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单选题
1.下列景观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根雕 B.木塔
C.溶洞 D.华表
2.下列物质的用途或变化中,利用了化学性质或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有几个 ( )
①石油的分馏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④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⑤煤干馏得到焦炭 ⑥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产生 ⑦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⑧煤气中毒 ⑨化石燃料的形成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3.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精炼石油制得煤油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海水晒盐 B.楠木制舟 C.五谷酿酒 D.沙里淘金
5.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打造金饰 B.风力发电
C.葡萄制酒 D.雕琢玉石
6.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酒精挥发、蜡烛熔化 B.牛奶变酸、蜡烛燃烧
C.天然气燃烧、蔗糖溶解 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7.变化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之一。下列变化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裁切无纺布制作口罩 B.灯管通电发光
C.海水晒盐 D.自然界的碳循环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
A.铜做导线
B.用氦气充气球
C.黄金压成金箔
D.酒精做燃料
9.电影《黄金大劫案》上映后,里面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液)溶解黄金的情引起了广泛的热议。黄金溶解在“王水”中形成HAuCl4(四氯合金酸),没有氢气产生。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王水”溶解黄金是化学变化;②金比氢活泼;③HAuCl4中,Au的化合价为+3价;④36.5%的浓盐酸与65%的浓硝酸混合后,两种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少;⑤“王水”可以用铁质容器盛装。( )
A.①④⑤ B.①③ C.②③⑤ D.①③④
10.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氮气无色无味 B.碳酸易分解 C.硫具有可燃性 D.盐酸有酸性
二、填空题
11.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取一块木炭点燃;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⑧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______,
(4)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__。
1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猪——沼——果”是综合利用猪的粪便发酵的产物,如沼气、沼渣。
(1)猪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燃烧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是将化学能分别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清洗沼气池时,要注意避免明火,否则容易发生________事故。
13.鸡蛋腐败会发出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点燃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把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中,发生的反应为:H2S+H2SO4(浓)=SO2+S↓+2H2O
(1)从上述叙述中,归纳出硫化氢的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化氢的化学性质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工厂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硫化氢,用浓硫酸来吸收是否可以?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的气体。课后为了继续探究氨气的性质,同学们先收集一试管的氨气,然后塞上带有胶头滴管的橡胶塞,再将胶头滴管的水挤入试管,最后在水中取下胶头,观察到试管内出现了红色喷泉。
(1)实验一,④中试管看到红色喷泉,说明此时试管内压强________(“变大”或“变小”或“不变”),由实验一还可推断出氨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
(2)课堂上老师按“实验二”的装置对分子运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_______(填“B”或“C”)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15.认真观察下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点燃,如图1所示,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_________。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_________。
(2)图2中蜡烛燃烧属于_________,蜡烛熔化属于___________。
(3)图3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可见发光、放热的变化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16.如图所示,某未知物质储存在煤油中,小明为了研究这种物质.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观察 A沉于试剂瓶底部 _____
取出用小刀切割 易切开,断面呈银白色光泽 _____
放置片刻 银白色变为灰暗 _____
(1)在上表空格中填上相应的结论.
(2)写出物质A的两点物理性质: ________ 、 ________ .
(3)由上述实验结论,你能体会到物质A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对物质A的保存方式,小乐同学提出质疑:物质A为什么不保存在水里?
①小芳猜想:可能A的密度比水小;
②小刚猜想:可能A能与水发生反应;
③你的猜想是: ________ . 请设计实验证明其中一种猜想: ________ .
四、科学探究题
17.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产品能高效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了兴趣,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它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甲和乙两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乙有强氧化性,具有较好的去污效果。碳酸钠常温或加热不分解。
(1)小明同学对化合物乙的强氧化性产生兴趣,为了探究它的成分,做了如下实验设计,请你和他一起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解释
1 取少量“污渍爆炸盐”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固体溶解 该固体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2 向1中所得的液体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 产生大量气泡
3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 木条复燃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过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乙是________
(2)写出步骤2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同学认为生成的化合物甲可能是碳酸钙(CaCO3),小亮同学认为可能是碳酸钠(Na2CO3)。你支持________同学的观点,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磊同学将“污渍爆炸盐”放入冷水中,发现产生少量气泡;而放入热水中,产生较多气泡。由此,你认为影响化合物乙分解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测定分解快慢的方法有很多,请你再写出一种测定的实验方法(用简洁的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
(5)影响化合物乙分解快慢的因素还有哪些?请你提出一个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分析】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根雕是将树根进行修理使其具有艺术价值,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木塔是用木材搭建的高塔,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华表是大理石雕刻而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2.B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①石油的分馏是利用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②氧气用于气焊 ,利用的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④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是利用二氧化碳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⑤煤干馏得到焦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⑥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产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石墨与金刚石是不同种物质,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⑧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影响氧气的输送,是化学变化;
⑨化石燃料的形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经分析,利用了化学性质或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有7个;
故选B。
3.C
【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所以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物理变化。
B、精炼石油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所以精炼石油制得煤油是物理变化。
C、石墨、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石墨、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即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则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C。
4.C
【详解】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楠木制造=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五谷酿酒过程中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打造金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葡萄制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雕琢玉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牛奶变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蔗糖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裁切无纺布制作口罩是原材料与成品的关系,没有生成新物质。A是物理变化。
B、灯管通电灯丝温度升高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B是物理变化。
C、海水是氯化钠溶液,海水晒盐即水分蒸发析出氯化钠晶体。没有新物质生成,C是物理变化。
D、自然界的碳循环是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所以,自然界的碳循环发生化学变化。D是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D。
8.D
【详解】A、铜做导线利用的是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用氦气填充气球利用的是氦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黄金压成金箔利用的是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酒精做燃料利用的是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D。
9.D
【详解】根据题中信息知,①“王水”溶解黄金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①正确。②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金没有氢活泼;故②错误。③HAuCl4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Au的化合价为+3价;故③正确。④根据质量分数的概念,36.5%的浓盐酸与65%的浓硝酸混合后,两种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少;故④正确。⑤“王水”不可以用铁质容器盛装。故⑤错误。说法正确的是:D. ①③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王水”的性质。
10.A
【详解】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等,故选A;碳酸易分解、 硫具有可燃性 、盐酸有酸性,都发生了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11. ① ② ④ ⑦ ⑧ ⑥ ③⑤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变化和性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变化是一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客观事实,性质常用“能”“容易”等表示。
【详解】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③用木炭取暖属于物质的用途,
④木炭研碎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⑤木炭制成黑火药属于物质的用途,
⑥取一块木炭点燃属于反应条件,
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该过程有生成二氧化碳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⑧木炭发出白光属于反应的现象。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⑦;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⑧;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⑥;
(4)属于用途的是③⑤。
12. 化学 热 光 爆炸
【详解】(1)猪粪便发酵产生沼气,有新物质生成,此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是将化学能分别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3)甲烷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13. 无色 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与浓硫酸反应 不可以 因为硫化氢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仍会污染空气
【详解】(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硫化氢的化学性质是:在空气中点燃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能与浓硫酸反应;(2)不能用浓硫酸来吸收硫化氢,应为两种物质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14.(1) 变小 密度比空气小 易溶于水
(2)C
【详解】(1)④中试管看到红色喷泉,说明大气压将水压入试管中,说明此时试管内压强变小;
实验一中①可知,氨气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实验一中④可知,能产生喷泉现象,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使试管中气体减少,压强变小;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分子从A试管运动过来后,要先向上运动,故C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15.(1)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
(2)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3) 物理变化 不一定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1)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判断出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熔化,是物态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灯泡通电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6. 说明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说明的硬度小 说明与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 银白色固体 硬度小 物质能与氧气反应 小芳和小刚的猜想都正确 切一块金属钠放入水中,钠钠漂浮在水面上且与水剧烈反应,有气泡冒出
【详解】(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沉于试剂瓶底部,说明A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取出A用小刀切割,易切开,说明A的硬度小;断面呈银白色光泽,放置片刻,银白色变为灰暗,说明A与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故答案为说明A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说明A的硬度小;说明A与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
(2)A是银白色固体、硬度小、A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3)物质A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物质A能与氧气反应,放置在煤油中,能隔绝氧气;
(4)我的猜想是:小芳和小刚的猜想都正确;设计实验,切一块金属钠放入水中,钠漂浮在水面上且与水剧烈反应,有气泡冒出。
17. O2 H2O2 2H2O22H2O+O2↑ 小亮 反应物中不含有钙元素,因此不可能生成碳酸钙 温度 测定收集等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化合物乙的浓度影响乙的分解速率 把相同质量的“污渍爆炸盐”同时分别置于盛有不同体积热水的试管中,同时利用相同体积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收集满气体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乙的浓度越大,化合物乙分解得越快。
【详解】(1). 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O2;反应方程式为:2H2O2 2H2O+O2↑(3).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和水中没有钙元素,多于生成物不可能是碳酸钙,小亮的观点正确; 将“污渍爆炸盐”放入冷水中,发现产生少量气泡;而放入热水中,产生较多气泡。由此,你认为影响化合物乙分解快慢的因素是温度,且温度越高,反应越快,温度越低反应越慢; 测定分解快慢的方案可以为: 测定收集等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可以是测定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的多少等; (5). 化合物乙的浓度可能影响乙的分解速率, 验证的实验方案可以是: 把相同质量的“污渍爆炸盐”同时分别置于盛有不同体积热水的试管中,同时利用相同体积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收集满气体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乙的浓度越大,化合物乙分解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