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8课 杜牧诗三首
唐诗之旅(下)
七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第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第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趣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目标学法
1.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牧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学习时要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并体味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胡骑(jì) 潇湘(xiāo xiānɡ)
菰米(ɡū) 莓苔(méi tái)
樊川(fán)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唐文宗太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后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2)背景链接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1.主旨感悟
《早雁》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仅仅选取杨贵妃要吃荔枝这件事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同时表达了对驿使的同情。
《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课文解读
2.句段赏析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在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之凄惨。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讥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千辛万苦,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的疑窦。这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4)包羞忍耻是男儿。
品评:只有能够“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自然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他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真是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其实,作者这里点明项羽兵败的性格弱点:意气用事,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暗含作者的批评之意。
3.探究拓展
(1)《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剖析:《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两诗在立意与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之处。
剖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达方式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叙,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虏弦 悬疑 玄妙 B.才俊 疏浚 竣工
C.四散 播撒 撤退 D.潇湘 肃穆 啸傲
解析:A项,xián/xuán/xuán;B项,jùn/jùn/jùn;C项,sàn/sǎ/chè;D项,xiāo/sù/xiào。
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影 莓台 菰米 B.妃子 次第 荔枝
C.红尘 不期 忍耻 D.胡骑 别墅 羌笛
解析:A项,台—苔。
答案:A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早雁》,完成后面各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此诗的颔联,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是如何描写的?
(2)“须知”、“岂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起烘托作用。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不时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2)“须知”、“岂逐”,字面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实质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表达作者对流民的深切同情。
祝
您(共22张PPT)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
唐诗之旅(下)
落 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赏析: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诗人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
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目标学法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思想意识。
2.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点。
3.了解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及创作风格。
李商隐工于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鉴赏时要注意这一点。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西畔(pàn) 灵犀(xī) 送钩(ɡōu) 射覆(fù)
嗟余(jiē) 转蓬(pénɡ) 舞筵(yán) 春苑(yuàn)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链接
《无题二首(其一)》
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当时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贵家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成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贾生》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是苦闷。有感于斯,诗人借贾生之故事,写了这首诗,既是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柳》
这首诗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此时李商隐的妻子刚刚病故,自己又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将要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作者自己由于党争的倾轧,长期沉沦下僚,“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心情极为沉郁苦闷,一时间悼念妻子,悲叹前路,百感交集,于是写了这首诗。借柳的今昔荣枯变化,寄寓自己的迟暮之伤、沉沦之叹。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无题二首(其一)》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将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贾生》这首诗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柳》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2.句段赏析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品评: “心有灵犀”指犀牛角中央为白色,两头相通,故曰一点通。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但诗人相信自己和对方的心会像灵犀一样一线相通的,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彩凤”、“灵犀”成为爱情暗喻,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的象征,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这两句诗成为千载名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品评: “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讽刺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使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的警策之语,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3.探究拓展
(1)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为隐晦之作,有人认为《无题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是别有寄托的政治诗,你的观点如何呢?
剖析: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诗题就是诗的内容的彰显。诗题也是读者解读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李商隐的诗似乎并不要求读者完全读懂,于是加上一个题目:“无题”。所以他的无题诗带给读者的是清晰而又模糊、真切而又虚妄的意境和主题。对于这首无题诗的主题,历代各家笺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吴乔《谈龙录》说“诗之中须有人在”,所以从形象实际出发,把握这首诗作是很合理的。
首联,诗人显然是在回忆昨夜的情景,星辰、清风、画楼、桂堂,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可惜难以追寻!颔联,诗人回到现在,彩凤、灵犀两个特定的意象,使诗人感觉自己和意中人的心会飞越阻隔像灵犀一样一线相通,到这里,诗人苦闷中又带着欣喜。颈联,“送钩”、“射覆”的游戏,“春酒”的暖意,“蜡灯”的映照,诗人想象着意中人参与盛宴的情景,此刻更感凄清寂寞。尾联,借入“蓬草”这一形象,诗人觉得自己像蓬草一样飘转不定。至此,星辰、清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射覆、蓬草等一系列形象就把诗人抒写的爱情阻隔的怅惘与生活漂泊的惆怅融合在一起了,自伤身世的意味就跃然纸上。而诗中欢乐气氛的渲染,是足以反衬作为全诗中心内容的对仕途坎坷的咏叹的。
因此,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必看得太死。作为抒情诗的美感内容,本来就包含多种方面、多种层次,因而人们在鉴赏时,也必然各有所侧重,各有其接近作者美感核心的渠道。只要从形象本身解读诗歌就会发现该诗清晰的感情脉络,人们完全有可能在大体一致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各自不同的玩味。
(2)《贾生》是如何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剖析:诗歌开始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宣室访问。“求”、“访”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可怜夜半虚前席”承上启下,似乎更表现出汉文帝爱惜贤才,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最后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3)《柳》中“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剖析:这两句诗追想了春日之柳的情景。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联想到舞女的飘然舞姿。诗句抓住了“舞”字,形象地表现了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起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优美!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一“逐”字,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后一句写乐游苑上的舞筵,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仕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起翩翩起舞,真是繁华到了极点。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有灵犀(xī)一点通 B.嗟(jiē)余听鼓应官去
C.贾生才调(diào)更无伦 D.曾逐东风拂舞筵(yàn)
解析:D项,“筵”应为yán。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晨曦 星辰 良晨美景
B.蓬草 篷松 蓬荜生辉
C.苑囿 宛转 婉言相劝
D.苍生 沧桑 仓海桑田
解析:A项,良晨美景—良辰美景;B项,篷松—蓬松;D项,仓海桑田—沧海桑田。
答案:C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诗的首句连用两个“昨夜”,重复吗?谈谈你的理解。
(2)“转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请说说本诗中“转蓬”的含义。
解析:(1)根据两个“昨夜”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2)需要结合诗歌的主题进行分析。这首诗主要表达分离之后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因此,“转蓬”应是诗人的自喻。
答案:(1)不重复。前句“昨夜”连续出现,不仅表明诗人是在回忆往事,而且昨夜与今夕构成对比:同样的星辰,同样的和风,而人的境遇却不相同。这样更利于表现诗人亲切美好的一幕成为难以追寻的记忆的内心凄苦。
(2)在古诗词中,“转蓬”重在强调孤独和漂泊无依。诗人以“转蓬”自喻,有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把自己寂寞飘零的情感也表现得更为真切深刻。
祝
您(共24张PPT)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唐诗之旅(下)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赏析:这首诗是凭吊古人的,也可以看成史论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两句用典对得工整,自然浑成。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全诗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诗的用事对仗都很精辟工整。
目标学法
1.了解作者刘长卿、李贺、温庭筠的生平。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
3.学习诗歌寓言笔调和拟人化的手法。
4.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深邃的哲理。
5.把握诗歌借史咏怀、借诗讽喻的特点。
《长沙过贾谊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金铜仙人辞汉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园之悲和身世之痛。《过陈琳墓》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学习时要注意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谪宦(huàn) 豢差(huàn) 眸子(móu)
蛊惑(ɡǔ) 潸然(shān) 赝品(yàn)
石麟(lín) 飘蓬(pénɡ) 桀骜(ào)
惆怅(chóu)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属广东)。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试时,押官韵作诗赋,总是以双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韵,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
(2)背景链接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市)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金铜仙人辞汉歌》
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情怀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去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开。《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园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过陈琳墓》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官吏,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用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州市,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长沙过贾谊宅》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过陈琳墓》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
2.句段赏析
(1)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品评: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魄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终究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品评: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品评: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兰花,而萧飒的秋风,已把兰花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
(4)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品评:此句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古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3.探究拓展
(1)对《长沙过贾谊宅》中的“有道”、“无情”怎么理解?
剖析:此句中的“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之时的唐代宗,更是“无道”。诗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2)找出《过陈琳墓》中吊陈琳和自伤身世的诗句。
剖析:吊陈琳的句子有“曾于青史见遗文”、“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其余句子皆为自伤身世之语。
(3)咏史诗是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内心复杂感情。请联系课文分析一下。
剖析:《长沙过贾谊宅》托古寄慨,通过对贾谊被贬长沙的遭遇,暗含对朝廷不重人才、自己怀才不遇和贬官异地的不满。《金铜仙人辞汉歌》通过对金铜仙人被迫离开汉宫和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的叙写,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同时托古寄慨,深深地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痛。《过陈琳墓》通过在陈琳这位前贤墓前的追思和遥想,托古讽今,托古寄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和悲愤,同时对陈琳“霸才有主”表示欣羡,暗含对当时埋没人才的不满。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潸然(shān) 衰兰(shuāi) 栖迟(xī)
B.眸子(móu) 惆怅(chóu) 临载(zǎi)
C.飘蓬(pénɡ) 埋没(mái) 装载(zǎi)
D.谪戍(zhé) 遗文(yí) 霸才(bà)
解析:A项,“栖”应读“qī”。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主要描写了贾谊宅环境的萋清。
B.《长沙过贾谊宅》整首诗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奋懑。
C.温庭筠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
D.李贺笔下的铜人有人性的一面,岑岑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的体现。
解析:A项,萋清—凄清;B项,奋懑—愤懑;D项,岑岑—涔涔。
答案:C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清代纪昀对“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中的“应”字的评价很高,他说:“‘应’字极兀傲。”请谈谈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答案:全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应”字一方面像纪昀所说的是自负,更重要的是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祝
您(共25张PPT)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
唐诗之旅(下)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赏析: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层层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第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叙,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第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叠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目标学法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思想。
2.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思想内容,了解新乐府运动。
3.体会白居易诗歌高超的艺术性。
《白居易诗四首》: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之诗风,影响深远。学习时要了解其讽喻诗的社会批判性,并理解白居易感伤诗中借朦胧的意象来传达情感的方法。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朱绂(fú) 醅酒(pēi) 樽罍(léi) 果擘(bāi)
脍切(kuài) 敕牒(chì) 嬗变(shàn) 衢州(qú)
蠲免(juān) 京畿(jī)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
受历代乐府诗歌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并且由于白居易诗歌语言浅近、平易,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后世对其诗风的认识往往与元稹并提,有“元轻白俗”的评价。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2)背景链接
《轻肥》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当时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看到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行乐,过着“乘肥马,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秦中吟·轻肥》。
《花非花》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白居易后期作品,旨在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杜陵叟》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廷能够及时认真地“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已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了《新乐府·杜陵叟》。
《问刘十九》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其朋友嵩阳处士刘珂来往密切,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问刘十九》就是其中一首。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轻肥》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两种根本对立的阶级生活,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在揭露和控诉中也表现了作者要求改革封建弊政的革新思想。
《花非花》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杜陵叟》这首诗写农夫之苦,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的暴行进行了深刻揭露,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闲适、快意生活的心境。
2.句段赏析
(1)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品评: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声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以至于此?从而引出下面一句的解释,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
(2)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品评:此两句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来揭示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勾勒出一幅畸形的现实社会图案,反映了中唐时期宦官当道,朝政腐败的现象。讽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表现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3)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品评:此两句正面描写“长吏”的暴行,虽只用了两句,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作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凸现,且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农民遭灾,却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现实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这个“长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吗?“明知”夏秋两熟,颗粒未收,农民已在死亡线上挣扎,却硬是“急敛暴征求考课”,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质的东西!精妙之处就在于前后的呼应和补充。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品评: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3.探究拓展
(1)赏析《轻肥》中的对比手法。
剖析: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
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概括典型。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诗的前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却一乐一悲,判若天壤。
这种对比,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惊心动魄,更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2)《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
剖析:《花非花》这首诗主要表现一种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为传达这种诗意,诗人使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虽未指出本体,但用似花、似雾、如梦、似朝云的连续比喻,含蓄地作了说明。
(3)《杜陵叟》中“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剖析: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们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只管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而进行的面对面的严厉痛斥。诗歌运用比喻、反问的手法极具讽刺意味,把统治阶级比喻成了“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语气极为强烈,激愤之情跃然纸上。白居易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这是难能可贵的。
(4)《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剖析:本诗虽然短小,却有浓浓的情意,寓情于景,景与情相得益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描写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新酒红火的画面:小巧又朴素的泥炉、嫣红的火苗、浮动着的泡沫、芳香的绿酒,一切显得那么醉人,再加上特殊的天气——晚来天欲雪,与相知之友围炉饮酒正适合消度这欲雪的黄昏。正是这种场景透出一种动人的精神因素:白居易对朋友的那种深情和厚谊。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绂(bá) 果擘(bāi) 去似朝云(sì)
B.紫绶(shòu) 蠲免(juān) 敕牒(chì)
C.樽罍(zūn léi) 长吏(chánɡ) 脍切(kuài)
D.九酝(yùn) 新醅(bēi) 似的(shì)
解析:A项“绂”应该读“fú”;C项“长”是多音字,此处应读成“zhǎnɡ”;D项“醅”应该读作“pēi”。
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衢州 虐人 京畿 人蔽
B.新醅 阻税 禾穗 钩爪
C.清癯 豺狼 酒邯 薄田
D.恻隐 意气 鞍马 春梦
解析:A项“蔽”应为“弊”;B项“阻”应为“租”;C项“邯”应为“酣”。
答案:D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1)简析此诗的表达技巧。
(2)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1)“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诗歌最后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这首诗只见喻体而不知本体,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答案:(1)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2)这首诗意境朦胧,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祝
您(共22张PPT)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唐诗之旅(下)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目标学法
1.了解顾况、韩愈、刘禹锡、杜荀鹤的生平。
2.学习四首诗,把握这四首诗的主题思想。
3.体味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4.了解四首诗的艺术手法。
《子规》诗借吟咏子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之情。《葡萄》表面写春夏之交葡萄的生长之态,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赏牡丹》采用一种抑此扬彼的对比反衬手法,突出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真切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小松》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寓意深长,抒发自己对不平社会的不满。学习时要结合咏物诗的特点,围绕诗的所咏之物,把握作者的情怀。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著子规(zhuó) 茎(jīnɡ) 芍药(sháo)
芙蕖(fú qú) 蓬蒿(hāo)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篆,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逸,有《华阳集》。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黑暗现实为主,如《囝》、《公子行》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后人称为“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
作家。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
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著有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
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曾与柳宗
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
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
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其诗集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2)背景链接
《子规》
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葡萄》
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被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子规》这首诗借写杜宇化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的极度愤慨,寓意深刻;同时也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寄予深深同情。
《葡萄》这首诗表面写春夏之交葡萄的生长之态,实际是表达了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赏牡丹》是一首牡丹的赞歌。赞美了“花中之王”牡丹:国色天姿,富有情调,格调高雅,雍容华贵。
《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自然流露出来。小松埋没于深草,不被时人赏识,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小时颇有才华,不被重视;而长成参天大树时却被时人惊呼叫好,讽刺了世俗的趋炎附势。
2.句段赏析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品评:这两句是对前面杜宇传说以反诘证据提出的质疑,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将题材化通俗为新颖,写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表示极度愤慨,寓意深刻。
(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品评: “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添竹”,指希望种葡萄的人在架子上多添些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这句是写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这里是咏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品评:作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但开得太妖艳,因而显得缺乏格调,即“无格”。至于“芙蕖”,也就是荷花,素以高洁清静闻名,但往往孤芳自赏,故作者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作者写芍药、荷花并没有完全否定它们,而是抑中有赞,为写牡丹“真国色”独特魅力起侧面烘托作用。
(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品评:前一个“凌云”指的是小松,后一个“凌云”指的是大松。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不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造成了多少小松由于这样的“不识”而被忽视掉啊!
3.探究拓展
(1)《小松》这首诗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剖析:《小松》托物写人,以小松埋没于深草,无人相识,寄寓了自己虽有才华和志向,却无人赏识,一生潦倒的满腔不平和苦闷之情。
总之,这类咏物诗,往往都是托物寄情,以物喻人,写物其实是为了写人,为了写情,为了说理。
(2)《赏牡丹》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为什么?这是什么表现方法?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剖析: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一种抑此扬彼的对比反衬手法。这在古诗当中极为常见,如黄巢《题菊花》中“此花开后百花杀”。李商隐的《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3)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物与人有某些相似点,试以《葡萄》为例加以分析。
剖析:这首诗借物咏怀,借葡萄“新茎半枯”,需要“倒复扶”来表明自己被贬谪后人“蔫”神“憔”,需要贵人帮扶提携的愿望,即以“新茎半枯高架复扶”喻“谪而复起”,借“欲满盘堆马乳”更需“添竹引龙须”来表明“若须大食其报,尚须加意栽培”的态度。葡萄春夏之交的生长之状,与诗人被贬谪后希望再“升”再“长”的情态,“高架复扶”与“他人援引”,何其神似!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芍药 媒妁 韶光 B.渐觉 咀嚼 比较
C.蓬蒿 长篙 枯槁 D.芙蕖 渠道 身躯
解析:A项,sháo/shuò/sháo;B项,jué/jué/jiào;C项,hāo/ɡāo/ɡǎo;D项,qú/qú/qū。
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刺头 啼血 魂魄 B.龙须 马乳 推辞
C.妖媚 凌云 藤曼 D.新茎 国色 亵渎
解析:C项,藤曼—藤蔓。
答案:C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韩愈的《葡萄》,回答问题。
葡 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在于言己,由此,这首诗最典型的写作手法应是托物言志。结合诗歌内容来看,“马乳”“龙须”运用了比喻手法。
答案: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贬谪后的渴望。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祝
您(共23张PPT)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唐诗之旅(下)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唐·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赏析:这是一首酬答诗,为了酬诗,而通宵未眠,足见彼此心期之切。前半首写秋夜,声色俱全。颔联属对,尤其自然秀逸。颈联写更深夜阑,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联写吟咏赠诗,不觉已鸦噪天曙,结构颇为严密。“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清新活泼,实属佳对。
目标学法
1.了解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作品。
2.掌握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3.把握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创作风格。
4.掌握酬赠诗的艺术特点。
《节妇吟》采用暗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酬乐天频梦微之》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近试上张籍水部》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借此表达对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运用比喻、拈连、化用典故等手法,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沉痛心情。学习时要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重点揣摩诗歌的主旨。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妻妾(qiè) 红罗襦(rú) 执戟(jǐ)
夫婿(xù) 剑铓(mánɡ)
2.字形辨析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有《张司业集》。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
(2)背景链接
《节妇吟》
此诗本题下另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达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无可奈何。
《酬乐天频梦微之》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七元发生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通州与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极为不易,好友的来信自是倍加珍贵。白居易赠元稹一首诗,问元稹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你。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因此,元稹一接此诗,老朋友的深情令他深深感动。赋诗一首回告白居易: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对好朋友的惦念、感激,和欲梦不得的凄苦之情表达得入骨三分。
《近试上张籍水部》
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拜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张籍在《酬朱庆馀》中,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学史上传诵的佳话。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但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世称“柳柳州”。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即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诗中一连串的奇异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真实写照。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节妇吟》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了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酬乐天频梦微之》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首诗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诗题标“寄京华亲故”,意在借此诗诉说自己迫切的归思和愁苦的心情,希望京城故旧能施援手,使自己不致客死他乡,终老此蛮瘴之地。
2.句段赏析
(1)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品评: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此处便是例证。
(2)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品评: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用入梦写苦思,是写人之常情的惯常手法;而元稹却别出机杼,用不能入梦写心境,写人之至情,就是事所罕有了。在此基础上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湍忝卫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品评: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致逼真。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品评:无数的像“剑铓”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这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为的是借游山水以消遣愁怀。
3.探究拓展
(1)《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和《酬朱庆馀》三首诗都是采用比兴手法以诗代简、表达情意的佳作。请细细品味,说说各诗的立意构思。
剖析:张籍的《节妇吟》,系张籍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又不便直言硬说,乃假托节妇口吻,委婉地推辞,不但表明了己志,而且将唐王朝渲染得辉煌威武,具有不可抵御的力量,也婉言劝谏李师道不要背叛朝廷,可谓立意深远,构思精细。“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徒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清·黄周星《唐诗快》)
《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唐代士子向名人行卷,此为时风,但能够如此贴切、含蓄地表明自己心思的,少之又少。新婚女子第一次见公婆的惶恐不安,很好地契合了朱庆馀面对这次重大科举考试时的忐忑心情。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此诗文采奕奕。难怪张籍看到此诗,立即写下回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此诗亦用了比兴手法,将才华横溢的朱庆馀比作美丽清新的采菱姑娘,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样并不值得人们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歌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为诗坛佳话。
(2)古诗中常通过记梦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白居易《梦微之》即是如此。元稹酬赠诗《酬乐天频梦微之》写梦却别出心裁。请试加以分析。
剖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情,元诗却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情,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念旧之心,实为迫切,如在梦里想念,即便虚假,也权能安慰己心,然而,因为病体难安,身心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在梦里都很难见到好友,倍添凄楚之情。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苑(yuàn) 赠送(zēnɡ) 缠绵(mián)
B.罗襦(rú) 执戟(jǐ) 相闻(xiānɡ)
C.夫婿(xù) 剑铓(mánɡ) 藩镇(fàn)
D.应酬(chóu) 誓言(shì) 分散(sǎn)
解析:A项,“赠”应读“zènɡ”;C项,“藩”应读“fān”;D项,“散”应读“sàn”。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婉转 剑铓 夫胥
B.连宛 舅姑 酬赠
C.孺子牛 儒家 颠倒
D.罗孺 宛如 愁肠
解析:A项,胥—婿;B项,宛—苑;D项,孺—襦。
答案:C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中采用的是一种迂回写法,联系背景,说一说这种迂回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祝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