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今朝风流
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1.字音识记
膝盖(xī) 辜负(ɡū) 瞑目(mínɡ)
腆出(tiǎn) 凿子(záo) 淬水(cuì)
钵头(bō) 枇杷(pí pá) 矜持(jīn)
敷粉(fū) 浸没(jìn) 缚定(fù)
溯源(sù) 手肘(zhǒu) 笞罚(chī)
忏悔(chàn) 石罅(xià) 田塍(chénɡ)
过屠门而大嚼(jiáo) 琅琅上口(lánɡ lánɡ)
3.词义理解
(1)忏悔:佛教仪式。原为对人坦白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
(2)辜负: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
(3)牵制:制约,控制。
(4)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5)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另外。
(6)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7)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的生活。
(8)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作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逸,安闲。劳,疲劳。
(9)过屠门而大嚼: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屠门,肉店。
4.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 嫖鳌返取K?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2)背景资料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
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到常德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熟人到了保靖,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从此离开保靖去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1.结构图解
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描述自己从上私塾到小学时的逃学生活的种种经历,表现了他在阅读“小书”的同时,睁大好奇的双眼,尽情地感受人间生活,写出了他在与大自然的亲近和社会生活的熏陶中得到的快乐和知识。
3.句段剖析
(1)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剖析: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般粗犷豪迈的雄性和清冷冷的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
(2)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剖析:作者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生活向往,作者对生活充满了种种疑问,自己到社会中、到自然中去寻找答案,无形之中扩大了自己的眼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但作者感觉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宽广的世界等待自己去想象、去开拓。
(3)“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到“不再过去,只远远地看看,就走开了”。
剖析: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4)“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到“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剖析:本段承接上文。上文提出很多疑问,是作者在逃学生活中所碰到的,也是作者小时甚感疑惑的,需要自己去探询。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或社会中的一些事物,对童年时候的作者来说,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作者能够意会到,所以每天晚上作者会将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诉诸美梦。这些美梦给作者许多遐想和想象,给作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去”的空虚和空幻的宇宙实际上指的是宽广的世界。
4.写作特点
(1)精彩的描写
文中对逃学后的所见所闻作了大量的描写。有形象的心理描写,如在受处罚时想象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精彩的肖像描写,如刻画针铺磨针的形象;有场面描写,如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有细节刻画,如写皮匠;又有神态描写,如剃头铺里的人的形象描写;豆腐作坊中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铁匠铺描写中也有动作、肖像描写。
(2)叙述有趣的人和事
回忆童年的生活,旨在表现读一部“大书”,而“大书”的内容充满了人情味。作者选取的事件都是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如:生重病居然好了,“我”不再与胖为缘,“我”由受宠变为受冷落,张姓表哥领导“我”逃学,说谎到野外下河玩,到城外庙去看小手工业者,被罚时想象大自然,转到较远学校后经过许多有趣的地方,看各种手工业者、看刑场、到溪水中玩、看织簟子、铁匠打铁、下雨天赤脚走路、大桥上看骑浮物、看人在洄水里扳罾、野外捉蟋蟀、与木匠赌蟋蟀等。
5.探究拓展
(1)如何理解沈从文的逃学?
提示:沈从文从小喜欢玩,这是孩子的天性,私塾的封建式教育,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又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逃学是逃离压制的最好方法,但终究还是要受压制。沈从文逃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他强烈的求知欲。正因他的逃学才成就了他的未来,这增加了他的阅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他求知的欲望。
(2)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提示:用真实生动的文字介绍自己、再现自己的传记,就是自传。自传的写作,既是一个让他人认识你、了解你的过程,也是一个静默反观、清理内心的自我反省的过程。一个人,出身无论贵贱,容貌无论美丑,经历或坎坷或平淡,在人生的路途上都会积累自己独特的人生体会和珍贵的情感体验,自传的作者犹如给自己画像的画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运用手中这枝妙笔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现出来,将真实的自己画出来。
要画好这幅自我画像,作者要做到心诚、眼细和手巧。
心诚,是指抛开虚伪和彩饰,诚实坦然地面对自己,解剖自己。
眼细,是指要善于捕捉既真实又生动的细节。
手巧,是指自传的布局要花心思,巧于安排线索结构,巧于叙事和议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膝盖(qī) 辜负(ɡū)
瞑目(mínɡ) 潜移默化(qián)
敷粉(fū) 浸没(qīn)
缚定(fù) 翘首以待(qiào)
凿子(záo) 淬水(cuì)
钵头(bō) 过屠门而大嚼(jué)
溯源(sù) 田塍(chénɡ)
枇杷(pí pá) 命途多舛(chuǎn)
解析:A项中的“膝”应读“xī”;B项中的“浸”应读“jìn”,“翘”应读“qiáo”;C项中的“嚼”应读“jiáo”。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精萃 白内瘴 要言不繁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欠收 爆冷门 渊远流长 言必信,行必果
C.通牒 绵里针 盘根错结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炫丽 殊不知 见风驶舵 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解析:A项精粹、白内障、要言不烦,百尺竿头;B项歉收、源远流长;C项盘根错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D项绚丽,“炫目”“炫耀”才写成“炫”、见风使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能写成“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梁漱溟一时义气,顶撞了老朋友毛润之,引发众怒,大家几乎要把他赶下发言台。
B.王家岭矿难115名矿工能够获救之所以是一个奇迹,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珍视。但是,杜绝人为灾难的发生,才是更重要的“以人为本”。
C.湖南省地方海事局李局长面对首次到来的“千里湘江话航运”新闻采访团,踌躇满志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一定要让湘江航运再度焕发生机!
D.四十天之内,全国发生了五起耸人听闻的校园惨案。类似的惨案一发再发,实在令人心痛无比。人们对凶手深恶痛绝之余,不禁会深思:是什么使得残暴的凶手对着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痛下毒手?
解析:A项依语境义强调的是感情用事,应用“意气”。C项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形容心满意足,从容得意的样子。D项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答案:B
4.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
(1)从靠近北极的西伯利亚向南延伸,一直到中国东部的平原,有一条很长的鹤类迁徙路线。
(2)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量泄漏石油步步逼近墨西哥湾海岸线,会对当地渔业产生巨大影响。
(3)全长2.4公里的大型石灰岩洞穴内,钟乳石琳琅满目,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国内少见,很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
有语病的一项是
修改: 。
解析:(2)后面两个句子缺主语,“步步逼近”和“产生”的主语本来应该是“石油”,但从前边的句子看“石油”作了“泄漏”的宾语,造成了后面两句的主语不明,所以要加“的”,让“石油”作主语,句子的语意才会明确。但是,第(1)句也有问题:“一直到中国东部的平原”有歧义,是延伸到中国东部还是中国东部的平原,相应后句的主语是“这之间的区域”还是“这之间的平原”呢,语意不够明确。
答案:有语病的一项是(2)。修改:在“泄漏”后加“的”。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简约主义简洁而不简单。
②他们把一切多余的东西从服装上拿走。
③如果一粒纽扣也非必要,那他们说干脆让人穿无袖衫。
④如果第二粒纽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们就做一粒纽扣。
⑤简约主义的时装几乎不要任何装饰,信奉简约主义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做减法。
⑥它是精致的,它的简洁的背后凝聚着耗料费时的过程。
A.⑤②①⑥③④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⑥②④③⑤ D.⑤②④③①⑥
解析:依据解说关系以及抓住“他们”和“也”两个信息词提示语就可以找出答案。
答案:D
祝
您(共41张PPT)
今朝风流
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5 遨游建筑天地间
6 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1.字音识记
清粼粼(lín) 畸形(jī) 琼楼玉宇(qiónɡ)
粳稻(jīnɡ) 啃噬(shì) 分蘖(niè)
伫立(zhù) 绽放(zhàn) 归宿(sù)
籼稻(xiān) 崭露头角(zhǎn) 储备(chǔ)
撒手人寰(huán) 猝然(cù) 追溯(sù)
规矩(ju) 服膺(yīnɡ) 窥知(kuī)
执著不辍(chuò) 绊倒(bàn) 尴尬(ɡān ɡà)
聆听(línɡ) 吝惜(lìn)
3.词义理解
(1)追溯: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
(2)服膺:(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
(3)制高点:指对周围地形具有俯视、控制作用的地点(多用于军事)。
(4)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里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5)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6)若无其事: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7)呕心沥血:呕,吐;沥,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8)崭露头角: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崭,突出;露,显露。
(9)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10)无懈可击:懈,松懈,引申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11)嗤之以鼻:嗤,讥笑。用鼻子吭气冷笑,表示轻蔑。
(12)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13)茅塞顿开:茅塞,比喻人的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4)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4.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祁淑英是河北省著名作家,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经验。在撰写这篇传记作品时,她与魏晓雯合作,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加上她们有大量的采访资料,从而把一个鲜活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
费慰梅(Wilma Fairbank,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一位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学者。?
谢坤山,1958年生于台湾的台东市。台湾青年奖章获得者、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原本健全的谢坤山在16岁那年被高压电线击伤,失去了左腿、双臂,几年后又意外失去右眼。两度重伤的他从没有轻生的念头,而是从最简单的独立进食做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生活自理问题。随后,他又用嘴咬住笔学习作画,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一位残疾人画家。同时,他每年还做四五百场的演讲,并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10万字的自传《我是谢坤山》。这位身残志坚的英雄,视苦难为考验,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笑对命运,用嘴画出了精彩人生。
(2)背景资料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袁隆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当年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便是费正清之妻费慰梅所著的一部长篇传记。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两位富有才华和个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勾勒了他们追求真理和艺术的精神文化史。
生于20世纪初的梁、林二人都出身名门,显赫的身世给了他们良好的教育,满腹的诗书才华也赋予他们人生的大智慧和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与报国热忱。年轻时他们一起漂洋求学,孜孜不倦吸取知识。回国治学时,他们乘火车,坐卡车,甚至搭驴车,碾过那些人迹罕至的泥泞小径,爬上古老庙宇的梁架,去获取第一手材料。建国初期,梁氏夫妇为保留他们曾经研究过的古都之美,保护老北京的城墙牌楼不被尽数拆毁而写文章,作报告,奔走呼吁。
他们是真正的建筑之魂。梁思成稳重内敛,他主导筹建的东北、清华两所大学的建筑系是现代中国建筑学、建筑师最初的摇篮;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上取得很大成就,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而他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典籍的研究整理和对残存的早期建筑实地的考察发现,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璀璨的一笔。
谢坤山在台湾是个家喻户晓的奇人。《我是谢坤山》是他在作画、演讲之余,用嘴咬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自传。在自传中,谢坤山运用朴实的笔调,饱含真情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自己。16岁那年,谢坤山因事故失去了一条腿、一双手,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苦难的降临并没有吓倒谢坤山,他没有悲观逃避,而是燃起希望之火,从精神上压倒苦难,用行动来挑战它、超越它。他从最简单的独自进食、饮水、入厕、洗澡做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到生活自理。然后,他用嘴咬着笔学写字、学画画。靠着坚定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他的绘画水平不断地提高,并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画家吴炫三,进了美专深造,得到了奖学金,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位美丽聪慧姑娘的爱情。谢坤山在自己的生命历程里,向世人展示了光辉的人性,他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他丰富、纯净、活泼的内心世界,他的开朗、幽默、机智,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宝贵财富。
1.结构图解
2.主旨感悟
(1)《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讲述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辛、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著的治学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
(2)《遨游建筑天地间》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既写了两人的隽永的爱情,又写了两人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既写了两人性格上的矛盾差异,又写了两人解决矛盾后的和谐。
(3)《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讲述了作者残障以后学会绘画的心路历程。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与磨难抗争的精神。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作画,其实是在画布里搏斗,他坚强、自信、乐观,笑对人生。
3.句段剖析
(1)尽管连续几年来,袁隆平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他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事业。
剖析: “无怨无悔”主要强调袁隆平的任劳任怨、矢志不渝。“不急不躁”主要强调袁隆平有耐心、沉稳、老练。“心无旁骛”主要强调袁隆平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这段通过三个成语概括了袁隆平对待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态度和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和态度的支撑下,袁隆平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这是对袁隆平精神的一个总的概括。
(2)通常我在面临考试时,我会把思维回到单纯、要求自己不慌乱地把困难一一突破,用单纯的意念完成简单的事……所以当面临复杂的思绪困扰时,只要稳住心,然后再一层层剥离,就可以找到简单的本质。
剖析:当面临困境和磨难时,应该走单纯化和简单化的道路,不能思维太复杂,做好简单的事,不求有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求有所进步,虽然很慢和很小,只要有进步就有成功的希望,“只要看重自己,就能以有限的脚力,走出无限的格局”。
(3)“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至“平添了几分神韵”。
剖析:写月光下的稻田,把稻田比作绿毯、将月光比作白纱,形象可感、朦胧虚幻、特点鲜明。写出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之情。
(4)“两年以来”至“使得它从浅浅的翠绿变成浓浓的墨绿”。
剖析:写袁隆平去看那棵野生稻时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稻子,使其人格化,形象鲜明。写出了他对那棵野生稻的深厚感情以及找到它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5)“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美国宾州费城”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剖析:这部分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情况和克雷的声望地位及学术造诣,表面上看似乎和文章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从侧面反映梁思成和林徽因接受的是优质的教育,教育环境和老师都是优秀的,这是他们后来能够作出突出成绩的基础。文章后面还介绍克雷聘请他们当助手,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学业是优秀的。
4.写作特点
(1)《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将记叙、描写、议论结合在一起,叙述细致、描写生动、议论精辟。
文章在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及结果中,不断地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确定目标时运用语言描写刻画袁隆平勇于突破的精神。在野外寻找时用环境描写烘托工作的艰辛,对吃饭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科学工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写回到住所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反映了寻找工作的艰苦。走进月光下的稻田,走在÷飞希?没肪车拿栊春嫱辛巳宋锬谛牡南悦。对沼泽地环境的描写和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株过程的形象描写,突出了它的形象和科学工作者寻找的艰难。写袁隆平到达南红农场时的场景及水稻景象,表达了袁隆平内心的喜悦。而描写守候“野败”,反映了它的珍贵及袁隆平的悉心呵护。
议论有:“挫折不可怕,艰辛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自我,是迷失自我。”大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往往最容易引发农业科学家的创新欲望。”“我们说,这首八百多年以前的古诗词也正是今日袁隆平爱国主义热忱的真实写照。”“是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将因它而辉煌,将因它的发现而建立千古功勋。”议论点明了事件的本质及意义。
(2)《遨游建筑天地间》按照“合写→分写→合写→分写→合写”的思路展示人物的性格。
开始到康奈尔大学的经历由陈植回忆写出,梁思成的事通过他的信体现。然后正面写徽因不能在建筑系注册的原因,及很快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绩。然后又写两人因性格不同所造成的感情波折,再到相互容忍妥协,合起来写。再写梁思成,之后通过访问记写林徽因。最后双双毕业合写。
(3)《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多处运用了比喻,使得语言形象、具体、生动。如:
①“接着我用下巴和短臂夹住颜料瓶使力,慢慢地挤出颜料,当下更有必要把苦修的心得,也一点一滴地倾泻而出。”
②“因为所有的成功都是由一点点、一点点的努力所累积出来的,就像浩瀚无垠的汪洋也是由小水滴汇合而成。”
③“挡在路上的石头,它不但没有把我绊倒,反而让我体验到更多不惧困难的方法。”
5.探究拓展
(1)《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是如何刻画袁隆平这一形象的?
提示:本文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记叙寻找“野败”的过程来刻画袁隆平的。确立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目标,表现了袁隆平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寻找的过程,表现了袁隆平及其助手不畏艰辛、勤奋工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决心抢占制高点,为祖国争光,表现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找到“野败”后的表现,写出了袁隆平谦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全文刻画了一位不怕艰苦、勇于进取、敢于突破、认真执著的科学家形象。
(2)《遨游建筑天地间》塑造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怎样的形象?
提示:梁思成:志向远大,渴望在建筑学上有所成就。他严肃用功,绘图准确熟练,认真刻苦,不眠不休地赶图,善于接受新建筑理论,制图本领高超,进取心强,不满足于现状。
林徽因:不怕困难,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当建筑系不收女生时,她不肯妥协,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很快就出类拔萃。她性格活泼机灵、幽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富有创意,学习刻苦、谦逊,积极上进,有民主精神。
(3)谢坤山是如何战胜苦难的?
提示:当谢坤山发现与同学的差距后,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认真研读,克服生理缺陷带来的困难,锲而不舍地作画。慢慢解决从认识色彩、调色到克服生理缺陷带来的困难。他咬紧牙关,从硬撑到想办法解决,设计拉开拉链的特制长钩。为提高鉴赏力而多看多听多请教,善于配合老师,克服咬笔杆的伤痛带来的困难。取得成绩时不骄傲,继续努力。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谦逊(xùn) 脸颊(xiá)
猝然(cǜ) 尴尬(ɡān ɡà)
B.契机(qì) 俯瞰(fǔ kàn)
人寰(huán) 聆听(línɡ)
C.热忱(chén) 啃噬(shì)
雾霭(ǎi) 嫣然(niān)
D.潺潺(chán) 袒露(tǎn)
袅袅(niǎo) 功绩(jí)
解析:A项中的“颊”应读“jiá”,“猝”应读“cù”;C项中的“嫣”应读“yān”;D项的“绩”应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处事/处世 包含/包涵 风言风语/流言蜚语
B.分辨/分辩 发奋/发愤 盛气凌人/诎诎逼人
C.留恋/流连 提名/题名 置之度外/置若罔闻
D.声明/申明 引见/引荐 魂不守舍/失魂落魄
解析:咄咄逼人。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_____。
②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____,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启发 不耻 不仅是/而且是
B.启示 不耻 不是/而是
C.启示 不齿 不仅是/而且是
D.启发 不齿 不是/而是
解析:“启示”含有名词性意味,从搭配的角度看,“使我们得到启示”较通顺,一般说“深刻的启示”“不少启发”;“不耻”是不以为耻的意思,“不齿”是极端鄙视,不与同列的意思,“为正人君子”所鄙视,应用“不齿”;“不仅是/而且是”是递进关系,“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B.“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C.梦八队的大牌明星科比说北京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奥运场馆十分出色,他在北京的感觉非常好。
D.这一对乒乓混双选手,在向记者说起比赛时,活泼的女选手先声夺人,男选手始终微笑着未说话。
解析:A项“卓尔不群”,形容人物优秀卓越。这里用于“艺术精品”不妥。B项“好大喜功”,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指办事不切实际,喜欢铺张浮夸。这里应为“好高骛远”。D项“先声夺人”,先张大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这里属望文生义。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三峡大坝下游大量的蔬花水柏枝和中华蚊母的发现,打破了国外部分专家称三峡生物不可复制的说法。
B.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解析:A句“打破……说法”动宾搭配不当。“打破”的常常是“纪录”“常规”等,而“说法”则往往与被“否定”“颠覆”连用。C句成分残缺。“施行”后面缺少宾语“政策”。D句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不仅……而且,既要注意关联词语的位置,主语不同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前,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又要注意递进关系,要前“轻”后“重”。
答案:C
祝
您(共29张PPT)
今朝风流
1 在哈金森工厂
1.字音识记
救济金(jì) 千里迢迢(tiáo) 给予(jǐ)
间或(jiàn) 功勋(xūn) 登记簿(bù)
记载(zǎi) 着落(zhuó)
2.字形辨析
3.词义理解
(1)间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2)矢志:发誓立志。如:矢志不渝,矢志于科学。
(3)功勋:指对国家、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立下的特殊的功劳。
(4)夙愿:也作“宿愿”,久已有的愿望。
(5)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6)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8)水泄不通: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泄,排泄。
(9)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迢迢,遥远。
(10)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泣,不出声地流泪。
(11)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7)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4.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毛毛,现名萧榕,曾用名邓榕,邓小平的女儿。她的主要作品有《我的父亲邓小平》。
(2)背景资料
我生于一个特殊的环境,长于一个特殊的环境。我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许多令人不能忘怀的历史时刻。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在我身边走过,那么多的历史事件在我周围发生,在我并不算长的生活旅程中,所见所闻所记所知已经太多。知忆既多,思绪既深,久而久之,便萌发了将其记录下来的愿望。我之所知虽然有限,我之所见虽然浅薄,然而我要记录下来的,却都是不应忘怀的。
特别是我的父亲。他原名邓希贤,曾用名邓斌,后改名邓小平。他十六岁远离故土,漂洋过海去西方寻求实现理想之路,十八岁便矢志于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大业。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做过地下工作,做过军事指挥官,做过政府要员,做过党的重要领导人。中国的历史长卷,有一页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
他说过,他不写自传,也不喜欢别人写他的传记。但是,作为他的女儿,如果我不把我所知道的记述下来,我将愧对历史。今生今世也许我会一无所成,但如不完成这一夙愿,我便会遗憾终生。
在这本书中,我要记述的只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着他们那整整一代可歌可泣的风云人物。我所记述的只是一段历史,但它却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一脉相承。我要记述的只是过去,但我深信,人们会从对过去的思索中获取教益,而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勇敢地去开拓未来。希望我的拙见拙笔,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印象。
(节选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
1.结构图解
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叙述邓小平的故事,可分为两部分,其结构如下图:
在哈金森工厂
2.主旨感悟
这篇回忆录,介绍了邓小平于1921年到1923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表明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心灵手巧的特点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作者敬佩、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3.句段剖析
(1)在这里,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剖析:这一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总括下文的作用,“稳定的做工生活”主要体现在较稳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工作条件、良好的饮食生活、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氛。“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是说,1922年年初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时,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在1923年3月他离开哈金森工厂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青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2)这些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而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已经从美好幻想的天堂跌进了残酷现实的地狱。
剖析:这里的“美好幻想”是说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法国,希望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学点本事、技术和知识,以求得工业救国,以便回去报效自己的国家。
(3)如果说当1922年初他进入哈金森工厂时,还仅仅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的话,那么,在1923年3月他离开哈金森工厂时,便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青年。
剖析:在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下,邓小平不但没有被生活所压倒,而且日积月累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追求思想进步,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青年团员,“离开哈金森工厂,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这段是对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思想变化的一个总结,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指出邓小平思想上的成长过程。
(4) “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至“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剖析:这一段写出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平时的吃住条件。用“水泄不通”“人满为患”来形容失学又失工的留学生之多,并且说明他们住的条件差而拥挤。用“每日只能吃两餐饭,而且只能是自来水加面包,连粗巧克力也省了”这些来说明饮食差,从而说明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在这样“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在这样“毫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中,有所建树和信仰是很难得的。这样就为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工作提供了一个社会背景,注意到点面的结合,为突出邓小平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开朗乐观的个性作了铺垫,埋下伏笔。
4.写作特点
(1)正面叙述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介绍了父亲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艰难生活,赞扬邓小平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同时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即通过他人的介绍,侧面描写邓小平当时的生活,既有肖像描写又有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形象。
由他人(与邓小平一起学习和工作过的人)的回忆,使材料更具有说服力。
(2)引用数据,增加表达效果
本文介绍时间和登记号时的数字,表明了事件的真实性。如“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学生大约有五百人”,表明留法学生有很多都处在困境之中。“到了19世纪已有13 000多人口”,表明卢瓦雷省的蒙达尼人口众多。
还有在华侨协社每日吃“一公斤”的面包,表明饮食不足。“不久,这批活儿就做完了,两个星期后……被工厂解雇”表明时间短促。“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写父亲心灵手巧。
5.探究拓展
(1)本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此如何理解?
提示: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方面,而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就是在哈金森工厂,因此,那些前前后后的事自然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本文作者对邓小平的这段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记叙,其中有好多背景材料、数字材料,真实具体,参考价值极大,自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本文引用大量的档案材料和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用档案材料能突出事件的真实性。如第3段:“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又如:“于是,父亲、他的叔叔邓绍圣和其他学生,共105名,于1921年10月22日进入这家小小的工厂,父亲的编号是238。”再如:“1922年2月13日,邓希贤在夏莱特市政府的外国人登记簿中进行了登记,他写明了父母名氏和出生年月,注明来这里以前的地址是‘拉加雷纳科隆市,德拉普安特街39号’,身份卡上的编号是1250394。”
采用背景材料,更容易让读者明白邓小平所处的环境,更真切地感受他人格的魅力。如第4、5段对留法学生聚集华侨协社的恶劣状况的介绍,说明邓小平与当时的其他留学生一样面临经济拮据又无工作可干的状况,更突出了他顽强的意志。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藏cánɡ 收藏 宝藏 藏污纳垢 藏龙卧虎
B 间jiàn 间或 间断 间隙 间不容发
C.给jǐ 给以 供给 给予 自给自足
D.着zhuó 着落 着重 不着边际 着意刻画
解析:A项的“宝藏”的“藏”应读“zànɡ”,其他的“藏”都读“cánɡ”;B项的“间不容发”的“间”应读“jiān”,其他的“间”都读“jiàn”;C项的“给以”的“给”应读“ɡěi”,其他的“给”都读“jǐ”;D项的“着”都读“zhuó”。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在刚刚过去的几场暴雨中,合肥市新建和改建的一大批项目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而部分老城区的历史欠帐仍令老百姓遭受了一定损失。
B.“亚运中国行”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中科大师生对广州亚运会的宣传推广、比赛项目设置、场馆建设等酬办情况很感兴趣。
C.既然是形象工程,那么越声势浩大、越耸人听闻越好。对于没钱的政府来说,有两个最简单的办法:一是崇洋攀新,引进外国建筑元素;二是复制中国已有的成名建筑。
D.年初至今,蔬菜价格波动剧烈,大蒜、土豆、茄子等普通蔬菜的价格均曾出现大副上涨,不少蔬菜的价格起起伏伏犹如坐上“过山车”。
解析:A项欠帐-欠账;B项酬办-筹办;D项大副-大幅。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B.南昌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C.朝鲜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就子虚乌有的“浓缩铀计划”指控朝鲜,这只能被看成有意拖延核问题的解决。
D.居委会决定把枯井填平,得到居民们的一致赞同。大家一起动手,纷纷落井下石,一会儿就把它填平了。
解析:C项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用在此处是正确的。A项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而句中误作“禁止”。B项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句中的做法是欺骗别人。D项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欧洲多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约70%的国家占多数,仍然会以保护生态的名义划出一定不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这实际是在保护农村。
B.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那一首首爱国歌曲、流行歌曲、经典歌曲,越过水巷小桥,越过粉墙黛瓦,越过古宫闲地,在城市的公园、社区和广场上潇洒飞扬。
C.香港特区政府旅游事务署14日表示,关注内地游客因未能获旅行社安排住宿需在大巴过夜事件,已要求旅游业议会按相关规则,严肃处理此事。
D.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发达国家央行已成为国内经济政策的代理人,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一直领导潮流,采取接近零利率以及超过4年的多轮量化宽松。
解析:A项,“城市化水平”与“约70%”搭配不当,可将“城市化水平”改为“城市化率”;B项,“爱国歌曲、流行歌曲、经典歌曲”并列不当;D项,“采取接近零利率以及超过4年的多轮量化宽松”成分残缺,在“宽松”后加“政策”。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相比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目前独具导航和短报文通信相结合的特色, , , 。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在哪里”,能够使渔民通过船载设备实现自主定位;“你在哪里”,使岸上的人通过监控知道渔船在什么地方。而在沙漠、山区、海洋等人烟稀少地区进行搜索时, ,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①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也能知道“你在哪里”
③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提高抢险救灾时效
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导航定位外
⑤既能知道“我在哪里”
⑥还能通过短报文通信功能,及时报告所处位置和灾情
A.⑤①②⑥④③ B.⑤②①④⑥③
C.②①④⑥③⑤ D.②③④⑥⑤①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从语句的前后照应来看应先⑤后②,根据后面的举例可知,“以海洋渔业为例”前面应为①,所举例子是对北斗系统“在我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的说明。根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由“除……外,还……”可以确定先④后⑥,③是功能的效果。
答案:B
祝
您(共31张PPT)
今朝风流
2 铁肩担道义
1.字音识记
滞留(zhì) 俨然(yǎn) 谒见(yè)
罪戾(lì) 舆论(yú) 接洽(qià)
通牒(dié) 倒戈(ɡē) 通缉(jī)
宽赦(shè) 惩办(chénɡ) 束发(shù)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3.词义理解
(1)俨然:十分像;整齐;非常庄严。
(2)标榜:吹嘘、夸耀。
(3)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4)通牒:一国就某一争端通知另一国家并要求答复的文书。
(5)惩办:惩罚、处分。
(6)宽赦:宽大赦免,宽恕。
(7)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
(8)从容就义:非常镇静、毫无畏惧地为正义而死。
(9)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谴责而去干坏事。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10)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11)气贯长虹: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贯,贯穿。
4.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志敏,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起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研究,已出版《五四民主观念研究》等著作。
(2)背景资料
1925年末至1926年初,全国人民展开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中共北方区委在1925年12月和1926年1月,连续在北京举行了三次“反日讨张”的国民示威大会,李大钊都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
从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春,北伐战争捷报频传。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惴惴不安,逐步联合起来进行干涉。4月6日,奉系军阀“安国军”总司令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不顾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公然调动大批军警,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八十余名革命者和居民。
李大钊入狱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对敌人的各种利诱严词拒绝。当时北京的《晨报》报道说:“李大钊受审时,……态度极从容,毫不惊慌。”他表现出“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在二十多天的监禁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泄露任何一点党的机密,没有说出任何一句不利于革命的话。
9月28日,敌人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台,镇定自若,从容就义。
1.结构图解
2.主旨感悟
文章通过叙述李大钊同志人生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充分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在监狱中、法庭上和绞刑架上,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3.句段剖析
(1)他“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
剖析: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是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2)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自信自己的事业言行有益于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有益于全世界、全人类。无须掩盖,无须隐藏,无须曲饰。
剖析:这是作者评论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即相交替), 才成无死无终的大生命,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至“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是有痛苦的,生也是有痛苦的。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剖析:生与死同是生命的一部分,同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可悲哀、可恐怖的。这里强调死并不可怕,它同生同等重要。人不应该乐生怕死,应“勇敢地面对人生”,“勇敢地面对死亡”,这样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
(4)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唯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唯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诛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剖析: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整个段落的大意是:“我从成童读书开始,就发誓立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实践自己所信仰的,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功绩还是罪过,无暇顾及。现在被逮捕,只有直言相告。如果因为这获重罪,那么我应该负全部责任,只希望当局对于这些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要有所牵连,那么我将感激不尽了。”读着这些文字,耳边仿佛响起撞击的铁链声音,同时又被另外一种雄壮的声音所淹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代领袖人物毅然作出了这样的抉择:爱护爱国青年,把责任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表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
4.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的手法
传记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读者通过具体的事实或材料,去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和特殊贡献。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又应该有必要的议论评价,表达作者对传主的感情,深化对传主的印象。
本文写李大钊的行为表现,运用了记叙、议论等手法,主要对李大钊的思想作了评论,评论如下:
“李大钊被捕后,表现出了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无畏的英勇气概。”这句话点出了他的无私、无畏的英勇。“他的这种无私无畏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和对中华民族一定会独立,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实现的信心,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看法。”揭示了李大钊精神品格的根源。
“对于生死这样的豁达,对于死甚且有‘跳入其中,也还有一种的佳境’的想像,使他勇敢地面对人生,更勇敢地面对死亡”。揭示其对死从容的原因。
“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自信自己的事业言行有益于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有益于全世界、全人类。”揭示了李大钊行为的本质及意义。
“李大钊的供词是坦率的,同时也是巧妙的,充满智慧的。”高度评价李大钊供词的特点。
结尾两段高度评价李大钊的影响。
(2)恰当的引用
文章大量引用了相关史实,如对待如何处理李大钊,各方反应不同,作者均转引历史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再如为了表现李大钊的生死观、对待党和同志等方面的品质,引用了李大钊的言论,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真实性。
5.探究拓展
(1)如何看待李大钊的革命行为?
提示:李大钊的革命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风范。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游行示威,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采用灵活的方式保存了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坚守革命岗位;监狱中、法庭上和绞刑架下,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严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忠诚于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如何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提示:长句是指字数比较多,结构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用得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能使句子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
本文开头第一个句子就是一个长句,要理解此句含意,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找出陈述对象。它有两个主语,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和美、英、日等8个《辛丑条约》关系国公使。然后再分别找出各自发出的动作,分别为:联络组织请愿,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运动、提出最后通牒。至此整个句意较为明确了,再按时间先后顺序,先有公使行为后有北京分会、市党部的行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惩办(chénɡ) 逮捕(dǎi)
熨帖(yù) 沆瀣一气(xiè)
B. 角色(jiǎo) 俨然(yǎn)
虫豸(zhì) 稳操胜券(juàn)
C. 谒见(yè) 晕车(yùn)
慰藉(jí) 颓垣断壁(yuán)
D. 蒙骗(mēnɡ) 模样(mú)
累赘(zhuì) 舐犊情深(shì)
解析:A项中的“逮”读“dài”;B项中的“角”读“jué”,“券”读“quàn”;C项中的“藉”读“jiè”。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侥幸 提纲 闻过饰非 神采奕奕
B.间谍 销赃 食不果腹 珠联壁合
C.通缉 湎怀 唇枪舌剑 低碳生活
D.道歉 崩盘 出奇制胜 众口铄金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舞美设计上洗净铅华,力求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奋斗史。
B.城市蜗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据不久前的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C.在日本的“减排”倡议活动上鸠山首相大智若愚,他说:“希望人类完全消失才能使大自然恢复到最佳状态。” D.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后,一个名为“祈福海地”的慈善活动在汶川县城冠冕堂皇地进行着,爱心募捐不断汇聚。
解析:A项“洗净铅华”原指妇女洗掉脸上的粉饰,比喻抛开荣华富贵,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也常指去掉一切修饰成分还原事物的本真,与句意相符。B项词义误用,“沧海一粟”是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句意强调“少”。C项望文生义,“大智若愚”是指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句中没有突出鸠山有此特点。D项“冠冕堂皇”是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讽刺意味。
答案:A
4.(2013·深圳一模)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2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B-3837飞机首次飞临钓鱼岛上空,与正在巡航的中国海监船编队会合,破天荒第一次对中国钓鱼岛进行海空立体巡航。
B.中国作家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作为中国当代作家杰出代表的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实在可喜可贺。
C.最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2013年1月1日起,一代居民身份证将停止使用。目前,仍有少数人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他们主要是老人、外出务工者和偏远地区的群众。
D.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成年子女要经常看望年迈的父母,否则,将可能被父母起诉。据称,修订该法律的原因是被子女抛弃或忽视的年迈父母比比皆是所致。
解析:A.成份赘余,“破天荒”与“第一次”重复。C.不?合逻辑,“老人、外出务工者和偏远地区的群众”概念交叉。D.杂糅,要么用“原因是……”,要么用“……所致”。
答案:B
5.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
D.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金石精华
解析:A、C、D分别是用于医院、书店和文物店的对联。
答案:B
祝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