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17 原 毁
韩 愈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①。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②。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①燕(Yān):今河北一带,诗中征夫所在地。句意为燕地寒冷,秦地偏暖,当秦桑绿枝低垂之时,燕草还像碧丝一般,说明夫妻分离在遥远的两地。②妾:古代妇女的自称。句意为当你看到碧草而想还家,正是我见桑树而断肠之时。③罗帏:用丝织的帘帐。赏析:这是一首思妇诗,写秦地的一位少妇在春日里思念远在燕地的丈夫。诗人写自然之春天,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同时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夫妇之间的思念情怀。燕秦两地春色来得有早有晚,但相思的真切却是一样的。末两句以反诘的语气表示自己不为春风所动的坚贞心志。此诗明快清新,落笔自然,是描写男女情长比较著名的一首。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准确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深入剖析论证的能力。
3.学习本文巧妙对比的写作手法。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2.走近作者
韩愈与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学“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极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平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追上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是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观念,并在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和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3.写作背景
韩愈提倡儒家的学说,反对当时很有势力的佛、老思想。在文学上提供古文,提倡“惟陈言之务去”。唐初文章承六朝之后,尚骈俪,病纤弱。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文风,但是直到中唐还没有获得较大的效果。所以韩愈积极提倡古文,主张学习三代两汉的文章。又说学习古文,应当“师其意不师其辞”,做文章应当“词必己出”。韩愈才如渊海,文章刚健雄伟,奥衍宏深。在他和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倡导下,终于把文体从骈俪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古文的基础。本文即针对当时不正常的为人之风发表了独到的见解。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懼(jù) 殆者(dài) 懦者(nuò) 毁谤(bànɡ)
(2)通假字
①未少有得而止矣(“少”通“稍”)
②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
(3)古今异义
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故”,缘故;“事”,事情;今义:多指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5)词类活用
①廉,故自取也少(动词用作名词,取得进步或收获)
②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动词用作名词,功用,本领)
5.特殊句式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语后置)《原毁》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对己待人的对比,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批判,既是对社会风气的谴责,又是为自己受压抑鸣不平。
3.句段剖析
(1)“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剖析:这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剖析: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4.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此,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2)对比和排比。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5.探究拓展
(1)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提示: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提示: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古之君子”相当于孔子说的“君子”,“今之君子”相当于孔子说的“小人”,“今之君子则不然”,不然者,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反是”。一、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求其所以为舜者 求:探求
B.故自取也少 自取:自己得益
C.举其一不计其十 举:全
D.而以圣人望于人 望:要求C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人乐为善 其为人也
B.其待人也轻以约 予,人也
C.恐恐然惟懼其不得为善之利 今之君子则不然
D.怠者不能修 强者必怒于言D祝您学业有成课件26张PPT。18 心 术
苏 洵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②消金兽③。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④,半夜凉初透。
东篱⑤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醉花阴:毛滂创调。②瑞脑:即龙脑。一种香料。③金兽:兽形铜香炉。④玉枕纱厨:瓷枕纱帐。瓷白如玉,故美名之。⑤东篱:指菊圃。⑥销魂:形容极度愁苦。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重九佳节为怀念丈夫而写。上阕写半夜枕席上吹来冷气,感到自身孤独。重阳节也在孤独冷寂中度过。下阕写黄昏时在菊圃独饮。词人认为自身如傍晚的黄菊,伶仃瘦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以菊花自喻别有创意;一个“瘦”字,使一个身体清瘦满面愁容的少妇形象活脱脱浮现出来,且符合自身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贴切传神。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熟练地翻译全文。
2.了解作者对用兵原则的分析,判断其利弊。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是作者《权书》十篇之一,作为文题“心术”而言,是指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思想水平和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作者所归纳和阐发的一些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意味,全文提出八条意见,层层展开,却又统一在“心术”这一中心主题之下,可谓开合有度,收放自如。2.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之父。著有《嘉祐集》。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精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祐集》。3.写作背景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麋鹿(mí) 谨烽燧(suì) 严斥堠(hòu)
丰犒(kào) 蓄其怒(xù) 蜥蜴(xī yì)
使之狎(xiá) 而堕(duò) 其中 缒(zhuì)兵于穴中
知势则不沮(jǔ) 尺箠(chuí) 据兵而寝(qǐn)
冠胄衣甲(zhòu) 有所恃(shì)(2)通假字
①凡兵上义。(“上”通“尚”)
②小挫益厉。(“厉”通“励”)
③彼将不与吾校。(“校”通“较”)
(3)词类活用
①谨烽燧,严斥堠(使动用法;谨:使……严谨;严:使……严格)
②而后可以动以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之处)
5.特殊句式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
(2)此皇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1.结构图解
(1)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2)论“兵”(“凡兵上义”)
(3)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
(5)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
(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7)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治心(首段)——养士(二、三、四段)——审势(五、六段)——出奇(七段)——守备(八段) 心术2.主旨感悟
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3.句段剖析
(1)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剖析:从利的目的出发提出尚义的原则,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2)“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剖析:这一段,论主将之道还是要知己。知理,即知义之所在。知势,即知自己所处的形势。知节,即知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则可以“无敌于天下”。4.写作特点
(1)分论点独立成段,论证严密。
文章以“心术”为题,主要探究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文章由主到次,层层论述,使文章既不平淡呆板,又不拘泥于一定的现成套路,主次分明,脉络严谨。例如:作者把“治心”作为第一要务,首列于文章的开端,而崇尚正义作为文章的第二条重要义项,其次财、力、气、心、智、严、知长短、顾恃等一一论述,使文章严而有序,层出不穷,堪称军事论文的经典著作。(2)中心统一,论证严密。
文章虽然各个段落独立成章,但每个段落又都在“心术”这一主题的统率之下。也就是说无论“治心”还是“上义”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真可谓义聚而形散,是我们写作议论性散文应具备的构思思路。5.探究拓展
试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文章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全篇多短句而少语词,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是极富哲理的句子。一、积累应用
1.解释加点的字。
(1)为将之道( )
(2)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
(3)不义,虽利勿动( )
(4)夫惟义可以怒士( )(1)方法。(2)这样以后。
(3)即使。(4)激发,激励。(5)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 )
(6)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 ( )
(7)故去就可以决 ( )
(8)彼将强与我角 ( )(5)轻视,轻敌。(6)试探。
(7)靠近。(8)角逐,较量。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1)例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D.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解析:B项,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递进;?C项?,连词,表顺承;D项,连词,表修饰。B(2)例句: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
A.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怠也?
B.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C项,用?来……?的方法。A、B、D,表原因。C 3.用原文回答,并填在横线上。
作者认为为将之道,要善用心术,克敌制胜,首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心理素质,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祝您学业有成课件26张PPT。19 鞭 贾
柳宗元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①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注释:①饮(yìn)马:给马水喝。饮:动词,使喝。②平沙:大沙漠。黯黯:模糊不清的样子。临洮(táo):地名。秦县名,在今甘肃岷县。③咸言:都说。意气:作战的意志和杀敌的勇气。④足:充塞。乱蓬蒿:散乱在野草之中。
赏析:诗人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出征时水寒风冷,扎营时露宿沙漠,战后尸首横沉,满目悲凉。“一将功成万骨枯”,诗意是明晰的,作者反对无谓的征战、杀伐。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借寓言故事塑造拟人化艺术形象的方法。
3.理解作者利用鞭贾事例来讽刺当时官员名不副实的方法。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本文记叙了卖鞭子商人以劣充优,招摇撞骗,牟取暴利,和富家公子不辨真伪而上当受骗,甚而至于争道击马,马鞭折断,坠马致伤的故事,揭露并无真才实学,凭“空空之腹,粪壤之理”却窃居高位的腐败官吏,指明朝廷不辨贤愚,不识真伪,重用“空空之内,粪壤之理”的人,势必导致“祸国殃民”的悲惨结局。2.走近作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的“比兴”和陈子昂提倡的“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3.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遂成此文。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鬻鞭者(yù) 拳蹙(cù) 僮子(tónɡ)
濯(zhuó)之 栀子(zhī) 马踶(dì)
长乐坂(bǎn)
(2)通假字
①其贾宜五十(“贾”通“价”,价格)
②其节朽黑而无文(“文”通“纹”,纹理)
③则遬然枯(“遬”通“速”,极短时间,极快速)
④余曷不至于公卿(“曷”通“何”)(3)古今异义
①余曷不至于公卿(古义:升级,升官;今义:连词)
②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古义:“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是”,这些;今义:连词)
(4)一词多义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对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
3.句段剖析
(1)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
剖析:看似不近情理,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用人不当、斤斤计较的世风。(2)“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剖析:作者从鞭贾、买贾的生活琐事,笔锋一转,由此展开联想,由鞭及人,揭露“栀其貌,蜡其言”,“贾技于朝”爬至公卿高位的无能群小,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谴责他们养病成患,贻误国家的罪责。结尾一问,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不容置疑之用。4.写作特点
(1)比喻恰当,效果强烈。
文中对鞭的质地进行详细的描绘,并以之比喻朝中的官员,如“空空然”“其理若粪壤”等语同时出现在鞭和官员身上,自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另外,鞭击马而折,富者子“坠于地,伤焉”又与文末“而获坠伤之患者乎”相呼应,使人一看即明白。(2)语言生动,传神精当。
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如鞭贾的神态,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这一系列情态语言的描述,使一个狡诈的商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对鞭的描写从“首”到“握”,再到“行水”,然后是色泽的描绘,无不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行文技法。5.探究拓展
(1)文章为何对鞭的色泽进行详细的描绘,有何具体的作用?
提示:文中写到当富者子向作者夸鞭之时说到“吾爱其黄而泽”,并且还引用了贾者的话,当作者“汤以濯之”后,即成“枯”“苍然白”,到最后则成“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作者之所以如此详细具体地描绘鞭的色泽变化,其目的为文章主旨服务,使读者首先形成一种主观的感觉印象,再在后文进行类比写朝中部分官员的现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2)作者在对鞭的描述时进行了由色泽到质地的描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先是对鞭的外表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折鞭之后,又用“空空”“粪壤”等词对其质地进行了表述,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下文朝中官员的本质作一披露,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更加深刻地揭示这一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其贾宜五十(商人)?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弯腰)?
拳蹙而不遂(拳头)?
余乃召僮汤以濯之(烧热水)?
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效力,施展才华)?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去市场)?
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消灭)?
其节朽黑而无文(纹理) 解析:
A项中“贾”应为“价格”;B项中“拳蹙”应为“弯曲、皱缩”;D项中“灭”应为“没”。答案:CABCD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百,则小怒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B.爱其黄而泽 视其内则空空然
C.则遫然枯,苍然白 然而至焉者良多矣
D.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解析:C项“然”分别为“……的样子”“这样”。
答案:C3.下列表现马鞭的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 )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②吾爱其黄而泽 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⑥余乃召僮汤以濯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解析:②⑤⑥句没有表现马鞭的质地。答案:B4.下面语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对生活中虚假可悲的买卖双方的嘲讽。
B.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
C.正因为马鞭质地良好,才由此卖得了一个好价钱。
D.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解析:文中马鞭质地极差。
答案:C祝您学业有成课件27张PPT。20 兴 贤
王安石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①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③。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往④。
注释:①校书:校书郎,官名,掌管校勘书籍。②亲爱:指好友。③棹(zhào):船桨,这里指船。广陵:今江苏扬州。④沿:顺流的意思,洄:逆流的意思。沿洄:指处境的顺逆。赏析:此诗当是作者在罢官归洛途中的船上写给元大的留别诗。“凄凄”形容离去时心情的愁苦悲伤,“泛泛”写船在无尽风烟中飘游,进一步抒写心情的惆怅。“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是历代公认的名句,将人物置于残钟凄寂、烟柳断肠的背景,外来的声响颜色与内在的心曲隐隐交汇。“归”“残”,似断犹续。一切都将因“归”而成为过去,永不褪色的却是这美好的往事。借景抒情,不着痕迹。后四句慨叹身世浮沉,世事无常,友人难以聚会,感情极为深沉。表现方法仍是借景抒情,以舟的沿洄不定比喻世事无常,难以自主。全诗寓人生哲理于景物描写中,含蓄深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词类活用情况,熟练地翻译全文。
2.认真体会文中作者所论述的兴贤的重要性。
3.理解作者对历史兴亡与是否兴贤的关系的论证。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政论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所谓“兴贤”,即“举贤”,也就是本文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朝廷广开贤路,招揽英才,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2.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王韶,取熙河等州。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辑本)、《老子注》若干条。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主张“经术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雱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兴贤》一文关心的是国事,为政论名篇。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3.写作背景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陈蕃(fān) 扰攘(rǎo rǎnɡ) 谗谀(chán yú)
轶(yì) 仲虺(huǐ) 祭公谋父(Zhài fǔ)
谠直之路(dǎnɡ)
(2)通假字
然后贱五帝、三皇之涂哉(“涂”通“途”,指治世的境界。)(3)古今异义
①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古义:“至”是“到”,“于”表动作对象;今义:连词。)
②流俗所共知耳
(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句段剖析
(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剖析: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不乏德才兼备的人,关键在于用与不用。用之则国家兴盛,不用则国家衰亡。(2)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剖析:一连五“则”,列举“兴贤”的措施与方法,语气贯通,发人深省。一则广泛听取百姓意见,二则让人们敢说真话,三则疏远小人,四则不拘泥于表面文章,五则不在小处苛求于人。4.探究拓展
读本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所讲的道理仍然有现实意义。
在《兴贤》中,作者认为如果贤才得不到适当的任用,就等于没有贤才。我觉得,实际情形可能比这个更严重,因为既然是贤才,他不被“正面力量”所用,就有可能被“反面力量”所用。野有遗贤,对国家安全来说,不仅仅只有零作用,还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假如黄巢科举得中,被朝廷任用,也就不会有后来持续九年的国家动乱了;假如洪秀全能皇榜高中,也就不至于出现威胁大清安全持续了十四年的“长毛之乱”了。现在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是否都可以“英雄有用武之地”了呢?还不能。有能力出国的人,坚持为祖国服务的并不多。五十年代,大批海外华裔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服务,而跨进了二十一世纪,我国某些重点大学在宣传自己的办学成绩时,却以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国就业率居高不下为荣。“我校某专业刚毕业的十四名博士,就有十位在美国取得了绿卡。”当大量的尖端人才只有到国外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时,不知道这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因落后而挨打”的悲剧会不会重演?一、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福:强盛
B.弃贤专己而衰 衰:衰亡、衰落
C.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犹:好像
D.可不慎欤 慎:慎重、小心解析: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可以进行逐一排除的方法,A项中的“福”应该是“福气,幸运”的意思。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C )?
A.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B.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今犹古也?
C.二者必然之势?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 解析:
区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
是从结构上辨析词语所起的作用,二是从内容上分析理解它的含义,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区分确定答案。答案:C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坚实的论据。
B.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
C.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D.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解析:此题对选文内容进行了分析、理解一定要注意是理解选文的内容,而不是全篇文章,选文是文章的第一段,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并运用了事实作论据。选文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这点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答案:B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