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备课】粤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陶冶格调(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备课】粤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陶冶格调(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17:13:4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9 论趣
陶冶情操 幽默人生
林语堂的小品散文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它与鲁迅等人战斗性的小品散文不同,也与周作人的闲适冲淡、内蕴冷静的小品散文同中有异。具体说来,它表现在特别注重性灵、激情和欢愉,其表达方式也是浩浩荡荡,如江河滚滚,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灿烂流逸的韵致。我们来学习林语堂的一篇幽默小品散文《论趣》,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识记本文生字、生词,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情况;理解文章的中心,体味重点句子。
1.识记文中生、难字词的音、形、义,理解文中观点。
2.学习本文层层铺垫,最后直指主题的写法,体会本文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3.培养和启发我们对人生之趣的认识能力。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海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l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本文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的。那个时代,政治要求文化完全为它服务,文学失去了自由,在此基础上,林语堂积极提倡并强调“幽默”,并大力创作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最初他只是把“幽默”当作一种语言风格来看待,后来他把“幽默”理解成“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并在文中体现出自己的文学语言观念,即将文言、白话、方言融为一体。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中间主要写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去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第二部分(“但是”一段至结尾)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1.字音识记
扈从(hù)     胼胝(pián zhī)
摩顶放踵(zhǒnɡ) 鞠躬尽瘁(jū cuì)
利禄熏心(xūn) 癖嗜(pǐ)    索然寡味(ɡuǎ)
掮客(qián) 熙熙攘攘(xī rǎnɡ)
2.多音字
4.词语积累
扈从:帝王或官吏的随从。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形容不怕艰苦,不顾身体。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利禄熏心:被钱财和爵禄迷住了心窍。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一尘不染:①佛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叫做“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②借指环境非常清洁。
心有灵犀一点通:原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废寝忘餐: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品读下列语段:
1.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样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首称善。
提示: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
2.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提示: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常乐。这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3.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
提示:幽默的语言,调侃的语气,让我们在会心的微笑中体会到剑桥教育导师制的重要影响。
4.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提示:运用“永远”“必”以及“单靠”中的“单”这样的极端的限制性的词语,结合一个反问句,强调了“趣”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批判了机械教育的危害。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论 趣
林语堂
记得哪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为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样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首称善。
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他们是圣人
贤人,且不说。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做去。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前例俱在。
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但是排脱最不容易。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袁中郎叙陈正甫《会心集》,曾说到这一层。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同趣字得来。巴士特(Pasteur)发明微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到过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我想这趣字最好。一面是关于启发心智的事。无论琴棋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
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就做到如米颠或黄大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变为索然寡味的无知趣的一个人了。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就来了。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一个人的灵机。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Clark)大学念心理学。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这就是导师制的作用。据李考克(Stephen Leacock)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一次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读书而论钟点,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论大学教育文中,说他问过第四年级某生今年选什么课。那位说,他选“掮客术”及“宗教”两课,每周共六小时,因为他只欠这六小时,就可拿到文凭。“掮客术”及“宗教”同时选读,实在妙。但是这六小时添上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水浒》,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1.“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是什么?意在强调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具体是指词汇量的积累。
答案: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行为动机的目的性不强。
2.文中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请根据文意概括剑桥教育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要从这句话领起的内容中概括。
答案:采用导师制,注重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强调顿悟。
3.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目的何在?
解析:本题考查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要从上下文相应的论证中概括。
答案:批判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启发一个人的灵机”,培养趣味。
4.第3段用“得道的大和尚”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联系这个材料前后的句子“排脱最不容易”和“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即可作答。
答案:论证了人的名利之心很难除去的观点。
5.本文有怎样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解析:本文考查文学鉴赏能力,要求概括其思想内容,并总结其写作特点。
答案:文章层层铺垫,最后直指主题“人生快事莫如趣”,并在论趣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性灵即自然本性的流露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美好境界和人生体验。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旁征博引,潇洒自在,意趣横生。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泥沙/泥古不化 拾级/拾金不昧 载誉/载歌载舞
B.涤纶/羽扇纶巾 弱冠/冠冕堂皇 臭气/乳臭未干
C.纤维/纤尘不染 薄饼/妄自菲薄 横祸/横生枝节
D.屏障/屏气凝神 臧否/否极泰来 艾草/自怨自艾
解析:A项ní/nì,shè/shí zài;B项lún/guān,guàn/guān,chòu/xiù; C项xiān báo/bó hèng/h éng;D项píng/bǐng  pǐ ài/yì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惯例 盘桓 抿着嘴 搬师回朝 锣鼓暄天
B.收讫 颦蹙 笑眯眯 弱冠之年 蛛丝马迹
C.坐镇 援列 吊角楼 迫不急待 蓬头垢面
D.绊倒 猥琐 顶梁柱 溢于言表 旁证博引
解析:A项班师回朝、锣鼓喧天;C援例,吊脚楼,迫不及待;D项旁征博引。
答案:B

您(共34张PPT)
10 命名记
陶冶情操 幽默人生
地域的不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下面是一篇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文章——《命名记》。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作品情况;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中心,体味重点句子;还要深刻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1.感知本文主要内容和风趣的语言,品味文中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叙事和描写的方法。
3.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山东临沂人。日本侵华期间,山东沦陷,王鼎钧离家当流亡学生,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等地,此段经历形成了他的写作动机及早期作品内容。1949年到台湾,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副刊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新闻写作。其间在《中国时报》担任专栏主笔,是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台湾重要的杂文作家,70~90年代台湾散文的扛鼎人物。1978年赴美,在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双语教材编辑。1990年退休。曾从事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各种文体写作,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有《情人眼》《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散文;以及“人生三书”“作文三书”中国人三书”等二十多种教参书。
王鼎钧曾获得台北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台北中山文艺奖章、台北行政院优良图书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他的早期作品追求写实,20世纪60年代受到现代主义影响,作品风格数变。题材一贯关怀大众苍生,感受时代苦难。为人性喜独处冥思,作品亦沉潜幽微,寓意耐人索解。为基督教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被誉为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王鼎钧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来美,任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后定居纽约,他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对中西文化都很熟悉,也了解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命名记》与他作品关怀大众苍生,感受时代苦难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作者通过求名、侃名等情节将国外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以此为对比,对中国的文化风俗进行了相关思考。所谓不同的地
域有不同的风俗,橘逾淮而为荆棘,通过这出小小的喜剧,在让人一笑之余更给人以深沉的思考:譬如中国人在西方该如何面临西方文化的侵入与挑战,譬如对于中国自我文化应该作何辩证思考……
王鼎钧在台湾是身体力行将小说与戏剧技巧融入散文的代表人物,对文体的混合有首开风气之功。他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所作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可谓雅俗共赏。王鼎钧的文学生命十分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良工式古不违时”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
《命名记》可谓妙趣横生,让人喷饭,在如家常语的亦正亦邪中,将中西文化的差异委婉尽致地表达出来。写了老崔为儿子崔侠在美国如何命名的经历:初到美国,孩子就因为名字发音的缘故而被同学哄笑,本来在中文中美丽浪漫的名字在英文里却成了不堪的笑料。由此为引子,引来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命名故事。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人在西方所面临的心理冲击。
第一部分(开头至“才容易跟他们做朋友”)故事的开端,中国孩子崔侠的名字引起美国学生嘲笑。
第二部分(“放学回家”一段至“一路小碎步上楼去了。”)故事的发展,老崔请老师为儿子起名字,遭到婉言拒绝。
第三部分(“好吧,老师不管”一段至“你就叫这个名字吧!”)故事的高潮,写老崔给儿子起名字的过程。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老崔给儿子起的名字却犯了校长祖父的名讳。
1.字音识记
恍然(huǎnɡ)  呕吐(ǒu )    蛮夷(mán yí)
轻佻(tiāo) 腼腆(miǎn tiǎn) 名讳(huì)
2.多音字
4.词语积累
恍然大悟:突然明白。
橘逾淮而为荆棘:条件、环境改变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喧宾夺主: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轻佻:举止言行不严肃、不庄重。
腼腆:因害羞而脸红,神情不自然的样子。
品读下列语段:
1.好生美丽浪漫的“侠”,怎么会跟这般不堪的东西换位,简直是橘逾淮而为荆棘了。
提示: “侠”在中文里令人想到的是行侠仗义,多么美好的名字啊,确实是“美丽浪漫”的,可是一到了英语中却成了“粪便”。发生变化属于正常,可是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不能不让人郁闷,人们常说“橘逾淮而为枳”,可是这不是为“枳”,简直是为“荆棘”了。作者在此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仿“橘逾淮而为枳”新造一个“橘逾淮而为荆棘”,准确地表达了老崔此时此刻的心情。
2.她尖尖的手指早把红色的封套倒提起来,钞票像一条小鱼滑出来,钻进了老崔的掌中,没有水声,只有轻微的震动。孔老师还能享受这种震动,比美在音乐会上捉住了乐声。到底她还是个中国人。最后,孔老师捏着空空的封套,捏得它张开了大口,朝着地面呕吐,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吐出来。她几乎拿封套当酒杯,对着同席的人照了又照,表示这杯酒确已干了。
提示:老崔拿着红包请孔老师给自己的儿子命名,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国家里很正常的事情,到了美国却要另当别论:一则风俗习惯不同,二则校规校纪不允许。孔老师在秘书小姐、清洁工人、警卫的注视下,将钱退还了老崔,只留下了那个代表幸运和祝福的红封套,维护了学校的规定,又顾全了老崔的面子。在此,漫画式的描写刻画,夸张、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使文章妙趣横生。
3.下午3点,该放学了,出门去接儿子回家,校里校外,前街后街,萝卜头儿满地滚,没有自己园里种的那一棵。
自己的家在望,绕着房子跑一圈,前门只见蝴蝶,后石阶上只有松鼠。
老崔此时望见儿子,内心特别喜悦,觉得儿子如在地平线外冉冉升起,脚不沾地。觉得儿子在阳光镂刻下身体发肤无不精致。觉得他翩翩如恋枝之蝶,依依如觅食的松鼠。
提示:读到这些精彩的描写,我们深深地被这种父爱感动的同时,也不由地为作者的幽默所感染。幽默的语言是一种以语言为建筑材料,以智慧和理性为内核,以美的形式为外观表现,以契机为催化剂的幽默艺术形式。它不仅含有笑料,更重要的是它含蓄蕴藉、深沉犀利,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智慧的启迪。
4.第二天一大早,老崔特地牵着孩子的手,通知校长和教师就说爱德华来了。校长正像个牧人似的,站在大门口,微笑检视羊群入圈。“嗨,揣唉,你早!”老崔连忙说明,从今天起,孩子叫爱德华了。校长毫无必要地夸张了他的惊喜:“噢——,太好了,这是我祖父的名字!”这一来,老崔反而腼腆起来。怎么说也是一校之长,别人的孩子犯了他祖父的名讳,他高兴个什么劲儿?
提示:因为是“几乎踏破铁鞋”找到的名字,所以老崔要郑重地通知校长和老师,可是未曾料到的是这个名字校长的祖父曾经用过,所以一开始老崔对于校长的惊喜感到不理解,认为“毫无必要”。及至明白了又感到了腼腆,感到了更加不可思议:“怎么说也是一校之长,别人的孩子犯了他祖父的名讳,他高兴个什么劲儿?”老崔不知道在中国的名讳之说,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巧合、文化的冲突,造成了奇特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老崔寻思:名字关系很大,“命”字有八笔,姓名是其中一画。SHIT这个音极讨厌,“揣唉”也不成体统。儿子得有个英文名字,这个名字相当于从前的学名,起学名是老师的权利,这回她大概不会推辞了。就算她不干,也得等她拒绝之后再想别的办法,这是礼貌,礼多人不怪。这一晚越想越妥当,第二天上午装了个红包,直奔学校。
孩子的老师居然是个不容易见到的人物。左等右等,她一路小碎步跑过来:“什么事?下课时间只有5分钟,已经过去1分半了。”乖乖,一串爆竹点着了,节奏也不过如此,昨晚揣摩设计的一套起承转合哪里用得上?赶紧说明来意,费时30秒,双手捧出红包,10秒。“哎哟,崔先生,你怎么还来这一套?”礼多惹人怪,不过,怪得柔和,体谅。“在美国,老师不能给学生起名字。起名字是你们自己的事,老师管不着,美国总统也管不着。”30秒。老崔拱出去的双手怎生收
得回来,那红包好重,捧着好吃力。秘书小姐打字的手停下来,清洁工人关掉吸尘器,还有警卫,都聚精会神看这一幕戏。又是20秒。孔老师到底不是才出道的妮子,她想了一想,伸手去取红包,却又停在空中,五指半张半合,目光却扫视观众,为介绍中国文化而作了一分钟演说。她说,红包代表幸运和祝福,处理红包的方式,乃是把钱抽出来归还,把空空的封套留下。话犹未了,她尖尖的手指早把红色的封套倒提起来,钞票像一条小鱼滑出来,钻进了老崔的掌中,没有水声,只有轻微的震动。孔老师还能享受这种震动,比美在音乐会上捉住了乐声。到底她还是个中国人。最后,孔老师捏着空空的封套.捏得它张开了大口。朝着地面呕吐,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吐出来。她几乎拿封套当酒杯,对着同席的人照了又照.表示这杯酒确已干了。3个观众在最恰当的时候,以最恰当的力气鼓了掌,又是30秒。她看表,还有30秒,就向观众们招招手,一路小碎步上楼去了。
好吧,老师不管,美国总统也不管,咱们靠自己。自然,爷儿俩得商量一下,洋名字千奇百怪,得孩子能接受才行。下午3点,该放学了,出门去接儿子回家,校里校外,前街后街,萝卜头儿满地滚,没有自己园里种的那一棵。想跟那些孩子打听一下,却无法启齿。总不能问:“你看见我的儿子没有?”你的儿子叫什么?人迹渐稀,空隆一声校门上了锁.老崔赶紧挨近门口倾耳细听,孩子要是锁在里头了,他会喊叫,是不是?
空屋静如古墓。
那么,多半是孩子从另一条路回家去了,此时正坐在门前石阶上等他回去开锁。于是借机会来一段慢跑。自己的家在望,绕着房子跑一圈,前门只见蝴蝶,后门石阶上只有松鼠。灵机一动,朝大道跑去,那里四通八达,视野开阔,不管孩子从哪个方向来,老远可以看见。如保赤子,心诚求之。所料果然不差,孩子在两条街之外,正在向回家的方向走,有伴同行。
虽不能说失而复得,老崔此时望见儿子,内心特别喜悦,觉得儿子如在地平线外冉冉升起,脚不沾地。觉得儿子在阳光镂刻下身体发肤无不精致。觉得他翩翩如恋枝之蝶,依依如觅食的松鼠。
他根本不曾注意孩子身旁还有个小不点儿,直到孩子介绍:“爸,他叫林肯。”林肯?好家伙志气不小、身为人父,不可忽略孩子的朋友。“嗨,林肯!”林肯没理他,只顾一个劲儿嚼口香糖。没听说林肯总统当年如此喜欢吃糖。这个小林肯由脖子到头顶,由指甲到臂弯,都脏得腻人。“你们到哪里去了?”老崔问孩子。“林肯要我跟他一块去超级市场。”“你们这么小,进超级市场干什么?”“林肯想吃糖,要我买给他。我没带钱。我们在货架中间钻进钻出,很好玩。林肯偷偷地拿了两块糖含在嘴里,我没拿。”孩子看见父亲的怒容,连忙补一句:“我没拿。”老崔没好气地说:“跟我回家!”孩子跟林肯说再见。“不要跟他再见!以后不要跟他在一起!”
林肯偷糖吃!名字好有什么用!老崔生了一阵闷气,想到连偷糖吃的人都有个好名字,就对孩子说:“你把电话簿拿来!”一面翻看人名,一面自忖:最好不要跟同班同学的名字雷同才好。“你们班上的同学都叫什么名字?你喜欢谁的名字?”孩子说:“一个叫亚当。”又是一个小偷!一个偷吃苹果的。怎么跟孩子叫这个,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天下人的祖宗,这种父母真刁透了。“有一个叫华盛顿的!”华盛顿、林肯,都只有让他们美国人自己去用,若是由咱们喧宾夺主,怎么好意思?有叫尼尔的,有叫大卫的,一看就知道是蛮夷之邦,鸟夬舌之人,罢了。
孩子知道父亲要做什么,坐在地毯上,倚着爸的小腿,一只手放在爸的膝盖上,仰脸望爸的脸。小手掌的温软一直传到老崔的心窝,真得取个最好的英文名字,才配得上这么乖的小男孩!很多人叫马可,收音太短促,没有后劲,使中国人有不祥的预感。居然有很多人叫马恩穆,其音浊。其运
乖?亚瑟曾经是名将和大君的名字,可惜它的发音实际上是“阿子儿”,近乎轻佻。马马虎虎取名字的人何其多耶?“阿麻”,谐近“阿妈”,岂可以做男人一生的符号?
有了,老崔一拍大腿,抓起孩子的小手来,摇个不停:“我给你找到了一个好名字。几乎踏破铁鞋。听着,记着,你叫爱德华。爱德华,既道德,又爱中华。爱德华,‘爱’这种德性,在中华文化里最完备。爱德华,爱中华,才是有德之人。你就叫这个名字吧!”
1.对于给孩子命名,老崔的看法与孔老师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东西方哪些不同的文化传统?
答:老崔以为起学名是老师的权力,而孔老师却说起名字是自己的事,反映了东方尊师道、好面子、重礼仪,西方讲个性、崇尚自由开放的文化传统。东方人命名往往有所寓意,而西方人名只是一个符号,简单好用好即可。
2.第二自然段在描述人物动作语言时反复提到时间,如“赶紧说明来意,费时30秒,双手捧出红包,10秒”等,为什么?
解析:注意孔老师所说的“什么事?下课时间只有5分钟,已经过去1分半了”。
答案:突出了时间之紧张,动作节奏之快。
3.文中写到老崔的儿子和林肯一起去超级市场,结果回家晚了的情节。“林肯”的出现在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注意和“林肯”分手后对老崔心理活动的描写。
答案: “林肯”的出现启发了老崔命名的思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崔了解到儿子的朋友林肯有偷东西的行为,不许儿子和林肯来往,想不到偷糖吃的人都有好名字,可见美国人对名字很随便,不像中国人那么慎重。
4.在老崔看来,“爱德华”这个名字好在哪里?
答:响亮好听,又有意义,勿忘根本,有德性。
5.文中的老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老崔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从他给儿子起名这件事可以看出一开始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太了解,心理上受到冲击。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忸怩(nì)       商埠(bù)
颤(chàn)巍巍 闷(mèn)声闷气
B.谙(ān)熟 惭怍(zuò)
殡(bīn)仪馆 休戚(qī)相关
C.荸(bí)荠 田塍(chénɡ)
电饭煲(bāo) 纵横捭(bǎi)阖
D.蹩(bié)脚 抽搐(chù)
捋(lǚ)虎须 量(liànɡ)体裁衣
解析:A项怩ní,闷mēn;B项殡bìn;D项捋luō。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噩运 剽窃 坐上客 筚路蓝缕
B.下榻 排泄 莫须有 哀声叹气
C.信笺 防犯 眼中钉 半壁江山
D.奢靡 征辟 抱佛脚 洲际导弹
解析:A项座上客;B项唉声叹气;C项防范。
答案:D

您(共35张PPT)
8 论快乐
陶冶情操 幽默人生
何谓快乐,《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感到幸福或满足。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积极良好的心态在生活中的体现,也是一种生活的直觉感受。但是如何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快乐,生活更有格调呢?我们一起从钱钟书《论快乐》中找找答案吧!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认识快乐的本质,学会快乐的生活与学习;品味幽默简洁的语言;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培养思考的勇气,勇于表达。
1.识记文章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文中观点。
2.深入研读文章,掌握文章举例子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反复品味文中睿智、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对世事的达观和洞悉。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清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进修,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另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钱钟书学术著作的特点。机智隽永,才情横溢,妙语警句时现,则体现了他学者文学创作的特色。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证明了精神可以战胜物质。这样,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连类所及,令人目不暇接。文章不仅广举事以类义,而且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文章由此及彼,由正而反,由反而正,变幻不定,妙趣横生。
第一部分(开头至“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分析了快乐具有两面性。
第二部分(“永远快乐”一段至“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分析了快乐的时间性。
第三部分(“快乐在人生里”一段)分析了快乐的诱惑性。
第四部分(“穆勒曾把……”一段)分析了快乐的原因:精神决定快乐。
第五部分(“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一段至“但是谁不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分析了发现快乐的原因的重要意义。
第六部分(最后一段)指出快乐是矛盾的。
1.字音识记
譬如(pì)      飘瞥(piē)   跛(bǒ)
酉阳杂俎(yǒu zǔ) 夭折(yāo) 荒谬(miù)
殉葬(xùn) 欢娱(yú) 瞬息(shùn)
麓(lù) 愧怍(zuò) 洗涤(dí)
烹调 (pēnɡ) 一箪食(dān) 禁锢(ɡù)
2.多音字
3.字形辨析
4.词语积累
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
夭折:未成年而死,也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渺茫:没有把握难以预测。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
瞬息即逝:很快就过去了。
愧怍:惭愧。
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
1.理解主旨句: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提示: “一切快乐的享受是属于精神的”。前面的“不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
2.精彩语段赏析: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1)“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提示:①说明的道理是:“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②表述的好处: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故意进行谬述,产生自相矛盾的效果,鲜明而幽默。
(2)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提示:①说明的道理是: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的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了许多痛苦。②表述的好处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3)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提示:①说明的道理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②表述的好处是:引人发笑,形象鲜明,令人深思。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提示:①说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快乐
钱钟书
……所以我们又慨叹说:
“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1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
“鬼言三年,人间三日。”
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
“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
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
……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节)
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注意前后语境,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阐述了快乐的作用,只要注意到文中的“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等语句即可总结出答案。第二问考查的是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此题,对比喻的一般表达效果知识的掌握是关键。
答案:(1)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的或者几天的快乐使我们活了一世,忍受了许多痛苦。
(2)这种表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2.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在选文第九段作者提出“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之后,接着指出了原因:“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答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即便是肉体上的快乐也是缘于心上没有挂碍,灵魂是轻松的。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注意结合语境,对于第一个句子,找到下列语句:“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答案即可总结得出。第二个句子。在此段开头即交代了其提出的根据:“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然后又说:“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只要注意到这些语句,答案就不难得出。
答案:(1)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是痛苦,但人终究抱有快乐的希望,故虽痛苦却不悲观。
(2)快乐自精神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乐来。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快乐的阐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鲜明地指出了通往快乐的途径。
B.《西游记》中一句“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与选文第二段中“永远快乐”“荒谬得不能成立”是从同一角度论述的同一个道理——“欢娱嫌夜短!”
C.第十段谈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苏轼有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恰当地说明精神作用能使人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D.文章语言活泼深刻,作品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十段中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上文第八段中“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E.作者对第十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人是“傻子”。
解析:A项没有表现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没有指出通往快乐的途径;B项角度不同;E项作者并非对第十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持否定态度。
答案:CD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解析:A项diào/tiáo,jiànɡ/xiánɡ,sè;B项xǐnɡ/shěnɡ,tà/tuò,qiàn/xiān;C项juàn/quān,bó/chónɡ,zhònɡ;D项pǐ,yuè/lè,pínɡ/bǐnɡ。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省城试映会上,“侠盗”金城武果然生手不凡,但其落魄造型和时不时展现的魔术技巧,简直是“犀利哥”和刘谦的综合体,让不少观众大呼。
B.画展和体育盛会的激情对接,为广州亚运会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某种程度下,也更好地传播了广州亚运会的理念,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由北京卫视和中粮集团强强连手打造的大型互动电视节目——“我要看世博”,自开播以来就备受关注,每到一站都引发市民的高涨热情。
D.站在黄山顶上,眼观云卷云舒,耳听八面松涛,一切尘间扰攘、宠辱得失俱化为乌有。这境界多么让人流恋忘返,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
解析:A项,“生手不凡”应为“身手不凡”。C项,“粘地”应为“沾地”。D项,“留恋”应为“流连”或“留连”。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