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五 气温变化、分布及影响因素(2) ——2023届高考地理高频题型专项训练
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D.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气温随纬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 7 月、1 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 )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冬季风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
④地形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格局 C.植被覆盖 D.洋流性质
6.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墨西哥湾
下图为海洋与陆地夏季等温线分布理想模式图,甲、乙位于同一纬度.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可推断出( )
A.甲处位于北半球陆地 B.乙处位于北半球陆地
C.甲处位于南半球海洋 D.乙处位于南半球海洋
9.影响甲地等温线弯曲的因素可能是( )
A.地形 B.暖流 C.寒流 D.太阳辐射
10.在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市昼短夜长 B.恒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成灾
C.我国南极中山站有极昼现象 D.新疆的天山出现暴风雪天气
太行山中段为南北走向,东坡地形陡峭,相对高差近1000米,焚风是本地气候的一个显着特征。下图示意沿38°N纬线附近1月平均气温及阳泉至各站温度直减率分布(海拔每升高100米降低的温度为气温直减率,一般情况下,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沿38°N纬线附近1月平均气温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植被 C.地形 D.大气环流
12.影响阳泉至石家庄之间气温直减率数值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焚风增温明显 B.地势较高 C.地形起伏大 D.大陆性较强
8.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季节,圣地亚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降水量差异较大,导致两地降水量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14.图中M地气温最低可能是( )
A.15℃ B.16℃ C.25℃ D.26℃
15.乙地四季平均气温日变幅均小于甲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白昼时间 B.空气质量 C.天气状况 D.下垫面性质
16.下图所示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
(2)图中P地的气温年较差大约是多少 与附近同纬度地区相比,其年较差有何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昼阴夜阴,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也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昼夜温差小;b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昼晴夜晴,也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也弱,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2.答案:C
解析: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气的逆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3.答案:C
解析:我国东部总体上气温南高北低,同时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据此可判断代表7月和1月的气温曲线分别是②和④。
4.答案:A
解析:冬季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差异大,同时北方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而气温更低。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主要受到东部山脉的影响,分布范围被限制在中部地区。故选B。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受到暖锋影响可能降水,暖锋降雨位于锋前,丁最可能出现降水。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由于地形影响,北方冷空气向东受阻,只能沿着东部山脉继续向南,因此31日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移向墨西哥湾地区。故选D。
8.答案:B
解析:全球温度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图示温度分布可判断该图示是北半球,排除CD;已知是夏季,所以同纬度地区海洋较陆地温度低,图中甲地温度低于乙地,故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A错误,B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由上题可知,甲地为北半球海洋,等温线向南部低纬凸出,由于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且图中甲所在位置水温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因此是受到寒流的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夏季应北京市昼长夜短,A错;夏季南亚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进入多雨季节,恒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成灾,B正确;此时,我国南极中山站应出现极夜现象,C错;夏季新疆的天山不会出现暴风雪天气,D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沿38°N纬线附近不同地区1月平均气温差异较大,C正确;图示范围内,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差异不大,不是导致1月平均气温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A、D错误;植被对1月均温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阳泉至石家庄之间气温直减率数值较高,直接原因是阳泉至石家庄段冬季地处西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使山坡增温明显,气温直减率较高,A正确;地势较高、大陆性较强不会影响气温直减率,且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海拔100米左右,地势不高,B、D错误;阳泉到石家庄之间地势落差较大,海拔从900米降到100米,这是引起1月阳泉平均气温骤降的原因,而不是阳泉至石家庄之间气温直减率数值较高的原因,C错误。故选A。
13.答案:D
解析:图中25℃等温线在陆地上向南纬凸出,应为南半球夏季。圣地亚哥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导致两地降水量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是大气环流,D正确。两地均位于沿海,海陆位置、地形差异不大,A错误。圣地亚哥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布宜诺斯艾利斯受暖流影响,但是洋流不是主导因素,BC错。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定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的气温有两种可能性;25℃和20℃,但因为南美的西海岸是安第斯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应为20℃,所以M地的气温应较20℃更低,由于等温距为5℃,所以M地气温应大于15℃而小于20℃,B正确。故选B。
15.答案:D
解析:读图,甲地气温介于25-30℃,乙地气温介于15-20℃,甲地的气温更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此季节为南半球夏季,甲地更靠近内陆,升温更快,乙靠近海洋,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升温较慢,所以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下垫面性质不同,海陆分布不同,D正确;白昼时间相当,A错误;空气质量影响较小,B错误;天气状况差异不大,C错误。故选D。
16.答案:(1)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南)向高纬(北)增大;在东部和西部等温线向北凸出。
(2)39℃左右。与附近同纬度地区相比,P地气温年较差较小,其原因是该处地势较高(大兴安岭)。
解析:(1)受纬度影响,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故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南)向高纬(北)增大。
(2)根据图中数值变化趋势,可以判断出图中P地的气温年较差数值介于38到40之间,与附近同纬度地区相比,P地年较差较小,其原因是该处地势较高,位于大兴安岭地区。题型五 气温变化、分布及影响因素——2023届高考地理高频题型专项讲解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 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 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气温年变化。通常,用气 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气温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气温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作气温年较差。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
的水平分布。通常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等温线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同纬度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位突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地形(地势较高)
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洋流
3.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决定因素)
I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分为一日之内的变化和一年之内的变化,大致的规律就是太阳高度角越高,气温越高,但是气温的升高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在一日之内,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的时候是在地方时的12点,而气温最高通常在地方时的14点左右,因为太阳加热大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产生了气温升高的滞后性,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地方时6点左右,因为一个晚上没有太阳照射,地面持续降温的结果;一年之内,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间在6月22日前后(夏至日),而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通常在8月(滞后大约一个月,原因同上)海洋地区最高气温出现在9月(滞后两个月左右,因为海水受热升温更慢);正午太阳高度角最低在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气温最冷在1月,海洋为2月。
II昼长:昼长对冬夏气温分布起调节作用,但并不能改变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总规律。
III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对气温的日变化影响明显。 比如:一天中早晨的温度最低,随着太阳的升起,大气开始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气温逐渐上升,但由于阳光是斜射到地面,穿过大气层距离比较长,热量相对损失多,所以我们感觉温度并不太高,随着太阳继续升高,阳光透过大气层的距离变短,热量损失比较少,大地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地球表面的空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暖。
IV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地形(高度、地势)
I阴坡、阳坡: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阴坡日照时间短,气温低。
II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
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题型五 气温变化、分布及影响因素(1) ——2023届高考地理高频题型专项训练
2020年11月16日起,一股罕见的强大暖湿气流从我国珠江流域大举北上,纵跨长江下游、黄海、渤海,直至东北。11月17-19日,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从蒙古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下图为“11月18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此时,气温相差最大的两个城市是( )
A.广州与南宁 B.上海与武汉 C.济南与石家庄 D.杭州与福州
2.该日,甲地天气现象最有可能是( )
A.风雨交加 B.雾霾笼罩 C.闷热难当 D.风和日丽
2022年2月18日起,广东遭受严重寒潮影响。下图示意2022年2月17日-26日广州市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17-18日广州市日平均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
A.暖气团受挤压 B.城市热岛效应 C.暖气团移动快 D.冷气团势力弱
4.2月21日后广州市气温的变化说明( )
A.大气保温增强 B.受暖气团控制 C.寒潮完全结束 D.晴天时数增多
下图中a、b为陆地上某地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a、b温度变化曲线和下面四幅图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 B.a——② C.b——③ D.b——④
6.下列哪些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和图中b曲线最为接近( )
A.新疆塔里木盆地 B.珠江三角洲 C.上海 D.杭州
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地大致( )
A.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 B.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
C.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 D.位于150°E,昼长14小时左右
8.据图判断( )
A.16点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
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
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
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
9.该地地温最低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下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差异 B.人类活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环流
11.地气候类型在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是( )
A.加勒比海地区 B.地中海地区 C.马来群岛 D.亚马孙平原
12.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季节,圣地亚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降水量差异较大,原因是圣地亚哥( )
A.受西风带控制 B.位西风带迎风坡
C.受暖流影响大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14.图中M地气温可能是( )
A.22℃ B.26℃ C.16℃ D.15℃
15.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地形
16.图示图甲为“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图”,图乙为“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图”,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2007年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1)分析1983年后江苏省和南京市气温变化的不同之处,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2)近年来,江苏省的气温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试列举相关的地理现象加以说明。
(3)要改善“温室效应”、酸雨等跨国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此时,气温相差最大的两个城市是上海与武汉。因为武汉附近的等压线向低纬弯曲,说明经历强冷空气影响,位于内陆,降温快,因此气温低;而上海市附近等压线稀疏,以晴天为主,临近海洋、降温慢,气温比武汉高,两个城市温差大,B正确。其它组的城市都处于大体相同的等压线状态,纬度也差不多,海陆位置接近,温差不大。AC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该日,甲地等压线密集,天气变化大,风速很大,天气现象最有可能是风雨交加,A正确。风大,雾霾易消散、不会闷热难当、更不可能风和日丽,BCD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据图17-18日之间气温较高,且有上升趋势。结合材料“严重寒潮”可知冷空气势力强大,移动速度快,故C、D错误;由此判断冷气团的快速移动将原占据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产生冷锋过境前的锋前增温(冷空气来临前短暂的升温)现象,故A正确;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局部)地区气温较周边高的现象,与大尺度区域的升温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21日后,最高温上升明显,最低温较稳定,平均气温微弱上升,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由上可推出,21日后晴天时数增多,大气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均较弱,昼夜温差增大,选D,A错误;气温没有明显回升,说明21日后仍受冷气团控制,寒潮并未完全结束,BC错误。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a、b为陆地上某地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所以③④排除,CD错误;a气温日变化小,应是多云或阴天时的气温变化特点,b气温日变化大,应是晴天时的气温变化特点。A错误,B正确。故选B。
6.答案:A
解析:图中b曲线表示昼夜温差大的状况,新疆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睛天多,昼夜温差大,A正确;珠江三角洲、上海、杭州位于我国东部季风风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BCD错误。故选A。
7.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气温最高时为北京时间(120°E)16时左右,而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在14时左右,则该地位于90°E附近;依据地面从太阳吸收的热量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刻,可判断昼长约为14小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大值约在14点左右,A错误;右图可知地面在一天中的散失的热量都大于零,即为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故B正确;右图可知,气温最低为7时,而地面散失热量最大值约为14时,C错误;由图可知,7时至15时左右地面吸收热量大于散失热量,其余时间吸收热量小于散失热量,D错误。故选B。
9.答案:B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7时至15时左右地面吸收热量大于散失热量,其余时间吸收热量小于散失热量,低温最低值应该出现在7点,对应图中的B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海洋比热容大,吸收相同能量,升温、降温幅度小,即升温降温的速度慢。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正确;纬度位置、大气环流相同,A、D错误;人类活动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N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因此,该气候类型在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是在地中海地区,B正确,故选B。
12.答案:B
解析:M、N、P三地的纬度不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不同,造成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B正确;纬度差异造成三地热量差别,三地降水差异是因为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不同,A错误;地形、海陆位置三地基本相同,故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
13.答案:D
解析:图中25℃等温线在陆地上向南纬凸出,应为南半球夏季。圣地亚哥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D正确,AB错误;圣地亚哥受秘鲁寒流的影响,不受暖流影响,C错误。故选D。
14.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定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的气温有两种可能性:25℃和20℃,但因为南美的西海岸是安第斯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应为20℃,所以M地的气温应较20℃更低,由于等温距为5℃,所以M地气温应大于15℃而小于20℃,故选C。
15.答案:B
解析:读图,甲地气温介于25-30℃,乙地气温介于15-20℃,甲地的气温更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此季节为南半球夏季,甲地更靠近内陆,升温更快,乙靠近海洋,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升温较慢,所以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分布,B正确;两地纬度相当,A错误;此季节大气环流差异不大,C错误;两地均位于拉普拉塔平原,地形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16.答案:(1)南京市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因: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2)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频率增多(或灾害性天气增多);暖冬及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农作物生长期变长等。
(3)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保护森林湿地,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1)根据图中曲线分析,不同之处是南京市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所以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2)近年来,江苏省的气温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由于气温呈上升趋势,导致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频率增多,暖冬及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农作物生长期变长等。
(3)我们应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保护森林湿地,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减轻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