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粤教版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粤教版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17:39:01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①痕。
白云依静渚②,春草闭闲门。
过雨③看松色,随山④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⑤,相对亦忘言⑥。
注释:①履:鞋。②渚:水中小洲。③过雨:雨过之意。④随山:沿着山路。⑤禅意:禅理。⑥忘言:无须用语言来说明。
赏析:这首诗写寻访常道士不遇的经过。诗中侧重描绘了常道士居处的清幽静美。诗人兴冲冲朝着南溪常道士居所走去,一路山径迂回,石道上的青苔残留着疏落的足迹。沿着莓苔石栈而行,遥望白云缭绕着水中小洲,近看山花烂漫,芳草茵茵,竟将大门掩住。自己寻道士不遇后在返回途中一路观赏雨后青翠的松色及溪边的鲜花,景象清新如画。虽然作者寻访主人不遇,但在这种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却获得了禅理。末句把南溪和禅理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隐隐透露了作者悟禅退隐的心境,意境清远。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准确翻译全文。
2.体会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
3.了解王维寻求安静、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和贯穿全文的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
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山之口,辋谷水出山口北流入灞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2.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后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辋川集》《过香积寺》等。王维的诗和散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3.写作背景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裴迪(Péi)    饭讫(qì)   曩昔(nǎnɡ)
夜舂(chōnɡ) 仄径(zè) 憩(qì)
青皋(ɡāo) 矫(jiǎo)
(2)通假字
无忽(“无”通“毋”,否定副词)
(3)古今异义
①景气和畅(古义:气候;今义: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也指兴旺)
②僮仆静默(古义:指已入睡;今义:寂静,没有声音;不出声;全场肃立,表示哀悼)
③不一(古义: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今义:不相同,不固定)
④非子天机清妙者(古义:天性;今义:比喻自然界的秘密,也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5)词类活用
①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作动词,吃饭)
②北涉玄灞(名词作状语,向北)
③夜登华子冈(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⑤露湿青皋(形容词作动词,打湿)
5.特殊句式
(1)猥不敢相烦(宾语前置)
(2)憩(于)感配寺(省略句、状语后置)
(3)明灭林外:(于)林外明灭(省略句、状语后置)
(4)步仄径:(于)仄径步(省略句、状语后置)
(5)携手赋诗:(我们)携手赋诗(省略句)
(6)非子天机清妙者(判断句)
(7)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宾语前置)
2.主旨感悟
这篇山水小品通过对具体景物鲜明如画的描绘,表现作者在观照自己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一种对自然界诗意美的发现的喜悦,和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3.句段剖析
(1)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剖析:幽静清冷的冬夜图中,伴以犬声、夜舂声、疏钟声,动静相衬,明灭相应,愈显出寒夜的清冷,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艺术情趣。它不仅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思念之情深,而且也寄寓着不同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传达出一种清高恬淡的艺术趣味。
(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剖析: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机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深趣”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4.写作特点
(1)文中有画,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两幅色调各异的水墨山水画。作者由独坐默思,而回忆起曩昔携手赋诗的乐趣,遂产生邀友春中同游的愿望。冬夜的幽深清冷,春日的明丽欢快,又别是一番情趣。作者为朋友描绘出一幅轻盈明艳的春景,怎能不使天机清妙之友慕其情趣?令人赞叹的是,作者所描绘的山水之景,并不是片面的僵化的,他以清月、白鸥等物点缀其间,从而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艺术想像空间。
(2)文中有诗,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
(3)借景传情、借景寄意。作者之所以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的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5.探究拓展
《旧唐书·本传》说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读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后,你对上述说法有什么看法?
提示: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表现出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景气和畅(     )
(2)故山殊可过(     )
(3)足下方温经(     )
(4)猥不敢相烦(     )
(5)复与疏钟相间(     )
(1)舒畅。(2)过访。(3)经书。
(4)打扰。(5)稀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故山殊可过(     )
(2)足下方温经(     )
(3)复与疏钟相间(     )
(4)当待春中(     )
(5)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6)然是中有深趣矣(     )
(1)旧。(2)正在。(3)互相。(4)应当。
(5)用。(6)这。

您(共23张PPT)
12 寄欧阳舍人书
曾 巩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②。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③。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④。
注释:①天末:即在远方。②君子:指李白。③魑魅(chī mèi):泛指鬼怪,此喻小人。④“应共”句:屈原含冤沉江,李白受冤遭贬,二者有相同之处,故有此语。
赏析: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杜甫流寓秦州。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因事被捕入狱,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次年中途被释放。但杜甫不知李白遇赦,遂成此诗。诗以凉风写起,对景相思,表达了对李白的一片牵挂之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杜甫把李白同屈原相提并论,对李白惺惺相惜。杜李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准确翻译全文。
2.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德”“文章”之于人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环环相扣的写作手法。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欧阳舍人,即欧阳修,因做过中书舍人,故称欧阳舍人。在曾巩写此文之前,欧阳修曾给曾巩已故的祖父曾致尧写过一篇墓志铭,这是曾巩答谢欧阳修的书信。
2.走近作者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来(今属江西)人。嘉祐进士。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尝奉诏编校史馆书籍,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整理《国策》《说苑》《新序》。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
3.写作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作一篇墓碑铭。秋,曾巩收到了欧阳修的回信。次年,为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写了此文。这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淑(shū)   侈(chǐ)   徇(xùn)   遁(dùn)
(2)通假字
①则铭而见之(“见”同“现”,显现,表彰)
②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
③恶人无有所纪(“纪”同“记”,记载)
④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通“蓄”,积蓄)
(3)古今异义
①则勇于自立(古:建功立业;今: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②而世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词类活用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
5.特殊句式
(1)夫铭志之著于世(状语后置)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
1.结构图解
寄欧阳舍人书
2.主旨感悟
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3.写作特点
层层递进,往复呼应。
这篇文章舒缓委曲,通过多次转折才归到主旨上来。每段文字的意思前后关联,而又层层递进,互相呼应,在表达主旨方面,避免了直白简单,而又使得全文布局结构严谨,这正体现了曾巩结构严密的写作风格。
这篇文章其实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文章并没有开篇便表达这种感激之情,而说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托之非人”,不能做到“公”与“是”。而什么人能做到这一点呢?“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而这样的人又太少了,可遇而不可求。“我”便有幸遇到了像您这样的有道德又能作文章之人,一篇铭文,惠及三代。这样便水到渠成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样全文层次分明,而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语意舒缓委曲,前后互相照应,最后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归结出全文的主旨。
4.探究拓展
“纡徐”和“简奥”是曾巩文章的两大风格,也是本文的重难点。《宋史·曾巩传》:“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即是说,“纡徐”和“简奥”,是曾巩成为“一家”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1)纡徐。本文作为一封感谢信,起首并不言谢字,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即“不实”“不传”;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立言人的作用,提出只有立言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恪守“公”与“是”的原则,才能“文章兼胜”,从而传世;既而,又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世代罕见有,文章至此才推出欧阳修来,盛赞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是“所谓数百年而有者”,并深致谢意,这才说到了感谢信的正题。
文章就是这样由远及近,从古及今。由虚及实,从泛论而及于欧阳修之身。这就是曾巩的“纡徐”之笔。沈德潜评论此文道:“逐层牵引,如春蚕吐丝,春山出云,不使人览而易尽。”(《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评得形象而中肯。
(2)简奥。言简而意深,乍看文句平淡,回味则意味深长。以第一段为例:“去秋人还”,“人还”犹如说“墓志铭”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却有四层意思,简洁精当,意蕴深长。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     )
(2)义近于史 (     )
(3)生者得致其严 (     )
(4)足为后法 (     )
(1)去世的。(2)作用。(3)尊敬。(4)效法。
(5)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     )
(6)书之非公与是 (     )
(7)有情善而迹非 (     )
(8)意奸而外淑 (     )
(5)刻。(6)正确。(7)心地,情怀。(8)善。
2.下列加点字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生进之 ②进道德 ③一归于先生 ④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于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您(共25张PPT)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欧阳修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①。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②。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③。
注释:①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②将:偕,和。③无情:忘情,尽情。相期:指相约。邈:遥远。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
赏析: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李白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由于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越发显出了诗人的孤独。也抒发了作者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这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较强的艺术效果。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翻译全文。
2.了解作者与尹师鲁的真挚情谊,体会作者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挫折的心境。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书信。尹师鲁,即尹洙(1001—1047),字师鲁,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与,给;书,信。这是写给尹师鲁的第一封信。全文行文朴实,充满着温馨和理解,是对朋友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2.走近作者
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
3.写作背景
宋景嘉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朝廷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见绐(dài)    君贶(kuànɡ)    惶迫(huánɡ)
沿汴(biàn) 绝淮(huái) 郢(Yǐnɡ)
柚(yòu) 老婢(bì) 枕藉(jiè)
鼎镬(huò) 烹斩(pēnɡ) 愚懦(nuò)
(3)词类活用
①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活用为动词,西去)
②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③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动词的使动词用法,使……惊诧)
④日知进道而已(名词用作状语,天天)
⑤益慎职,无饮酒(名词用作动词,做好本职工作)
5.特殊句式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状语后置)
(2)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省略句)
2.主旨感悟
本文是欧阳修答复尹洙询问的,作者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为意,表达出旷达的胸襟。在贬所不效仿前人作穷愁文字,而是勤官慎职,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文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更是给一同被贬的朋友送去了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3.句段剖析
(1)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剖析:一个“嗟”字体现了作者对古风不存的深深叹息。用“砧斧鼎镬”这些极刑刑具的可怕与死不失义之士赴死“与几席枕藉之无异”的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慷慨就义之士的视死如归,勇于承担,不畏强权,义无反顾的气概。
(2)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剖析:告诫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严格要求自己,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勉励朋友要振作精神。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
4.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情真意切。
本文一开始记叙尹洙远行时不得相送,然后叙述临行时及行程中不得修书以致,及到夷陵方喜得作书以奉问,急切的问询中浸透浓浓的友情。而叙述自己生活尚算安定之言,也可以看做是免去朋友牵挂之意。中间几段主要采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因尹师鲁信中疑问而一一作答。
对被贬之事义无反顾,讽刺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呼唤正义之气的回归。谈论欢戚之情,表明自己迁谪并不认为就应当“戚戚”。结尾处言轻意重,希望朋友保重,又是记叙。
(2)语言平实,如话家常。
被贬夷陵,这是宦海浮沉的大事,而欧阳修却如同叙家常,娓娓道来。一路长途奔波,“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及至夷陵,“方喜得作以奉问”,问家人情况“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六郎旧疾平否?”这些句子口语化极强,更见亲切。答尹师鲁信中三疑,是朋友间的推心置腹之言。对被贬一事义无反顾,古今对比,于平淡中寓讽刺。表明当前心境也联系日常琐事,令人倍感亲切。结尾处的再三叮嘱,又让人在平常语言中体验到加倍的温暖。
5.探究拓展
(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友人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一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的叙述和询问,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入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果、橘柚、大笋、灶门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   )
(2)约使人如河上 (   )
(3)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 (   )
(4)六郎旧疾平否? (   )
(1)被欺骗。(2)到。(3)有德行。(4)治愈。
(5)颇有人以罪出不则见吊者 (   )
(6)日知进道而已 (   )
(7)感激不避诛死 (   )
(8)自言益慎职 (   )
(5)劝慰、安慰。(6)提升。
(7)感动发愤。(8)做本职工作。
2.下列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A.方喜得作书以奉词
B.果以此行为幸
C.白头奴足以往来
D.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D

您(共28张PPT)
11 与微之书
白居易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①。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②。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③。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④。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⑤。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⑥。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⑦。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⑧。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⑨。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⑩。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①“死别”二句:是把“生离死别”这个成语分成两句写,二句各有侧重,实为一意。即指与李白的分离是生离死别的分离。杜甫不知李白放逐后生死如何,有时以为李白已死痛哭失声,有时又为生别离而忧伤悲戚。②瘴疠(zhànɡ lì)地:南方湿热蒸郁疾病流行的地方。逐客:被流放的人,指李白。③明:知道。长:常。此二句说李白到梦中相见,说明杜甫常想念他。④平生魂:生者的灵魂。怀疑李白已死,所以说不是生者的魂。⑤“魂来”二句:魂来经过江南一带青青枫林,魂去经过秦地的关塞,想像李白魂来魂去的情景。⑥“落月”二句:写梦醒时月光满屋,李白的容貌仿佛在月光下还隐约可见。⑦“水深”二句:江湖风波险恶,叮咛李白魂归要小心,不要被蛟龙攫取。蛟龙:喻恶人。
⑧“浮云”二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意,意为李白遭迫害被放逐后久未相见。⑨告归:辞别。局促:时间匆促。⑩冠盖:指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贵人。斯人:指李白。 网:天理。恢恢:宽广。
赏析:这两首诗是杜甫在李白流放夜郎后因深切怀念而作。李杜友谊深厚,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因此,当杜甫得知李白不幸时,以梦的形式寄托追述了他对李白的同情、怀念,同时对李白的无辜受牵连发出无限的愤慨。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用法,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虽遭贬谪,但仍能保持快乐的生活和豁达的胸怀。
3.感受作者与元稹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他不仅写诗歌,还写小说,骈、散文章也颇有名气。他与白居易、李绅、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行简、张籍、王建、李防等著名文学家都有交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他写作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其乐诗现存四卷,五十余首。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二年,他给同样被贬的友人元稹写了这封信,抒发了对挚友的关爱和思念之情。
2.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涉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闲职)。而友人元稹也几乎同时被贬为通州司马。三年之后,白居易在庐山建造了一座草堂,营造了一个充满情调的小天地,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在草堂落成第二天,他给远在四川的元稹写了这封信,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牵挛(luán)    提挈(qiè)    浔阳(Xún)
蛇虺(huǐ) 信札(zhá) 湓江(Pén)
危惙(chuò) 池砌(qì) 交分(fèn)
笼鸟槛猿(jiàn)
(2)古今异义
①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古义:心绪,心态;今义:方寸之地,短距离)
②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4)词类活用
①地少瘴疠(形容词用作动词,少有)
②此一泰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安适的事)
③量入俭用(动词用作名词,收入)
④身衣口食(名词用作状语,身上穿的)
⑤流水周于舍下(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⑥条写如后云云(名词用作状语,分条,逐条)
5.特殊句式
(1)流水周于舍下(状语后置)
(2)飞泉落于檐间(状语后置)
2.主旨感悟
在给元镇的这封书信中,白居易抒发了对挚友深切的关爱和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一些日常小事的描写,体现出作者那种留连山林的乐趣和闲适之情。
1

结构图解
与微之书


í

ì
述离情
追往事
叙近怀
表思情
表达思念之情
3.句段剖析
(1)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剖析:用“人生几何?离阔如此”以抒发浮生苦短又无法时常相聚首的感慨,使思念之情递进一层。然后以“况”字作转折,“胶漆之心”对应“退不能相忘”,“胡越之身”对应“进不得相合”,情深与离苦相互纠结,则别久思切之情已转趋凄婉无奈之情境。两用“微之微之”及“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之呼告,实在是对未来之不可预测,命运之无力改变,会面之遥不可及,感觉诸多无奈,因而发出深沉的呐喊。短短数语,作多层转折,层层深入,至“谓之奈何”戛然而止,意境悠然摇曳,使人如闻其声,格外具有感染力。
(2)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
剖析:写景幽心清,先叙建置草堂之动机——点出游赏时间、建堂地点、建堂原因。继而以自然景观描绘草堂之环境,既有视觉(乔松、修竹、红榴、白莲)、听觉(流水、飞泉)之美,复又静态(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动态(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之美,堪称“云水泉石,胜绝第一”。此一胜境明朗幽雅、生机无限,不惟忘归,尚可终老。自古迁客骚人,往往将抑郁寄托于山水之间,依赖山水抚平心中之块垒。
4.写作特点
(1)选材琐而不碎。
白居易在给友人元稹的这封信中,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文中既追述往事,又描述近况,但从选择的事件材料来看,并没有什么大事。作者信手把笔,随意抒写,将一些日常的小事写得情趣盎然。虽然只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更能显出与友人间真挚自然的感情。这样,作者虽然写了一些小事,但并没有给人以零碎多余之感,做到了琐而不碎。
(2)强烈的抒彩。
白居易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抒彩。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与友人的真挚感情,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每段所写重点虽然不相同,但都能体现出与友人的友情。第一段,直接叙述离别之情,感情强烈。第二段,追述往事,所寄书信,赠答诗文体现出真挚的感情。第三段,叙述自己的近况,也是为了让朋友放心,不必挂念,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第四段,抒情性又转强烈,直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全文多处作者直呼友人“微之微之”,这种直接称呼加上叠词重复,尤能体现出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直接倾诉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5.探究拓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文的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和生命。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情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不仅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读来感觉枯燥。因此,“情之至文者,自然流为至文”。
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乐天白(     )
(2)欲二年(     )
(3)离阔如此(     )
(4)牵挛乖隔(     )
(1)道白,说。 (2)将要,快满。
(3)阔别。 (4)牵掣,拘牵。
(5)危慑(     )
(6)恻恻(     )
(7)形骸(     )
(5)病危。
(6)伤心。(7)指身体。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 ②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③置于胡越之身 ④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