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C C D C D A B D A B C C C D D
二、非选择题
16.(14分)
答案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化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联系逐步建立。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中国人口增长,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着中国的封建统治。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总之,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明清社会。
17.(12分)
答案示例1:
标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是“一个沉沦的中国”
论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国际地位下降,中断了洋务运动,打断现代化进程;《马关条约》签订,丧失更多的主权,政治上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经济上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北洋军阀黑暗统治,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形成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局面。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要求把山东主权让给日本。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是任列强侵略、宰割的一部屈辱史,是“一个沉沦的中国”。
答案示例2:
标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是“一个新生的中国”
论述: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政治上,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民国,推翻清朝,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责任内阁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文化上,1915年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习俗上,主张废止缠足、断发易服、简约文明婚姻,提倡新道德、男女自由平等。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一个新生的中国”。
答案示例3:
标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是“一个沉沦与新生并存的中国”
论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导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刺激了辛亥革命爆发,加速清朝灭亡。1915年签订“二十一条”,中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损害了中国主权,中国人民掀起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是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此时中国历史呈现出“一个沉沦与新生并存的中国”。
(15分)
答案示例
时代的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全面恢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是当时的中心工作。共青团团结各族青年,积极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和青年志愿垦荒活动等活动,推进了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共青团通过“学习雷锋”活动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既提高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悟,也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共青团组织了生产竞赛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树立了中国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青年在共青团的组织下,顺应时代潮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开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方向,促进了青年的成长成才,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19.(14分)
答案示例1:
称呼:大西洋是“伟大的洋”
论述:新航路开辟,大西洋航线把欧美非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如美洲玉米、甘薯传入欧洲,欧洲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值。大西洋贸易区取代地中海贸易区,大西洋沿岸诸国相继崛起,如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7世纪荷兰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称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工厂”;19世纪末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崛起,二战后美国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近代英法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思想启蒙、文学艺术影响深远。拉美独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巴西崛起,给世界经济增添了活力。
总之,1500年以来大西洋沿岸地区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引领世界的发展,大西洋是“伟大的洋”。
答案示例2:
称呼:大西洋是“罪恶的洋”
论述:新航路开辟,大西洋航线把欧美非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殖民体系雏形的开始。西欧三角航程贸易,贩卖黑人给非洲带来灾难;在美洲传播了病毒、殖民抢劫、屠杀印第安人;美洲白银流向欧洲,引发价格革命,农民工人更加贫困。殖民者在大西洋上展开殖民争夺,西班牙葡萄牙在大西洋上划分了教皇子午线,1588年爆发英西战争,接着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1763年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拉美、非洲进行资本输出,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总之,近代以来大西洋贸易区满足了殖民者的贪欲,给非洲、美洲带来了灾难,大西洋是“罪恶之洋”。
答案示例3:
称呼:大西洋是“智慧之洋”
论述:15、16世纪地理知识进步、地圆学说影响,西班牙、葡萄牙新航路开辟,经济全球化开始;17世纪英国产生启蒙运动,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提出“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理论,构建了理性王国;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了启蒙思想,构建了民主代议制;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19世纪英国诞生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1500年以来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引领世界的发展,大西洋是“智慧之洋”。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 三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
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
2.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
炎帝神农氏”。少数民族统治者此举意在
A.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B.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C.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
D.实现与汉族间的平等地位
3.据学者统计,唐代有 369 名宰相,出自 98 个家族;而宋代有 134 名宰相,出自 126
个家族。由此可知,科举制
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优化官僚队伍整体结构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4.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
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
A.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B.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D.力图冲破程朱理学束缚
高三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7页)
5.据学者研究,1700 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
为 23.1%和 23.3%。1820 年,中国占到 33.4%,欧洲只占 26.6%。这说明
A.中国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
B.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C.西方对当时中国影响达成共识
D.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
6.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史》某章节的子目录。据此推断该章节应该是
●11.1 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1.2 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11.3 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
A.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B.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
C.1898 年的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7.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2 年 2月 12 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在博物
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宣统朝只有三年,应该是清政府官员误植年代的奏折
B.清帝虽退位,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
C.洪宪帝制时,为获满族支持而以宣统纪年进呈的奏折
D.满洲国成立,其政府官员上奏给溥仪,故以宣统纪年
8.1927 年 6 月,毛泽东提出“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武装保卫革命”的主张,随
后他回湖南,作出了让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上山”“进湖”,保存革命实力,以待
时机的工作部署。这体现了毛泽东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推动土地革命的不断发展
D.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9.《中国历史通论》记载,粮食亩产量“战国 79.41 斤,汉武帝时期 117.11 斤,1938
年 115 斤,1949 年 130 斤”。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
A.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B.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刻不容缓
C.小农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D.迫切需要改造小农意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7页)
10.下表为 1980 和 2000 年农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年份 交通 家庭 文教 医疗
食品 衣着 居住 其他
通讯 设备 娱乐 保健
1980 年 87.98% 12.02%
2000 年 70.35% 29.65%
A.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取得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
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
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
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2.下图为 1500 年至 1799 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的前三名国家的
船只数量变化图。根据该图,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荷兰
B.荷兰、英国、西班牙
C.葡萄牙、荷兰、英国
D.英国、葡萄牙、荷兰
高三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7页)
13.1920 年,列宁强调,为了恢复经济,就要取得外国的生产资料,为了取得外国的生
产资料,就要付给外国有关方面一定的代价,用什么来支付呢?用黄金吗?俄国黄金储
备有限,用粮食吗?俄国的粮食尚不能养活国内所有的人。因此,我们要靠租让来解决
问题。列宁意在说明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胜利
B.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进行调整
C.苏俄亟需发展社会生产力
D.实行粮食税已经迫在眉睫
14.一战结束后,法德两国都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对方。1952 年,两国肯定了共同承担一
战责任的观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两国也
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
A.理性地探讨了一战的战争罪责
B.缘于对历史事件所持立场不同
C.随着冷战格局演变而不断调整
D.适应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15.20 世纪 50 年代前,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几乎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产业。
1960 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同其竞争。这反映了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C.亚非拉美经济治理机制的变革
D.第三世界挑战国际经济旧秩序
高三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7页)
第 II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5 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18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公元11世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 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
纪—15 世 宋朝基本成熟,并先后传入欧洲; 中心之一,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
纪 明朝前期,明朝严厉禁止海外贸 一;
易; 14、15 世纪西欧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
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 义萌芽。
公元16世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 哥伦布达到美洲大陆;
纪—18 世 权,荷兰占据台湾; 意大利人利玛窦前往中国,借助传播
纪中叶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 科学知识传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剧本
西哥; 《中国孤儿》;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最大
沿袭“海禁”,乾隆中期留广州一 殖民国家。
口通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4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沉沦的中国/一个新生的中国”
根据材料,结合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7页)
18.(15分)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创造历史。在社会变迁中,共青团活动都带着鲜明的
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共青团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 共青团活动
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活
1954 年
动是以提高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 广大青年
1955 年
热烈响应号召,迅速掀起一个全国性的垦荒热潮。
党中央要求共青团“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
1957 年 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共青团积极响应
号召,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
1963 年 动的通知》,广大青年提出了“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口号,
此后学习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一直延续至今。
共青团在企业团组织和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
1983 年
计、小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智能杯生产竞赛活动。
20世纪90年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共
代以来 青团主要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青年文明号活动等活动。
——摘编自李星《浅析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活动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的青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5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7页)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
的 地 中 海 被 冠 以 多 种 称
呼:“伟大的海”“堕落的
海”“智慧之海”“贸易之
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
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
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二
大西洋示意图
请以地中海的称呼为例,围绕历史上的大西洋,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
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