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3 道山亭记
曾 巩
谒真谛寺禅师
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①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注释:①观身:佛教四观之一(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以之减轻尘世的罪孽。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这一体认非常正确。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像这一联中“冻”“晴”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杜甫曾多次声称“诗是吾家事”,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这首诗里,却把以前引以为自豪的“不朽之盛事”视为“妄事”,可以看出,由于来到佛寺,接近禅僧,使得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是他饱经沧桑后的某种感悟。应该说,他产生的这种皈依之情是真实的,因为杜甫实在是太疲惫了,他的心灵需要喘息。有人根据末二句认为他的认识是不彻底的,其实,虽然“未能割妻子”,却依然“卜宅近前峰”,正反映出作者的执著,因为,从主观上来看,他是并不想出家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2.了解作者语言方面的技巧。
3.了解闽中郡地势的险恶及程师孟的为人。
4.结合作者的生平及背景,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乐观精神。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道山,在福州西,本名乌石山,唐天宝八年(749)诏改闽山,程师孟改名道山。宋神宗熙宁元年,程师孟建了道山亭。本文从福州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曲折地表现程师孟治郡的业绩,生动地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2.走近作者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曾巩考中进士。曾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在这期间,曾巩对历代图书做了很多整理工作,写过一些“叙录”。其后,曾巩当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颇有政绩。为了侍奉亲老,曾一再申请内调。后被神宗召见,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官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擢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四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逝世。
曾巩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有抒情作品,多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说理曲折尽意。其特点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议论文章写得纡徐委备,与欧阳修的风格近似。其次是文虽质朴,但纵横捭阖,有摇曳之姿。最后,曾巩的文章又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俯仰如意。
3.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至福州。其前任程师孟届满,将移任广州。福州,古时山水险恶,交通不便,为偏远之地,仕者多不愿前往。程师孟任职期间治郡很有业绩,百姓安居乐业。曾巩应前任程师孟之请写作本文,并没有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曲折形象地展现程师孟治郡业绩,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明代散文家茅坤称赞本文最具“曾子固本色”。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相属(zhǔ) 坂(bǎn) 踬(zhì)
溯沿(sù) 溺(nì) 桀木(jié)
簟席(diàn)
(2)通假字
①自粤之太末(“粤”通“越”,越国)
②其城之内外皆涂(“涂”通“途”,路途)
(3)古今异义
①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古义:指华夏族统辖区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而长江在其南
(古义:指闽江;今义:指长江)
③旁有沟,沟通潮汐
(古义:指通向;今义:指使两方能沟通)
④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古义:两个词,在,这;今义:表顺接连词)
1.结构图解
道山亭记
2.主旨感悟
本文具体描绘福州的山险水恶、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侃侃道来,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曲折地表达了对程师孟治郡业绩的赞美,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旷达脱俗。
3.句段剖析
(1)其途或逆坂如缘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剖析:作者在本文中以壮阔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而此段文字非常经典。前状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强烈。清人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中肯。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得益彰。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手段之高超,艺术构思之精巧,表现手法之独特。
(2)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剖析: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4.写作特点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通常采用正侧面两种描写结合的方法。本文要表现程师孟的治郡政绩,却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侃侃道来,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形象而曲折地展现出来。具体段落中,第一、二两段多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第一段中具体描绘山水之险后,用当地居民行走于山路、水路的小心翼翼来衬托出山水之险,还用汉朝迁徙越闽之民到江淮一带来侧面衬托其地之险塞。第二段中用当地居民、和尚、道士所居之处的华丽来侧面点出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这种写法,比一味正面描写更见效果。
(2)山不离人,人不离山,构思巧妙。
本文表现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一开始先写其所在之郡闽中的地形。此节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山路,着重写福州山多无路,通路后山路险要,需“择然后可投步”,“犹侧足然后能进”;一是水路,写水流之曲、之急,舟行之困难,“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水陆之险如此。”
第二段仍由闽中地形入手,写侯官县地势的平广、交通的便利、树木的多盛、工匠的精巧,房屋的华丽,第三段由此引出该郡的治理者程师孟,并在此处扣题,点出道山亭的位置、命名原因,并由此赞扬其旷达脱俗的胸怀。
5.探究拓展
(1)构思朴实自然,徐徐和缓
文章前两段先从远处谈起,不疾不徐,似乎没有切入正题。第二、三段才不慌不忙,接起文脉,写程师孟知福州,利用闽山耸立的优势,特辟一亭,可于亭中登览山水之盛、城邑之大、宫室之荣,而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忘闽之险远,将思致寄寓于尘埃之外,志向远大!第四段才直接称颂程公的政绩。全文由景及人,既不寓情于景,也不发掘深意,而是平平直直,自自然然,远远道来,娓娓而谈。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体现了曾巩作为一代大家独有的风范。
(2)描写华美
作者紧紧抓住闽山闽水奇险的特征细加描摹,同时又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写山路之险,用“缘 ”“ 一发”分别喻其不同的情态,前者突出陡峭路的狭长、盘曲,后者突出垂崖上的小径则细小、危险。又如,用“林立”“士骑满野”写溪石之多,几乎塞满了水面。这些比喻不仅贴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新颖、别致,让人产生奇妙的联想和想像。描写水从石缝间以各种形态流出,用了“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的比喻,让人对生活中所见过的类似情景产生联想,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强调闽地水陆之险时作者还运用了夸张。如写山路不多,夸张为“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又如写舟行水中之险,说“失毫分,辄破溺”。
一、积累应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四顾亦山也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其山川之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C.山相属无间断
起临洮属之辽东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C
2.下面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B.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
C.照之以明月
D.将以衅钟
B
祝
您(共23张PPT)
4 百丈山记
朱 熹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
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⑤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⑥当此夜,汉息未应闲。
注释: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②天山:指祁连山,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⑤戍客:指戍边的兵士。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古乐府《关山月》传统的主题就是写征戍或远别之苦。李白此诗即叹息前方战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诗一开始以天山明月出没于苍茫云海起兴,由万里长风把人们带到遥远的边塞,接着写征战的激烈和战争的严酷。然后写戍客思归,闺妇怀远。后四句和他在《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主题是反战,表现了诗人对征戍战士及其家属的无限同情。全诗气势雄浑,意境苍茫、悲慨,感人至深。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查阅文言实词、虚词,利用资料掌握句式,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精确的景物描写特点。
3.把握山水游记特点,提高感悟自然的能力。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百丈山在福建建阳市东北,是一处绝美的风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朋友一道寻幽探胜,沿途美景纷至沓来,一一映入眼帘,发现的惊喜不断涌上心头,流泻于笔端。全文笔调优美,叙述层次分明,徐疾有致,体现出作者过人的审美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教育家、思想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生于建阳(今福建建阳)。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原本,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3.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绝壑(hè) 磴(dènɡ) 淙(cónɡ)
下瞰(kàn) 蹑(niè) 罅(xià)
峭岸(qiào) 璀粲(cuǐ càn) 不可殚数(dān)
(2)通假字
以纪其胜(“纪”通“记”)
(3)古今异义
①左控垂崖(古义:临;今义:控制)
②不可正视(古义:正对着看;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
(5)词类活用
①乃壁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②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着,照耀)
③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主旨感悟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3.句段剖析
(1)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剖析:从审美角度描述登山经过,一“俯”一“控”,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地势的险要,叠石作为台阶才能够通过,文字所表现的并不是登山的艰难,而是作者对险奇美的欣赏。
(2)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剖析: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作者采用“平移换景”的方式来呈现景物“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其审美情趣。
4.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
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向。二、三两节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
(2)主体意识强烈,材料详略得当。
这一点由作者的审美意识决定,审美的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与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墨,不牵扯读者注意力,以此腾出足够的笔墨,于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美态。
5.探究拓展
(1)百丈岩以瀑布而著称,所以作者的写景记游以观瀑、远眺为重点。山涧清澈,水石相搏,其声溅溅;飞瀑瀵涌,投空而下,散珠喷雾,璀璨夺目。同是写水,前摹声,后绘状,各有特色。西阁夜卧,涧流潺潺,久而益悲;石台晨眺,云游浮山,叹为观止,两者各富情趣。
(2)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如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穷矣”。详写处细描深绘,如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左控垂崖( )
(2)循蹬而东( )
(3)蹑石梯数级入庵( )
(4)卑庳迫隘( )
(5)前揖芦山( )
(6)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
(1)临。(2)顺着。(3)踏。
(4)狭小。(5)正对着。(6)记述。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虚词。
(1)山之胜盖自此始( )
(2)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
(3)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
(4)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1)大概,表推测。(2)目的连词,来。
(3)于是,就。 (4)那。
祝
您(共27张PPT)
1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①。淡烟流水画屏幽②。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③。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①漠漠:寂静无声。无赖:无聊,含憎恶之意。穷秋:晚秋。②淡烟流水:指屏风上的山水画。③自在:安静闲适。
赏析:这是一首伤春之作。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竖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写眼前景物,待慢慢挂起窗帘,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令人触目伤情,描写隽永传神,创造出全词最佳境界。“飞花”、“细雨”为实写物态,“梦”、“愁”虚写心境,合而喻之,虚实相生,已臻灵秀之境。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课文。
3.体会作者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山上全是石头,似石城而略小,故而得名。这是作者在永州访幽探险发现的最后一个景点。本文是作者《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本文描绘景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抒写沉痛深切的身世之慨。
游记——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也可以是旅途信笺,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有人物、情节以及传奇性的民间故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
2.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柳文峭拔矫健,与韩愈散文的雄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说理之作以谨严著称,如《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又如《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都写于他贬谪永州、柳州之后。他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仔细体味与生动描写,文笔清新优美,充满着诗情画意,能曲折表现抑郁不平的心绪与对丑恶现实的抗议,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3.写作背景
805年,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垠(yín) 睥睨(pì nì) 偃仰(yǎn)
傥(tǎnɡ) 售其伎(jì)
(2)通假字
①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
②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能)
(4)词类活用
①逾黄茅岭而下,其一少而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
②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
5.特殊句式
投以小石(状语后置)
1.结构图解
小石城山记
í
ì
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
描绘山石瑰玮
í
ì
ü
土堡的形状
山洞的深窈
山石的分布
景色奇丽
议论
í
ì
ü
相信确有造物者
怀疑造物者是否真有
否定当地两种说法
怀才不遇
2.主旨感悟
文章通过写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抒发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3.句段剖析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剖析: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剖析: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4.写作特点
(1)白描式的景物描写
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段。作者先是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
(2)严谨的结构
本文自然构成了写景和议论两段。第一段先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洞穴的深窈,三是山石的瑰玮。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以本句承上启下,自然引出第二段中对造物者的疑问。第二段写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首句对造物者的怀疑是作者的着意之笔,思索由此伸展,最后用“余未信之”作总结,既可以看做对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5.探究拓展
(1)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心理学上有所谓“内射作用”,是指当事人将他喜爱或憎厌的人或是其他外在对象,象征地带进自己的人格内,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小石城山记》中奇石处处,又辅以幽林澄潭,这都是作者缘情生景,经过内射作用的结果:“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俪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峻洁而劲健,骨气凛凛,既宜乎小石城山,更与作者孤高坚毅的形象吻合。
(2)弃地废景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新唐书·柳宗元传》谓:“既窜斥,地又荒厉。因自放山泽间,其湮厄感郁,一寓诸文。”由于永州“荒厉”,所以拥有许多长期被忽略、被弃置的奇特景观,而柳宗元正好用这些景观的遭遇,来象征他的被贬被弃、有才难伸,其中有着强烈的孤独感。柳宗元也可自豪地称说自己是永州奇山异水的知己;然而这位“知己”,却不断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甚至在寄情山水之中,仍不忘探求真理和正义。柳宗元为“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的小石城山叫屈,旁人却说:“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尽管柳宗元不认同这两种说法,但无法否认其逃避孤独而流连山水的行径。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贬斥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自己发声。
相对于“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朝中居官者多的是凡庸和群小,所以他所质疑的更是正义和公理到底在哪里。他把《小石城山记》放在《永州八记》八篇之末,正足以对前七篇起着点醒题旨的作用,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之处。才华卓著却不为世用、长期流放的贬谪文人,如柳宗元之类,必须面对身处蛮荒,落寞伤怀的悲剧命运。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逾黄茅岭而下( )
(2)其一少北而东( )
(3)有积石横当其垠( )
(4)环之可上( )
(1)越过
(2)“少”通“稍”,稍微
(3)边,界
(4)盘旋攀登
(5)美好
(6)密集
(7)“伎”通“技”,技艺,指美景
(8)或者
(5)嘉树美箭( )
(6)其疏数偃仰( )
(7)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8)神者傥不宜如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含义。
(1)逾黄茅岭而下( )
(2)土断而川分( )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4)益奇而坚( )
(5)是固劳而无用( )
(6)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1)表承接关系。(2)表并列关系。(3)表转折关系。
(4)表并列关系。(5)表转折关系。(6)表转折关系。
祝
您(共26张PPT)
2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①。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④。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临长江。②平野:大平原。大荒:无边的原野。③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④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的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游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到的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用语奇妙,用阔大意象表现心中喜悦与豪情,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末句写因江水而产生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却又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乐观向上的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识记文中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3.学习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表达方式。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游记。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快哉亭”是苏轼志同道合的挚友张怀民谪居黄州时所建,亭子临江而筑,可以观景览胜。“记”是一种文体,多是记述建造、修葺的过程,以及登临所见和引起的感慨等。本文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作。
2.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辙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于汪洋淡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栾城集》,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苏辙集》。
3.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之记以志纪念。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沔(miǎn) 浸灌(jìn) 谪居(zhé)
涛澜(lán) 舟楫(jí) 倏忽(shū)
樵父(qiáo) 睥睨(pì nì) 骋骛(wù)
飒然(sà) 蓬户瓮牖(yǒu) 壑(hè)
(2)通假字
风云开阖(“阖”通“合”,闭藏,消失)
(3)古今异义
①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到;今义:连词)
②草木行列
(古义:排列成行成列;今义:人或物排成的直行或横行的总称)
(5)词类活用
①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名词作状语,“向南面”)
②北合汉、沔,其势益张(名词作状语,“向北面”)
③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成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名词作动词,蓬,用蓬草作;瓮:用破瓮作)
5.特殊句式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
(2)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结构图解
黄州快哉亭记
2.主旨感悟
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3.句段剖析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剖析:这一段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于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剖析:在这一段里,你可感受到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部分讲地理——即空间,后半部分谈历史——即时间;前半部分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4.写作特点
(1)这篇文章题为《黄州快哉亭记》,通篇都围绕“快”字来发挥,因此“快”字在文章中贯穿始终,屡屡出现。如“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这样就使得全文从头到尾都紧扣“快”字而展开,文笔随意晓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密,毫无散漫之感。
(2)这篇文章虽题为“记”,但是有写景,有抒情,也有议论。写景为了抒情,抒情不离写景,在写景抒情中又兼发议论,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整篇文章既描绘出了在快哉亭所见景色之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还发表了具有哲理味道的议论。
5.探究拓展
(1)发人深省的主旨
苏辙所谓的“快哉”是以儒者的胸襟为主,融合儒家、佛家、老子的思想,发挥佛家的大爱以及庄子齐物的精神,作为他与张梦得共勉的处世态度。文中江流的开展和下笔的雄放,象征着豁然通达的人生、来自于高远的眼界和开阔的胸襟,如同苏辙所说:“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前面写景部分,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作者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说透“快哉”的含义;也为后面的文字作好铺垫。后面议论部分,又是以前面之情作为线索,作一波三折的正反推理,使建亭主人的“快哉”之情,明显区别于一般文人骚客;而作者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对张及苏轼的慰勉之情,也尽注于字里行间。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流奔放肆大
(2)其势益张
(3)以览观江流之胜
(4)东西一舍
(5)皆可指数
(6)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7)将何往而非病
(8)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不以物伤性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生乎吾前
解析:乃:竟,竟然。
答案:B
3.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B.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喜不自胜
解析:A、B、C三项均为“美好”,“优美”之意,D项为“承受”之意。
答案:D
祝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