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茶馆(节选)—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前导学
重难点:
一、写作背景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老舍写《茶馆》,本来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颁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二、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艺术世界。老舍作品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他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作品就是《茶馆》。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五九》,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三、字音字形
文绉绉(zhōu) 雄赳赳(jiū)
官饷(xiǎng) 珍馐(xiū)
四、常识积累
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话剧在中国是一种年轻的戏剧样式,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文明戏。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著名的话剧有《雷雨》《日出》《屈原》《茶馆》等。
练习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戊戌(xū) 沏茶(qī) 嗜好(shì)
B.文绉绉(zhōu) 侦缉(jī) 淘汰(tài)
C.茶盅(zhōng) 无赖(lài) 缧绁(shì)
D.咂摸(zā) 官饷(xiǎng) 痞子(pǐ)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圣人那个时代的人)
B.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千真万确)
C.都叫你咂摸透了。(反复研究)
D.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能说会道)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适,字达夫,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B.韩愈,世称韩昌黎、韩文公、韩吏部,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C.《茶馆》结尾,王利发、松二爷和秦仲义在茶馆互诉不幸,慨叹世道的不平,知道这个世界容不得他们,含着眼泪撒纸钱来“祭奠”自己。
D.“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十年间《雷雨》不断地被翻新,这让人想起同是人艺保留剧目的《茶馆》。这部更具经典地位的话剧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排和无数批的观众,_________,渐渐地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口齿来体味它的苍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穿着整洁的衣衫平静地坐在剧场里,去观看一个故事,好像在完成一门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
A.已经轻易见不到了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
B.已经轻易见不到的情形是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的台词
C.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轻易见不到了
D.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不被轻易见到
5.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个特色。下面几句话出自何人之口,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 )
(1)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2)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3)(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
(4)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A.刘麻子 松二爷 常四爷 王淑芬
B.唐铁嘴 松二爷 常四爷 王利发
C.刘麻子 常四爷 松二爷 王利发
D.唐铁嘴 常四爷 松二爷 王淑芬
6.戏剧语言是表现戏剧冲突、展示时代特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本手段。下面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三: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不顺眼”指李三仍留着辫子;“不顺心”,指活太多、太累,又不长工资。表现的虽然是李三与掌柜的矛盾,其实是下层人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王利发: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这是王利发应付巡警的一段话,委婉中听,显示了这个小商人的精明圆滑,同时也透露出对不合理社会的无可奈何。)
C.巡警: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这是巡警诈不到更多的钱对王利发说的话,“明天见”语中带着威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言外之意是:明天你这茶馆还不知能否开得下去呢!( )
D.唐铁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吸毒而不知其害,还洋洋得意,足见其人的寡廉鲜耻,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毒害。)
7.下列有关戏剧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剧本中驱动故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戏剧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人物性格的冲突。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是表达戏剧冲突的重要手段。
D.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绁”应读xiè。
2.答案:A
解析:A.圣之时者也:原为古人评价孔子的话,这里指能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人。语境是王利发真像个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B.语境是自食其力,千真万确!C.语境是都叫你反复研究透了,解释正确。D.语境是形容嘴能说会道,使用正确。故选A。
3.答案:C
解析:C.“松二爷”应改为“常四爷”。故选C。
4.答案:C
解析:空格处要表述的是过去人们观看话剧《茶馆》的情形,即老北京学说《茶馆》里的台词。由前后内容与描述风格可知,原来那些老北京们看完之后爱学说《茶馆》里面的台词,这些台词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很贴近,很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的化,观众的改变,后来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与《茶馆》反映的社会现实逐渐远离,所以他们的感受就不如原来老北京们那样深刻了。心情也显得比较平静,很难引起共鸣了。此处选用正常的陈述句更合适,所以排除A、B、D项,选择C项。故选C。
5.答案:B
解析:(1)这是唐铁嘴的台词。他的身上集中了地痞流氓的共性:坑蒙拐骗、投机钻营、为非作歹、自甘堕落。他对自己的吸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然恬不知耻地向别人炫耀为“福气”。(2)这是松二爷的台词。他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3)这是常四爷的台词。他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这句话是王利发给常四爷钱,常四爷没看。(4)这是王利发的台词。王利发是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努力经营茶馆,时时要应付上门敲诈的巡警和特务等。这句话是王利发对要钱的巡警说的。故选B。
6.答案:C
解析:C.分析不全面,巡警的话还写出了他们的蛮横,作用是暗示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故选C。
7.答案:C
解析:戏剧语言还包括舞台说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