可按逻辑顺序来写;若介绍书籍的历史,可按时间顺序来写。 整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明确说明的中心。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题目二;《蜻蜓》说明的中心:蜻蜓的特征。结构提纲:头部 上蜻蜓整体外貌形状(静态) 身体翅膀脚 下 捕食蜻蜓活动时的情态(动态)追逐2学生当堂完成作文。 学生当堂完成作文。
教后录 这一课时,在课前充分查询收集资料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用自述的方式介绍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一事物。写作前师生可以共同讨论并归纳出一种较为典型的结构模式,以利于学生仿写。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18日星期 1
课题 短文两篇(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结合优秀习作讲评作文。2学生进一一步修改作文以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结全优秀习作讲评作文。难点:学生按要求修改作文。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教师推荐优秀习作进行讲评。教师朗读优秀习作。四人小组讨论点评习作。全班交流。教师小结。2对照习作,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做进一步修改。附学生习作: 豹在众多的猫科动物中,狮、虎、豹是著名的“三剑客”。狮子生活在非洲草原,老虎也只在世界上几个地区出没,豹子除却南北两极和澳洲外,几乎遍及全球。尽管如此,豹子的数量也还是不多了。目前人类正在竭力保护这种在猫科动物中坐第三把交椅的猛兽。让豹子坐猫科动物的第三把交椅,似乎有点 四人小组讨论点评习作。全班交流。对照习作,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做进一步修改。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委屈它。因为豹子的体型虽然没有狮子老虎大,但它的本领和凶猛程度却一点儿也不亚于它上面的两位大哥。狮子不会游水,更不会爬树,老虎也仅仅能游泳,又善爬树,且身手敏捷,凶猛无比,被它盯上的猎物,很少有逃脱掉的。豹子与老虎一样,是独行动物,只有交配时,雌、雄两性才在一起。独行者捕食更为艰难,需要非凡的技巧和比别的掠食者更胜一筹的凶猛。在这一点上,豹子就比群居的狮子更有能耐。目前,世界名地主要豹种有金钱豹、非洲猎豹、黑豹、雪豹和美洲豹,在这些品种中,属金钱豹和美洲豹体形最大,也最有实力。在南美热带雨林中,因为没有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美洲豹居然还成了那里惟一的动物霸主。
教后录 在分析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时,教师可提供优秀范文与学生习作进行对照,帮助学生修改作文。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19日星期 2
课题 标点的故事(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了解用讲故事的形式说明事物的作用。2学会专心地听和准确地记。3能完整无误地复述文中四个故事。4理清文章脉络,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学会专心地听和准确地记难点:完整无误地复述故事。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听课文录音,回答下面的问题: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属于哪一种说明文?本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目的是什么?“可以清心也”这句话有哪五种读法?“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这句话有哪两种理解?冯达诺所附的那封信说明了什么道理?雨果在信中所用的问号表示什么?出版社回信中的感叹号表示什么?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庄家开宝时的吆喝声后连用几段浪线,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声音和神态?2再听一遍课文录音(或听教师朗读),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再听一遍课文录音,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3复述四个小故事。可由各大组轮流朗读故事原文,其他三组复述。复述时先请学生各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梗概,然后再进行完整地复述。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5小结: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人都容易忽视,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本文列举四个事例,具体说明标点用得恰当,不仅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在一定的环境里,还能代替文字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取得以少胜多,发人深思的效果。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收集有关标点的各种事例。利用所采编的资料,通过合理的想象,编一个能符合说明文要求的小故事,准备第二课时口头讲述。 复述四个小故事。由各大组轮流朗读故事原文,其他三组复述。收集有关标点的各种事例。
教后录 在听记训练中,可由四个大组轮流朗读一则故事,另外三组听记故事并复述内容要点,然后由担任朗读的大组对其他三组的复述予以讲评和补充。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21日星期 4
课题 标点的故事(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复述故事的能力。2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列出演讲提纲。3以《标点的故事》为题进行演讲。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以标点的故事为题进行演讲难点:训练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复习旧课。复述课文内容要点及四个小故事。2整理课前收集的有关标点的资料,通过合理的想象,编成小故事,并列出演讲提纲,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3四人小组交流。4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演讲。5教师小结。附:标点的故事两则(一) 有一个幽默小故事,说的是两个女孩子约好在家乐福买东西。其中一位先到,左等右等不见另一位,急呼对方,留言说:“我已到家乐福,在门口等你。”片刻后,另一位赶到,急急忙忙地让等待的那位看留言,只见呼机上明明白白地写着 复述课文内容要点及四个小故事。四人小组交流。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我已到家了,伏在门口等你。”这个幽默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正确使用标点,在生活中会造成许多误会。(二)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时,多次运用了省略号。少年闰土的语言是:“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你便捏了胡叉,轻劝地走去……”“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中年闰土的语言是:“老爷……”“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呵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从这两组人物语言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少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说明他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说明他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说话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这两组语言中虽然都使用了同一种标点符号,却表现出人物性格和生活状况的变化,前者热情能干,后者迟钝麻木,胆小无奈可见,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能代替文字表达出更深层的含义,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教后录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讲述的资料,列好讲述的提纲,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与同学交流,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述,并在学生之间讲评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22日星期 5
课题 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熟悉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2确认全文的论点。3理解文章论述严密,有力的特点。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清全文的结构。难点:理解文章论述严密,有力的特点。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读注释①,导入新课。三十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其实是一场浩劫,它打乱了当时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模糊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十年动乱”刚结束,中共中央立即拨乱反正,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其目的是“动员全党全国重视科学技术,制订规划,表彰先进,研究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措施。”2以提问方式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提示本课的教学目标。3熟悉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课文提出怎样的观点(即论点)? 读注释听老师说背景。听课文录音读全文。边听边思考有关问题。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课文的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文是怎样阐述论点的?(这一思考题可结合对课文的分析进行)4读析课文。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余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课文是如何阐释观点的?第四、五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请学生讨论并口述:目前人们普遍看好的,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有哪些?这些产业都以什么人为基础?明确:目前人们普遍看好的电脑软件,生物工程、通讯信息等产业都是以高科技作为基础的。(插入这一提问是为了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5布置作业。 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教后录 原来连议论文“的三要素”都说不上来,议论文难道是他们的处女土?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23日星期 6
课题 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二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理解文章论述严密有力的特点。2感受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论述严密有力的特点,难点:感受精确的语言。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自读第二段,并结合练习二,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的一场革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称为是伟大的革命?②为什么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现在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证明的?③上述论述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这一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可以分为几层意思?明确:这“一场革命”是指第二句所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课文用“不只是……,也不只是……,而是……‘的句式展示了“近三十年来”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因为这种变化是“深刻的” 自读第二段,结合练习二,四人小组讨论。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2读析第三段。请一学生朗读第三段,其余学生边看书边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这一段是从哪一方面来论证论点的?当今社会,劳动者要创造出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应具备什么条件?提问思考:课文先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再论述了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关系,这两部分的内容能否调一下次序来写?明确:按照文章的这种次序可以促使人们认真地思考,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员及范围更广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劳动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作业布置《教与学》题目。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段,其余学生边看书边思考。
教后录 析本文应以第二自然段为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中心,理解文章大量举证实例,逐层论述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分析第三自然段的中心与论述方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日期 2004年 10月 24日星期 日
课题 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三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感受课文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2体会文章论述的思路。
课时教学重 难点 重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难点:体会文章的论述的思路。
教学媒体准 备 多媒体设备。
时间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1讨论、小结本文结构、语言、论证方法的特点。(先由学生分组自由议论,然后由师生共同归纳)课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马克思的话和高度概括的事实加以初步阐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引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