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6 秦腔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融于一体的有机结构。
4.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5.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秦腔》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1.字音识记
淘汰(tài) 碌碡(liù zhóu) 妊娠(rèn shēn)
煨(wēi)熟 木椽(chuán) 攒(cuán)拥
偌(ruò)大 冰雹(báo) 麦秸(jiē)
2.词语积累
妊娠:怀孕。
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品味下列语段:
1.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提示: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2.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提示: “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3.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提示: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4.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提示:运用了夸张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阅读《秦腔》下面的文段,回答1~3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 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 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杆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 前声拖十二分地长, 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 声韵的发展, 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
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1.阅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分别写了秦地、秦腔、秦人的哪些特点。
答: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剽悍粗犷,质朴单纯。
2.“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答: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唾弃 沉睡 干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跻身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D.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解析:A项中“唾”tuò,“睡”shuì,“锤、捶”chuí;B项中“碎”suì,“猝”cù,“悴、萃”cuì;C项中“跻”jī,“济”jǐ,“剂、霁”jì;D项中“悼”dào,“淖”nào,“绰”chuò,“掉”diào。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这位73岁的铁路桥梁建筑工程师,缓缓移动着脚步,来到为他祝寿的亲友中间,显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老态龙钟)
B.他在高二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一般,可升入高三以后,成绩却迅速提高,这次期中考试竟然得了全班第二名,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另眼相看)
C.这个商店的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都特别好,是小镇上家喻户晓的文明商店,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商店里的顾客便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接踵而来)
D.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困难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漫不经心)
解析: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接踵而来”则是指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跟,形容来的人接连不断。这里是可以替换的;A项“老气横秋”,句中形容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态,是合适的。而“老态龙钟”是形容身体衰老,行动不灵活,因此不能替换;B项“刮目相看”侧重于对同一个对象因其发生了向好的方面变化而感到惊喜;“另眼相看”则指不用平常的眼光来看待,而是随对象的不同而改变眼光,因此,不能替换;D项“漠不关心”是指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漫不经心”则是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句子中运用“漠不关心”十分恰当,不能替换。
答案:C
祝
您(共30张PPT)
14 听听那冷雨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却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3.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审美意识并提高审美能力。
4.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像,提高文学修养。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现代作家、评论家。福建永春人。1940年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又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当过军中翻译,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称其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第1节:听雨引起作者湿润润的情思。
第2节:“雨”字在视觉上的美感。
第3节:写嗅雨。(嗅嗅闻闻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从嗅觉)
第4节:写观雨。在美国——难睹中国诗词里雨的意趣;
在台湾——湿度很高,云气氤氲,雨意迷离。
第5~11节:听雨的感受。
第12节:作者不能平静的内心——深深乡愁的流露。(首尾呼应)
1.字音识记
薄荷(bò ) 薄饼(báo) 妄自菲薄(bó)
遣散(qiǎn) 鸟声啁啾(zhōu jiū ) 蓊郁(wěnɡ)
树香沁鼻(qìn) 窥见(kuī)
2.词语积累
改弦易辙:变更曲调,改变道路。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一触即发:比喻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
堪称:可以称得上。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人或事物。
料料峭峭:形容微寒。
孺慕之情:指小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蠢蠢而蠕:形容像虫子蠕动。
氤氲: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忐忐忑忑:心神不定。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1.“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2.文中化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诗意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八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模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4.“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嗒嗒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的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提示:能从“雨”与“方块字”的表意特点来说明,表达出“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的意思)
2.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答: “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3.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答: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提示:雨是自己与祖国的联系,“冷”是雨的外在特征)
4.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答: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提示:本题须结合实例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先举出实例,然后对实例进行简要赏析。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1.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露骨 露脸 原形毕露 藏头露尾
B.沏茶 蹊跷 芳草萋萋 休戚相关
C.瑰丽 日晷 大家闺秀 奉为圭臬
D.复辟 辟邪 开天辟地 透彻精辟
解析:B项全都读qī。A项露(lòu)脸,余读lù;C项日晷(guǐ),其余读guī。D项“开天辟地”、“透彻精辟”读“pì”, 其余读bì。
答案:B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淋淋离离 宛然 窥见 乍现
B.千变万化 骇人 翁郁 嗅闻
C.惊心动魄 迷离 清爽 擎天
D.心寒眸酸 按磨 幽暗 晌午
解析:A项“离”应写为“漓”,B项“翁”应写为“蓊”,D项“磨”应写为“摩”。
答案:C
祝
您(共29张PPT)
15 道士塔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优美而深沉的笔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整体把握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3.体会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蕴含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塑造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道士塔》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文章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作者坚信敦煌学在中国。
(事实证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但它足以警醒每一个中国人,绝不能重蹈覆辙。)
1.字音识记
一溜空地(liù) 坍弛(tān) 朔风(shuò)
呆滞(zhì) 拎来石灰(līn) 筹划(chóu)
关卡(qiǎ) 官邸(dǐ) 偌大(ruò)
尴尬(ɡān ɡà) 凛冽(lǐn liè) 蹊跷(qī qiāo)
婀娜(ē nuó)
2.词语积累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什么也不懂,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瞎说一气。
才华横溢:形容表现于外的才能之高,多指文学方面的才能。
窗明几净: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
品味下列语段: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提示: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提示: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提示: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彩。
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提示: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
5.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提示:作者坚信敦煌学始终是属于中国的,敦煌文化遗产也是属于中国的,抒发了作者爱国热忱和坚定的信念。
6.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提示: “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其含义是( )
A.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么的。
B.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
C.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
D
2.“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
3.解释“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在文中的含意。
答:额尔金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投降,我接受额尔金投降;我把剑甩过去,要同额尔金决斗,额尔金接剑,接受挑战。
4.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的思想感情。
5.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哪些问题?
答: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官员又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
6.“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答:这是一句气话,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极了,发狠说出这句气话表达自己的气恨。表明了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词语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绮丽/倚仗 下载/装载 笨坯/玉醅
B.口讷/蚊蚋 渐染/间距 绯闻/菲薄
C.框架/眼眶 缄默/箴言 剽悍/剽窃
D.褊小/干煸 轴承/压轴 剔除/警惕
解析:A项分别为qǐ/yǐ,zài,pī/pēi;B项nè/ruì,jiān,fēi/fěi;C项kuàng,jiān /zhēn,piāo;D 项biǎn/biān,zhóu/zhòu,tī/tì。
答案:D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圆形 树一木桩 晃动 滔滔不绝
B.凛冽 垒以青砖 干躁 极大安慰
C.逃荒 无可辨驳 歆羡 出现裂缝
D.倾泄 肮脏灵魂 遗憾 十分佩服
解析:A项“树”应为“竖”。B项“躁”应为“燥”。C项“辨”应为“辩”。
答案:D
祝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