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3.01
本试卷共6页, 20小题,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豫、冀等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位下大夫,有权督刺二千石的郡守,明确规定以六条问事。刺史每年回京师奏事一次。地方政绩如何,全凭刺史上奏,郡守对刺史多敬而畏之。这表明当时
A.中央地方矛盾严重 B.州成为正式一级行政区
C.州刺史秩卑而权重 D.州刺史侵犯地方官职权
2.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此时期
A.仁政主张深入人心 B.秦汉旧律适应需要
C.儒学理念渗透法制 D.程朱理学成为正统
3.北宋仁宗以前,江淮、两浙、荆湖等地的佃农迁徙“多被主人(地主)抑勒,不放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反映出仁宗时期
A.地方势力膨胀 B.租佃关系衰退 C.政府管理失控 D.人身束缚减轻
4.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亦山中一大贸易”。这表明当时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 B.三省交界处易于出现工商业市镇
C.高产作物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玉米种植缓解了山区的人地矛盾
5.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百日维新
C.改革边疆建制,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6.1916年前后,中国民营纱厂的厂房由过去易燃的二三层楼的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的锯齿形建筑。动力设备由蒸汽引擎改用电力马达;在管理上,多聘用专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员,建立产品检验和机器检修制度。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B.国际竞争的渐趋激烈
C.欧美列强的技术性援助 D.政府的实业救国政策
7.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从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清政府未与美国进行贸易往来 B.中英双边贸易英国占据优势
C.法国对华贸易较英国更为活跃 D.经济危机使苏联购买力下降
8.下表为我国不同时期提出来的体育口号,这其中的内涵反映出
时间(年) 口号
1967—1979 体育外外交中留下了许多佳话。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
1980—1990 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
1991—2000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
A.体育的外交作用逐渐丧失 B.体育赛事国际化趋势明显
C.口号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D.建国后群众体质显著增强
9.2016年有学者调查湖北武汉郊区的农民家庭,结果显示:约2/3的农户选择将承包地外租或被征用,其中10.41%的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别人从事农家乐、办工厂等非农活动。这折射出当代中国
城市化进程加快 B.城乡差距的缩小
C.土地所有制变革 D.产业结构的变化
10.下表是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这些影片
影片名称 地点 时间 内容
《街市流行曲》 广州 1986年 讲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街市年轻人追求事业发展,收获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
《给咖啡加点糖》 广州 1987年 讲述广州从事广告绘制的个体青年刚仔与逃婚到广州修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的爱情故事
《太阳雨》 深圳 1987年 讲述深圳图书馆管理员刘亚曦与主持美术广告设计室刘亦东的感情故事
A.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B.折射出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
C.表明都市情感题材受到市场欢迎 D.旨在向世界展示广东的创新精神
11.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学者旨在强调
A.阿拉伯的地理位置优越 B.阿拉伯的文化发展非常迅猛
C.阿拉伯的文化中心地位 D.阿拉伯人汲取与创新的意义
1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考古发现埃及距今约2600年前的墓葬中,有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陪葬品,共计上万件 古埃及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B 考古发现一块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 楔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C 伊朗考古发现波斯帝国时期武士群雕像 波斯帝国凭借武力征服西亚
D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一只罗马玻璃碗 罗马商人大量来华进行贸易
13.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代表人物。这说明当时日本
吉备真备 归国当年被朝廷重用,促进日本模仿唐制进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改革
膳大丘 在回国后,被天皇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推动了日本奈良时代儒家学说的发展
大和长冈 在唐学习了十七年的律令刑制,成为日本律法界的权威,并与吉备真备共同修了律令二十四条
A.快速完成了封建化 B.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C.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D.借鉴中国建立了集权统治
14.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 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B.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
C.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D.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15.二战后初期,随着美国对拉丁美洲政治与经济影响的深入,绝大多数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制度影响外交政策 B.雅尔塔体系已完全崩溃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6.1958年,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封面出现了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个是苏联十年级(高一)学生,另一个是美国高中生,标题是醒目的“教育危机”。杂志调查显示,苏联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要超出美国学生两个年级,所接受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也要远远超过美国。这反映出
A.人才竞争成为美苏冷战的核心 B.指令计划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C.教育交流掩盖了意识形态冲突 D.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发美国忧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农历五月初五的习裕
两汉以前 中原、长江中下 游、吴越等地 待考证 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 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活动
两汉 山西部分地区 介子推(割股啖君) 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禳灾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 (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 (爱国爱民)
南朝 南方 屈原 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
隋唐 全国 屈原 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 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习俗历史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7年底,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准颁行《农会简明章程》,敦促各地设立农务总会及分会、分所。许多资本家认为“我国以农产立国,非振兴农业,不足以救危亡之时局”,积极参与组织农会。据记载,各地农会的会员或是具有举人、监生等功名职衔的人,或是新式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农会规定,只有“素有实业,热心任事者”或“富有田产,为一方巨擘者”,才有资格出任农会的领导。清末农会在研究农学、讲求农务、创办农业试验场、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清末农会会员人数很少,如1910年成立的四川农务总会,总会和分会会员仅有1955人。因此,农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不大。
——摘编自朱英《论辛亥革命前的农会》
材料二 1924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拟定了一个全国性的农民协会章程。章程规定,“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雇农、农村之手工业者及在农村中为体力的劳动者”,愿履行一定手续的即可取得农会会员资格。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协会的责任,是以农民利益为奋斗的目的”“同时要与中国革命有利益”。农民协会“要联合各革命民众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除去贪官污吏、买办、地主、劣绅土豪的靠山,谋农民第一步解放之战功”。农民依靠农民协会这一组织形式,致力于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创造自己的民权,“自己经营自己的生活”。1927年初,全国已有17个省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00余万人。
——摘编自李永芳《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协会》
(1)简述清末农会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2)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会的新特征,并简析其意义。(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与现代化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过程。它们都起源于资本,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出现之前,全球化、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之后,全球化、现代化与资本主义重合的历史就被打破了。全球化出现新的历史转向,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而是出现了一球两制的局面。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
……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在悲愤中奋起。他们或著书立说,开启人民心智;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或搞洋务运动,保全皇权统治;或改良、革命,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等。他们不懈追求,前赴后继。这些探索和斗争,每次都对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王文凯《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夯实了政党根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报告中,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概括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6分)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天的世界史与以往的传统是有明显区别的,它十分强调要避免以“欧洲中心主义”作为观察视角。如何从若干其他观点中抽离,仅从世界史的观点来刻画这样一个漫长且无头无尾的19世纪的特征呢?在此谨慎地提出两个角度供参考。
角度一:19世纪是一个流动性增大的时代。
角度二:19世纪是一个解放的时代。
——摘编自于尔根·奥思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角度,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虎山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C C D C C A B C D B D B C A D D
1.C 秩,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从题干看,刺史俸禄和品级皆较低,但其督刺权很大,且系直接上奏,这表明州刺史秩卑而权重,C项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AD项;州成为正式一级行政区是在东汉晚期,排除B项。故选C项。
2.C题干关键词是“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强调的是儒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A项仅强调儒学本身的“仁政”,也无法看出“深入人心”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表明三国魏初沿用“秦汉旧律”较多,但并不是全部照旧,排除B项;程朱理学到宋代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D 从题干中的“主人抑勒,不放起移”“给予凭由,方许别住”看出,佃农的人身受到地主的束缚。仁宗诏书则明确了佃农“起移”不再取主人凭由,主人也不能“非理拦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但农人身被束缚的情况有所减轻,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无法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租佃关系衰退,排除B项;题于反映出政府对租佃关系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4. C材料“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猪至集市,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体现的是高产作物(玉米)助推了酿酒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选C项。该地区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并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无法体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工商业市镇出现仅是个别现象,与地理位置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
5.C根据材料“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可知,清政府意图加强塞防、海防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边疆危机,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故选C项。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应对近代边疆危机.排除A项。百日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晚于边疆危机的出现,排除B项。编练湖北新军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目的是提高军队的近代化水平,且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6.A【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16年前后我国民营纱厂在厂房建设上的成就、生产设备的改进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这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国际竞争的渐趋激烈”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这些技术的引进并非依靠西方的援助,故排除C项;实业救国是社会思潮,而不是国家政策,故排除D项。
7.B 中英贸易中,中国在三个时间段均处于较高数额的入超地位,表明英国在中英双边贸易中占据着优势,B项正确;表格中的出入超数据为0,并不能说明一定没有贸易往来,表中仅列出 1909~1911 年,也并不能说明清政府与美国一直没有贸易往来,排除A项;单纯凭出入超数额无法准确判断贸易活跃程度,排除C项;1929—1931 年,中国对苏联贸易出超数额比以往更高,不能说明苏联购买力下降,同时当时苏联国内并未经历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8.C新时期的社会变化【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体育口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需求,C项正确。体育口号的变化不足以说明体育外交作用的丧失,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我国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大力增强群众体魄”是材料中体育口号的目标,不是客观结果,D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的农村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年,武汉郊区大多数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别人从事农家乐、办工厂等非农活动,这反映出当时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故选D项;城市化、城乡差距、土地所有制变革均与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10. B 材料展示珠江电影厂在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电影多以改革为题材,以广东为地点,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广大青年的平凡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故B项正确。
11.D从题干关键信息“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推断出该学者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汲取以及创新,D项正确;AB 两项不能总括整个题干材料,排除AB项;材料不能得出阿拉伯文化的中心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波斯、古代罗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被发现的这块公元前32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是楔形文字的主要载体,故选B项;纯金和宝石制成的护身符等上万件陪葬品,不能说明古代埃及实施了奴隶制,也不能说明其商品经济发达,故排除A项;仅凭武士群雕像不能说明波斯依靠武力扩张,故排除C项;仅凭一只罗马玻璃碗不能得出大量罗马人来华贸易的结论,故排除D项。
13.C【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大都被国家重用,推动日本律令,儒学、礼制等政治文化改革,这说明当时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日本快速完成封建化,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政治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借鉴中国建立集权统治,故排除D项。
14.A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以来,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题干中现象就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反对西方霸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但其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D项。
15.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拉美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经历了从与美国结盟到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的转变,表明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力减弱,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独立性增强,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调整并非是由社会制度导致,而是与拉美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但仍然存在,逐步崩溃于冷战结束之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
16.D【解析】从材料看到,美国杂志感觉到苏联教育对其带来的压力,认为美国出现了教育危机,这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发美国忧虑,D项正确。A项“核心”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教育交流”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1)特点:由各地自发/区城性到全国性节日(二取一);由多种形象/多元到以屈原为主(二取一);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每点2 分,共 4 分)
原因:隋唐统一利于文化传播;南方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增强;屈原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每点 2 分,共 6 分)
(2)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文化自信(五取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 /提高民族凝聚力(三取一);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二取一)(每点 2 分,共 4 分)
18.(14分)
(1)清末“新政”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6分)
(2)新特征:注重政治斗争,影响较大;成员人数较多;以农民为主;重视农民利益。
意义:提高了农民政治觉悟;配合了北伐胜利进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8分)
19.(12分)(1)(6分)变化:现代化道路由单一的西方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到出现另一种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
原因:一是将西方的经济技术与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相结合;二是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
(2)(6分)意义: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找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的“唯一性”,创造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任答三点即可)
20. 【答案】(12分)
A. 19世纪是个流动性增大的时代(2分):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加剧,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3分)地区间人口迁移规模增大,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命脉,世界各地区间的信息传递加快,思想文化交流加强。(7分)
B.19世纪是一个解放的世纪(2分):19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主要欧美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3分)西方列强加紧殖民侵略,亚非拉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如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4分)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工人权利扩大,妇女获得政治权利,黑奴和农奴得到解放。(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