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石钟山记
重难点: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被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三、常识积累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四、文言知识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乘船,坐船)
2.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
3.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4.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形容词作名词,响声,声音)
8.大石侧立千尺 (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古今异义】
1.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义:实际上,副词。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义:往,到。
今义:适合,舒服。
3.空中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中。
【文言句式】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
2.此世所以不传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3.得双石于潭上。
(状语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即“于潭上得双石”)
译文: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4.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大声发于水上,即“大声于水上发”)
译文:忽然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
5.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
译文: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标志,铿然有声之石)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士大夫终究不愿乘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
练习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蠡(lǐ) 鼓桴(bāo) 铿然(kēng)
B.磔磔(zhé) 噌吰(chēng) 石穴罅(xià)
C.窾坎(kuǎn) 鹳鹤(huān) 镗鞳(tà)
D.涵澹(dàn) 无射(shè) 栖鹘(hú)
2.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靠近;鼓,鼓动。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C.汝识之乎 识,知道。
D.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南声函胡 B.至莫夜月明
C.汝识之乎 D.悟言一室之内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粗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自以为得其实
6.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而此独以钟名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D.大石侧立千尺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余之所得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取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鼓桴”的“桴”读fú;C项,“鹳鹤”的“鹳”读“guàn”;D项,“无射”的“射”读yì。
2.答案:A
解析:A.“鼓:鼓动”错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的意思是“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所以“鼓”的意思是“振动,掀起”。故选A。
3.答案:C
解析:A项,“函胡”同“含糊”。B项,“莫”同“暮”。D项,“悟”同“晤”。
4.答案:D
解析:A.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故选D。
5.答案:A
解析:B项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C项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其,代词,那;实,名词,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6.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为“坐着船”“用眼睛”“在旁边”。
7.答案:C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8.答案:(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古之人不余欺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