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第二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像距: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注意:在准备实验的时候,要调节蜡烛的烛心、透镜中心和光屏在同一高度,并且将这三个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实验一:(把透镜固定在50cm处)
第一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成像规律;
第二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等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并纪录物距、像距、成像情况。
第三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凸透镜的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并纪录物距、像距、成像情况。
第四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观察一下成像的情况。并纪录结果。 实验三:
物从远处移近透镜,同时相应的移动光屏找出像,看到现象。
实验四:当在屏上接收到清晰像的同时,用书本挡住透镜的一部分,观看成像情况,像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亮暗的情况呢?
实验五:当在屏上接收到清晰像的同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的运动情况。
作图 3 眼 凸透镜成像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安排3课时,课本上把眼放在了这节课上,而详细的内容落实在第四节视觉上,因此在第一课时可以一带而过,主要介绍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相关知识和三条特殊光线的作法,第二课时与第三课时,主要解决透镜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但如果采用课堂实验与当堂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我认为有这样一些弊端:首先实验室占用时间常不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其次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少,得出规律无疑是给学生一个灌输;再次光学的习题上有许多定性的习题,如果没有让学生看看真实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因此,不如第二课时不如以实验为主,增加一些习题中常见的实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规律就留作作业来完成,这样可以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结果,第三课时安排可以让学生叙述实验结论,通过课件加深印象,教师对不合理之处加以改进,并解决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本节课安排的是第二课时。
在透镜成像实验中,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准物距、像距。在光具座上,有些教师是把物固定,然后移动透镜,再通过光屏来寻找像;也有把透镜固定,通过改变物与光屏来进行调节。本节课时采用第二种方案,因为在寻找物与像同向移动的关系中有意想不到的好处,第一种方案可以在第3课时中提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展”成功的喜悦。
(2)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新课教学:
引入叙述物理现象:生活中同学中都使用过照相机,课上也经常使用投影仪,他们的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规律工作的,通过这堂课的实验,我希望我们同学,在下课后能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1、由于在上一节课刚讲了《透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凸透镜能改变光路外,还能够起什么作用?
2、眼睛、照相机、放大镜都能成像,那么能成什么样的像?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引起争论,猜想出凸透镜成像的可能性(虚、实像,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并记录下来。
(二)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合理改进,使课堂有一定的可控性并加以实施。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探究自己或别人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下实验的器材)。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将得出的实验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
实验准备:在实验之前了解必须的概念,所需要的注意事项。此实验中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注意:在准备实验的时候,要调节蜡烛的烛心、透镜中心和光屏在同一高度,并且将这三个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一:(数据教师给定)
第一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成像规律;
第二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等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并纪录物距、像距、成像情况。
第三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凸透镜的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并纪录物距、像距、成像情况。
第四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观察一下成像的情况。并纪录结果。
实验组数
物距u (cm)
像距v (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1
30
25
2
20
3
15
13
4
10
5
8
5
实验二:(结论)
根据下面给大家的数据范围,请同学们纪录其中的现象。
实验组数
物距u (cm)
像距v (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1
u>2f
2
u=2f
3
f4
u=f
5
u(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他们的探究结果,并展示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三:
物从远处移近透镜,同时相应的移动光屏找出像,看到现象。
实验四:当在屏上接收到清晰像的同时,用书本挡住透镜的一部分,观看成像情况,像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亮暗的情况呢?
实验五:当在屏上接收到清晰像的同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的运动情况。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凸透镜成像实验进行演示,并对凸透镜成像特点进行总结。
练习作图:
(1) (2)
(3) (4)
(5)
提示:三条特殊光线
实验 眼 凸透镜成像
实验准备:在实验之前了解必须的概念,所需要的注意事项。此实验中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f= 。
注意:在准备实验的时候,要调节蜡烛的烛心、透镜中心和光屏在同一高度,并且将这三个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一:(数据教师给定)
第一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成像规律;
第二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等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并纪录物距、像距、成像情况。
第三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凸透镜的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并纪录物距、像距、成像情况。
第四步:移动蜡烛,使它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观察一下成像的情况。并纪录结果。
实验组数
物距u (cm)
像距v (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1
30
25
2
20
3
15
13
4
10
5
8
5
实验二:(结论)
根据下面给大家的数据范围,请同学们记录其中的现象。
实验组数
物距u (cm)
像距v (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1
u>2f
2
u=2f
3
f4
u=f
5
u实验三:
物从远处移近透镜,同时相应的移动光屏找出像,看到现象。
实验四:当在屏上接收到清晰像的同时,用书本挡住透镜的一部分,观看成像情况,像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亮暗的情况呢?
实验五:当在屏上接收到清晰像的同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在屏上的运动情况。
练习作图:
(1) (2)
(3) (4)
(5)
提示:三条特殊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