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式线下聚会娱乐方式,被不少城市青年所追捧,这与该游戏打破传统玩家地位桎梏、使受众地位产生变革有极大关联。传统传播文体,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长久以来使接受者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观看思维,剧情再精彩也由角色来演绎,受众以旁观视角参与欣赏过程,其存在本身对作品的完成并无影响。剧本杀在接受体验上真正赋予了受众一定程度的主导权力。它使玩家如愿以偿地成为游戏规则中的主导者。这种主导权力的赋予不仅体现在游戏规则设置上,更体现在游戏营造的角色沉浸感之中。剧本杀编剧主要负责架构故事背景、分配角色及任务,给予玩家一定程度上的情节选择性空间。在游戏过程中,任何角色都有可能掌握决定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也都有机会成为本场的重要角色,这样的设计机制增加了玩家对游戏角色的驾驭意识。
国内由《明星大侦探》等综艺节目逐渐衍生出了实景推理类游戏,这种游戏在短时间内拓展了受众基数,也为线下衍生游戏项目提供了充分的市场预热和较大的接受潜力。由于青年受众是为剧本杀类节目贡献关注度与点击量的主要群体,所以当剧本杀下沉至线下衍生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时,青年观众也大多“平移”过渡为游戏玩家,并进一步在同年龄层面传播推广。对于剧本杀受众来说,推理类节目在认知结构上培养了受众的前期关注度与审美经验,受众钟爱节目所呈现的角色扮演、推理破案、实景沉浸等一系列游戏元素,并期待自己也能拥有明星同款游戏体验,这实际代表了受众从观看到参与的需求心理转换以及对现有“期待视野”的更新渴望。这种“期待”,只有当玩家亲身实践剧本杀游戏、真正拥有推理体验并在合作推理中取得符合逻辑的结果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因此,在剧本杀游戏中,玩家依靠自身的“期待视野”,主动沉浸在游戏过程中,不断生成、诠释意义。
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空间集体创作”的游玩形式与社交属性。参与剧本杀需要不同的玩家的集体进入,才能完成其意义的建构与游戏性的达成。玩家在进入游戏后能够打破日常生活中的性格拘束,进而完成社会交流,弱化了虚拟空间内的社交壁垒。依托线下剧本杀的物理空间,重新建立起暂时性的非真实环境,并在这个空间中依靠语言、情节、装置、道具等元素营造出超然于现实的虚拟想象。角色无关主次,每位玩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角色设定及功能,他(她)所掌握的线索都可能对剧情走向产生影响。这样的游戏叙事逻辑实际模拟了个体在共同体结构中的价值创造过程,并以游戏的虚拟成就感模拟了玩家的存在感与归属感。由此,游戏中对每个人的参与需求,也最终直接引发对“共同创作”的意义建构。
(摘编自车晓宇、龚琛洁《青年角色沉浸的接受美学诠释与意义建构——以剧本杀青年玩家为例》,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游戏世界中找寻情感慰藉。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在空间上与平常生活的脱离”。游戏开辟了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个平行空间,其本质是追求“快乐的良性刺激”的过程。玩家通过参与游戏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这种即时反馈性,能够生成用户黏性并促使用户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动力。
随着5G、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借助先进的媒介技术深层融入身体来统合感官知觉和协调反馈功能,游戏用户更加追求极致的沉浸体验、立体的内容生态和超时空的社交体系。作为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类型,剧本杀游戏力求融合完整的感官系统体验去构建真实感更强的叙事空间。从剧本故事的发生背景出发,注重细节的丰富性和饱满度,在场景搭建、物件摆置、服装道具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模拟出不同类型的故事环境。陌生化、超现实的角色与剧情体验,结合游戏叙事暂时脱离现实身份,尽情阐发新角色,实现对他者身份的摹仿“体验”,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达到共情角色、宣泄情感的心理净化效果。
这种跨媒介叙事空间完全脱离了桌游时代的空间限制,丰富了游戏体验,增加了通关难度,能够使青年参与游戏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更加丰富。当青年群体沉浸在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里,用身体感官体验着剧本人生的喜怒哀乐时,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现实社交互动的边界和形式。这种高感官、强情感的具身参与,有利于建立起对游戏本身更深刻的认知,也能够建立起与同伴之间的情感链接并引发情感共鸣。
(摘编自胡玉宁:《剧本杀:青年浸入游戏叙事的认知图式及其文化嵌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传统传播文体不同,剧本杀的受众不再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作品的完成。
B.剧本杀的设计机制赋予玩家一定的选择空间,这导致了剧本的未定性,增加了玩家的体验感与驾驭意识。
C.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有利于玩家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交流,打破社交壁垒。
D.数字时代的到来,助推了先进的媒介技术应用到剧本杀中,因此大大提升了玩家参与游戏的感官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剧本杀游戏能够提高玩家的个人能动性,调动玩家充沛的情感,使玩家有获得感。
B.剧本杀凸显用户体验,能调动玩家的身体感官及情感参与到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
C.剧本杀的编剧注重逻辑推理、情节选择,因而能够为玩家提供线下社交的新路径。
D.剧本杀游戏能够使玩家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助其宣泄情感和心理净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据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
B.受访者表示,剧本杀中的推理只是一种基于游戏需要的设置,并非真实逻辑推理。
C.某玩家说:“玩剧本时,发现自己逐渐地代入了游戏人物,好像自己就是这个角色。”
D.小明常看一些推理类综艺,因为喜欢实景推理类游戏,成为剧本杀的资深玩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学者吴艺星认为,相较于传统桌游,剧本杀备受青年玩家欢迎是因其社交属性、情感体验和充分的个人表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牙裘
山山
袁医生有一颗金牙,说话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
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
袁医生见到我,亮出那颗金牙朝我笑,脸上泛着油光,我一下觉得腻歪。医生难道不该是高冷的吗?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其次,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
转眼我在卫生院已经半年了,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
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进到里间休息去了。
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我坐在诊室搓棉球,对着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吹,听窗外最后一批知了声嘶力竭地叫,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
忽然听见门外一片嘈杂,有人大哭,有人吆喝。大哭的是个年轻女人,捂着脑袋,血从她的指缝流出,像几条红色的蚯蚓爬过脸颊,吆喝的是她家人,说家里盖房子,一根房梁掉下来砸在了她脑袋上。
“金牙医生呢?”“金医生呢!”“金大夫!”他们大喊大叫,金光闪闪。
袁医生从里间出来了,他查看了伤口,对众人说:“问题不大,缝几针就好了。”
他把我叫到一旁低声说:“你来做。我今天状态不好,脑壳痛得很。”我瞪大了眼睛。他说:“就是个表皮缝合,伤口不大,缝几针就可以了,你没问题的。”我点点头,心情很激动,转身去拿器械包。
袁医生让家属出去,把她安置到椅子上,拿出做手术的洞巾盖住她的脑袋。我上阵了。
在此之前,我已在手术室多次观摩袁医生给老乡缝合伤口,程序已经烂熟于心。先用剪刀剪掉伤口四周的毛发,然后做清创,接着局麻,再然后穿针引线。
开始缝合时,我的手还是有些抖。亮晃晃的针下不去手。我闭上眼在心里想着千万别出什么岔子,然后,就下手了。一共缝了五针,我感觉我那五针缝得比平日里练习时还要好,针脚、间距都很标准。
袁医生给我比了个大拇指,然后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很虚弱。
我仔细包扎好伤口,摘下女人的洞巾。女人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抬眼看到我,很惊诧地说:“是你给我缝的?”她伸手去捂脑袋,好像要确定脑袋是否安在。袁医生在一旁说:“不要乱碰伤口,我告诉你,缝得很好,不信拆线的时候你看。”
袁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女人终于不说话了。
走之前女人说:“谢谢了,医生”。她是冲着袁医生说的,捎带着也看了我一眼。我的满足感瞬间爆棚,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
就在我给那个砸破头的女人缝了针后的第二天,父亲告诉了我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就是说,我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大学了。
我忽然感觉天地开阔,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袁医生,开始在家复习。我甚至都没有去卫生院给那个女人拆线。什么注射、清创、缝合,都被我抛在了脑后,我抱着几本书开始死记硬背。
某一天,忽然听妈妈说起了袁医生,感觉很遥远。
妈妈说:“今天我去卫生院拿药,听说袁医生的金牙没了,成了个‘缺牙巴’。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
这让我很意外。第一没想到他那颗金牙是真的,我曾怀疑只是包了一层金纸。第二没想到他会出医疗事故,那么心细的一个人。这也太倒霉了。
一个多月后,我走进考场,再之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
我目瞪口呆,简直无法相信。
妈妈说:“我骗你干嘛?我去问了袁医生,他亲口告诉我的,就是那个砸破头的女人,只不过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告诉你。”
我跑去看袁医生。
袁医生一见我就开心笑道:“大学生,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晓得你能考上,你可以去上大学了。好羡慕你哟,太羡慕了。”
他果然成了“缺牙巴”。
我说:“那个,那个女的,那个伤口……”
他摆摆手:“莫事莫事。伤口感染很常见。就是掉了一根很短的头发在伤口里,天又热,有点感染。现在已经好了,已经好了。”
我说:“那您的牙,金牙?”
他说:“也不晓得是哪个造的谣,牙齿是我自己掉的,牙龈炎。原来就是个烂牙齿、烂牙齿,包了一下。”
我将信将疑,这和妈妈说的不一样。他是不是为了安慰我才这样说的?但我没有追问下去,选择了相信。
我将父亲托人给他买的新版《外科医生手册》递给他。袁医生拿到书,半晌无语,抬眼看我的时候,竟然眼泪汪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初见袁医生时没有好感,因为“我”认为医生应该是高冷的,而袁医生的金牙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B.“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对袁医生身体状况的介绍为下文写为了救急,让“我”做缝合手术做铺垫。
C.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我”为急诊病人做手术,表现“我”自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D.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作品具有了真实感。小说还呈现出了时代感,几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是环境描写,照应上文中的“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天气炎热也是下文伤者伤口感染的原因。因为一根很短的头发缝合进了伤口,再加上天热而导致了伤者感染。
C.这一段对“我”心境的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体会到了“我”淡淡的愁绪,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D.“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与下文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作对比,说明“我”有了满足感。
8.文中的袁医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评论家对作者裘山山有这样的评价,“裘山山的内心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向光性……这种温厚的内在沉淀,使她能够在创作中对人性加以温暖的守护”。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理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B.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 )(3分)
A.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王利发是话剧《茶馆》中的主人公,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荆棘鸟(节选)
考琳·麦卡洛(澳大利亚)
1915年12月8日,梅吉·克利里过了她的第四个生日。妈妈收拾好早饭的盘碟,不声不响地把一个褐色的纸包塞到了她的怀里,叫她到外面去。于是,梅吉便蹲在前门旁边的金雀花丛背后,不耐烦地扯了起来。她的手指不灵活,那纸包又扎得挺结实。它有几分像是波利尼西亚人开的杂货店里的东西,这使她觉得,不管它里边包的是什么,反正不是家里做的,也不是捐赠的,而是买来的。这可真了不起。
包的一角露出了一个好看的淡金色的东西。她更加起劲地扯着那纸包,扯下的长长的纸条乱成一团。
“艾格尼丝,啊,艾格尼丝!”她无比爱怜地说,朝在扯得稀烂的套子里躺着的布娃娃眨眨眼。
真不简单啊。梅吉有生以来只进过一次韦汉的杂货店,那是远在5月间的事了。因为她已经是个像样儿的姑娘了,所以她就规矩矩地端坐在妈妈身边的小车里,激动的心情使她对满架货物目不暇接,记不胜记。但那个放在杂货店柜台上的、穿着粉红色锦缎裙子、上面缀满了米色花边的布娃娃艾格尼丝,她却看得清楚,记得真切。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心里就管它叫艾格尼丝了,这是她所知道的唯一的足以配得上这个无与伦比的小东西的漂亮名字。然而,在那以后的几个月里,她空怀惆怅地思念着艾格尼丝。梅吉没有布娃娃,也不知道小姑娘总是和布娃娃联系在一起的。她高兴兴地玩着哥哥们丢下的哨子、弹弓和玩旧了的兵偶,两手弄得肮里肮脏的,靴子上沾满了泥点。
她从来没想过和艾格尼丝一块儿玩。现在她轻轻抚弄着那粉红色裙子的褶边,这裙子比她所见过的女人身上穿的都要华丽。她温情脉脉地将艾格尼丝抱了起来。这布娃娃的胳膊腿儿是接榫的,可以随意扳动。甚至连她的脖子和纤细、匀称的腰肢也是接榫的。她那金色的头发梳成了漂亮的高高的发髻,上面插满了珠子,别着珠花别针的米黄色三角披肩围巾上隐隐地显露出她白色的胸脯。画在骨灰瓷上的脸蛋儿非常美丽,瓷面没有上釉,这使那精心画出的皮肤显出一种天然的、无光泽的肌理。那对闪耀在真毛发制成的睫毛之间的蓝眼睛栩栩如生,虹膜周围画着深蓝色条纹和色晕。看得着了迷的梅吉还发现,当艾格尼丝向后倾倒到一定程度时,她的眼睛就合上了。在她的一侧微红的面颊上方,有一颗黑色的美人痣,她那颜色略深的嘴微微张开,露出了洁白的小牙齿。梅吉把布娃娃轻轻地放到膝盖上,舒适地交叉起双脚,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瞧个没完。
当杰克和休吉沙沙地穿过靠近栅栏的那片长柄镰割不到的草地走过来时,她依然坐在金雀花丛的背后。她的头发是典型的克利里家的标志,克利里家的孩子们除弗兰克以外都长着一头微微发红而又浓又密的头发。杰克用胳膊肘轻地捅了一下他的兄弟,兴奋地指了指。他们相互能牙咧嘴地笑了笑,分成了两路,装出正在追赶一个毛利叛逆骑兵的模样。可是梅吉一点儿也没听见,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艾格尼丝,自顾自地轻声哼唱着。
“梅吉,你拿的是什么呀”杰克大喊一声,扑将过去,“给我们看”
“对,给我们看看!”休吉咯咯地笑着,包抄了过来。
她把布娃娃紧紧地搂在胸前,摇晃着脑袋∶“不!她是我的!是给我的生日礼物!”
“给我们看看,快!我们就看一眼。”
骄傲和喜悦占了上风。她举起了布娃娃让她的哥哥们看。“你们看,她漂亮吗?她叫艾格尼丝。”
“丈格尼丝? 艾格尼丝? ”杰克毫不留情地取笑道, “多傻气的名字呀! 你干吗不叫她玛格丽特或贝蒂呢”
“因为她就是艾格尼丝嘛”
休吉发现布娃娃的腕节是结榫的,便打了声口哨。“嘿,杰克,看哪!它的手能动!”
“哪儿让我瞧瞧。”
“不!”梅吉又紧紧地搂定了布娃娃,眼泪汪汪,“不,你会把它弄坏的!噢,杰克,
别把她拿走——你会把她弄坏的!”
“呸!”杰克那双小脏手紧紧地抓住了梅吉的腕子,“你想来个狗吃屎吗?别哭哭啼啼的,不然我就告诉鲍勃去。”他将她反转过去,直到她的皮肤变得青白。休吉抓住了娃娃的裙子,拉着它说∶“给我,要不我真使劲儿啦!”
“别!别这样,杰克,求你别这样!你会把她弄坏的,我知道,你会弄坏的!哦,你别动她吧!别把她拿走,我求求你!”她也顾不得被粗暴地攥住的手腕,只是紧紧地抱着布娃娃,一边哭着,一边乱踢着。
“拿到喽!”当布娃娃从梅吉交叉的前臂中滑落下来时,休吉欢呼了起来。
杰克、休吉和梅吉一样,内心也觉得那布娃娃人极了,他们脱下了她的外衣、裙子。艾格尼丝躺在那里,任凭男孩们拉拉扯。他们一会儿把她的一只脚强扭到脑后,一会儿又叫她低头看着自己的脊背,所有想得到的柔软术他们都让她做遍了。梅吉站在一边哭着,他们根本就不加理睬。她没想到要寻求什么帮助,因为在克利里家里不为自己去争斗的人是得不到什么帮助和同情的,女孩子们也概莫能外。
布娃娃的金发被掀掉了,那些珠子转眼间就飞到了深深的草丛里,不知去向。一只肮脏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踩到了被丢弃的衣服上,使那缎子面上沾满了从铁匠铺子里带来的油污。梅吉跪了下来,发狂似地在地上扒找着,收集着那些小巧玲珑的衣裤,以防它们再受损害。然后,她开始在她认为珠子可能散落的地方拨草寻找。她泪眼模糊,这是她心中从未体验过的痛苦,因为到目前为止,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值得悲伤的事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吉在四岁生日时才第一次收到妈妈送的礼物,只是因为自己年纪幼小,加上礼物包装结实,导致她在拆礼物时很没有耐心。
B.物质条件的匮乏,梅吉没有布娃娃,在玩哥哥们丢下的玩具时,因为她总惦记着艾格尼丝,所以玩得并不高兴。
C.梅吉沉迷于美丽的艾格尼丝,连哥哥们来到身边都未察觉。当哥哥们想看布娃娃时,在骄傲和喜悦的驱使下,梅吉举起布娃娃给哥哥们看。
D.虽然哥哥们也认为布娃娃是美丽的,但因嫉妒心理的作祟,他们肆无忌惮地蹂躏艾格尼丝,给梅吉带来很深的痛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生动细致地记叙了艾格尼丝作为礼物被送给梅吉,又被杰克和休吉这两个小男孩损坏的故事。
B.小说通过补叙梅吉第一次见到艾格尼丝的情形,说明了梅吉再见艾格尼丝无比爱怜的原因,使情节衔接自然,无突兀之感。
C.小说对杰克和休吉兄弟俩采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使“捣蛋”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D.梅吉坐在“金雀花丛背后”,兄弟俩“穿过靠近栅栏的那片长柄镰割不到的草地”,小说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对下文情节的展开是有铺垫作用的。
8.梅吉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9.考琳·麦卡洛是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以描写细腻著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她是如何表现“梅吉对艾格尼丝的无比爱怜”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4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原文强调的是“弱化了虚拟空间的社交壁垒”
2.C逻辑推理与情节选择不能带来社交方面的效果
3.C本来考查学生对提取材料观点、分析论点论据匹配性的能力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观点是游戏可以使人获得情感慰藉,身心愉悦,这是剧本杀受欢迎的一个因素。第二自然段的观点是先进媒介技术的融入,使剧本杀游戏能够给玩家提供沉浸式体验。第三自然段的观点是具身参与能够使玩家建立对游戏的认知,与同伴建立情感链接A项强调刷本杀的市场规模,B项强调剧本杀中的推理与真实逻辑的区别,D项强调线上推理类综艺为线下剧本杀热培养的受众。这三个选项都与材料二观点不适配。只有C项,强调“高感官、强情感”的具身参与,适配材料二
4.①首先,提出剧本杀受追捧与玩家地位变革有极大关联。(1分)②其次,论证青年玩家因“期待视野”而主动沉浸剧本杀游戏中。(1分)③最后,阐述青年玩家在剧本杀“共同创作”的体验中获得社交价值。(2分,答“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空间集体创作的游玩形式与社交属性”得1分,答“剧本杀游戏弱化虚拟空间内的社交壁垒”得1分,两句都答得2分)
5.①从社交属性看,剧本杀是特定空间集体创作的游玩形式,具有社交属性,需要不同玩家打破性格拘束,进行社会交流。②从情感体验看,剧本杀陌生化、超现实的角色与剧情体验,对他者身份的墓仿体验,能使玩家达到共情角色、宣泄情感的心理净化效果,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③从个人表达看,剧本杀的设计增加玩家对角色的驾驭意识,给予玩家一定程度上的情节选择性空间,使玩家可能决定刷情发展,不断生成、诠释意义。(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错误。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只有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感受到‘我’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错误。结合句子“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可知,此时的“我”只是有些厌倦和惆怅,并不是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8.袁医生来自基层,其貌不扬,医术高超,宅心仁厚;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
9.①人物塑造方面,袁医生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②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当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时,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③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体现了医德和善良温暖的人性。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3分)(A项“出色的完成”说法有误,原文认为其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2.D(3分)(A项古典美学会“破例”使用一些心理分析,而亚里士多德是否“率先”使用,文中并无体现;B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时间一长"不是产生疲劳的原因;C项根据材料内容,康德论述的是"喜剧”,而不是“悲剧”)
3.D(3分)(D项“娜拉毅然离家出走”是必然性情节)
4.(4分)①引用论证,分别引用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观点来证明古典美学对悲剧美和喜剧美会破例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2分)
②举例论证,如举生活中“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的例子,阐释“必然悲剧”的内涵。(2分)
(注意仅罗列手法而无说明不得分)
5.(4分)
①性格特点∶王利发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性;(1分)
②深层原因∶其生活的时代的黑暗注定悲剧的发生;(1分)
③思想意义∶借王利发的悲惨人生,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1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1分)。(答案分析∶依据材料中“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等)
现代文阅读II
6.C(3分)(A项未必是“第一次”收到礼物,也不全是因为急切的心理,也有好奇心;B项根据文意,梅吉“玩得高兴”D项并非“嫉妒心理作祟”)
7.B(3分)(B项是插叙不是补叙)
8.(6分)①经济状况拮据∶梅吉4岁以来只进过一次韦汉的杂货店;之前梅吉没有布娃娃,只能玩着哥哥们丢下的玩具(2分)
②家庭成员关系疏远∶梅吉受到兄长鲍勃的恐吓,被哥哥们粗暴地抢走布娃娃。(2分)
③子女教育奉行“丛林法则”∶成长文化氛围冷漠,为己争斗,强权生存法则,得不到同情。(2分)(原文体现她没想到要寻求什么帮助,因为在克利里家里不为自己去争斗的人是得不到什么帮助和同情的,女孩子们也概莫能外。)
9.(6分)(1)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如“艾格尼丝,啊,艾格尼丝”“你们看,她漂亮吗?她叫艾格尼丝”
②神态描写,如“朝在扯得稀烂的套子里躺着的布娃娃眨眨眼”“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艾格尼丝”;
③动作描写,如“把布娃娃轻轻地放到膝盖上,舒适地交叉起双脚,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瞧个没完”“轻轻抚弄着那粉红色裙子的褶边”;
④心理描写,如“她泪眼模糊,这是她心中从未体验过的痛苦,因为到目前为止,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值得悲伤的事呢”。
(2)侧面描写∶哥哥们来到身边都未察觉,梅吉没有察觉到,侧面烘托其对布娃娃的喜爱。(正面描写4 分,每点1分侧面描写2分无事例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