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
重难点:
一、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为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咏史诗《咏荆轲》和咏怀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三、常识积累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四、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乐琴书以消忧 (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2.或棹孤舟 (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3.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作动词,拄着)
4.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作状语,每天)
5.时矫首而遐观 (名词作状语,常常)
6.情在骏奔 (名词作状语,像骏马)
7.当敛裳宵逝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8.倚南窗以寄傲 (形容词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9.携幼入室 (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
10.幼稚盈室 (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
1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动词作名词,生活)
12.审容膝之易安 (动词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13.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14.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适)
15.乐琴书以消忧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16.悦亲戚之情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喜悦)
17.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古今异义】
1.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叹。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5.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6.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7.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拐杖。
今义:扶着老人。
8.问征夫以前路
古义:行人。
今义:指出征的人。
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的样子。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判断句,“皆”表判断)
译文: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2.富贵非吾愿。 (判断句,“非”表判断)
译文:享受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
3.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4.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既然使自己的内心被形体役使。
5.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宾语“焉”前置)
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
译文: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7.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宾语“奚”前置)
译文: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8.农人告余以春及。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春及”后置)
译文: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
9.将有事于西畴。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西畴”后置)
译文: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10.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武昌”后置)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11.问征夫以前路。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前路”后置)
译文: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
12.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寓形”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
13.景翳翳以将入。 (省略句,最后省略宾语“山”)
译文:阳光黯淡,太阳即将落山。
练习题:
1.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规劝
B.善万物之得时 羡慕
C.知来者之可追 追补
D.感悟生之行休 将要
2.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B.时矫首而遐观
C.眄庭柯以怡颜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B.抚孤松而盘桓 C.既窈窕以寻壑 D.悦亲戚之情话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寓形宇内复几时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遂见用于小邑
5.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归去来兮辞并序》选自《陶渊明集》,作者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还乡的畅快心情。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联系作者心境,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句扩写成50字左右的文段。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谏,规劝”错误。句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谏”,止,谏止。故选A。
2.答案:C
解析:C.怡,使动用法,使……愉悦。译文: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ABD都没有使动用法。故选C。
3.答案:B
解析:B项,古今义均为徘徊,逗留。A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C项,古义:幽深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族外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4.答案:C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D两项是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答案:D
解析:D项,作者是东晋诗人。
6.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7.答案:示例(1):我独自站立在船头,尽享着这归途的惬意:船儿飘飘摇摇地前行,如小鱼般轻灵自在;风儿凉凉爽爽地拂来,吹得我衣袂飘飘,神清气爽。
示例(2):回家的船儿轻快地向前摇荡着,船桨和水嬉闹着,发出欢快的声音。微风吹拂着我的衣服,抚摸着我的脸颊,感觉好不惬意!
解析:本题扩写时,应注意:
①有点出作者心境的词语,如“惬意”“愉悦”“轻松”等;
②句中“舟”“轻飏”“风”“吹衣”等要素完整,句意通顺,符合情境;
③有使用任一修辞手法;
④使用书面语,言辞优美。
⑤字数符合题目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