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余华小说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胖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楂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的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胖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楂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橘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也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小说第一段将人物和小店里的食品并列在一起,暗示出该人物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
B.小说一开始就说了林德顺坐在轮椅上,设置悬念,在文章末尾才补叙揭晓他的瘫痪也是下雨天造成的。
C.孩子虽然生着病,但仍拥有"蹦跳跳游戏"的能力,在病魔的折磨下,也有着他小小世界里的自由快乐。
D.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夫妻带孩子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2.小说中有多处对比,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倒数第二段,情节已经完整,可以收笔;末尾一段是蛇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次汽车。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过去了,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子。要是现在再拦车,我想我准能拦住,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我敢肯定所有的汽车都会在我耳边来个急刹车。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虽然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老乡,抽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跑到另一侧,拉开车门钻了进去:“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儿?”我说:“随便上哪儿。”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
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的人来了,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但我没做广播操也没小跑,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下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个人在汽车旁东瞧西望,是在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
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节)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1.下列关于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反复出现的“寻找旅店”,象征着人生路上对现实生活的归宿和自我精神寄托的寻找。
B.小说多次出现“走过去看”“开过去看”这样的表达,象征了人生路上的不确定性,一切的未知只能依靠自己不断向前去发现和挖掘。
C.“红色的背包”象征着小说主人公内心的善良与热情,最后背包被偷走,暗示着“我”的价值要被摧毁殆尽,失去了梦想和热爱。
D.小说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揭示了真实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的迷惘。
2.小说中的“我”从十八岁的那个中午离开家出门到坐上汽车,思绪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情节看似十分荒诞,不合情理,作者余华这样表达,你觉得有何妙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 华
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去看那个男孩,男孩正仰着脸看他,他看到男孩的脸上都是泥土,男孩的眼睛出神地望着他,似乎是被他刚才的话吸引了。男孩的表情让孙福兴奋起来了,他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打断他的一只手,哪只手偷的,就打断哪只手……”
孙福低头对男孩叫了起来:“是哪只手?”
男孩浑身一抖,很快地将右手放到了背后。孙福一把抓起男孩的右手,给四周的人看,他对他们说:“就是这只手,要不他为什么躲得这么快……”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咋”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耷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
说着,孙福伸手把男孩提了起来,他看到男孩因为疼痛而紧闭着眼睛,就向他喊叫:“睁开来,把眼睛睁开来。”
男孩睁开了眼睛,可是疼痛还在继续,他的嘴就歪了过去。孙福踢了踢他的腿,对他说:“走!”
孙福捏住男孩的衣领,推着男孩走到了自己的水果摊前。他从纸箱里找出了一根绳子,将男孩绑了起来,绑在他的水果摊前。他看到有几个人跟了过来,就对男孩说:“你喊叫,你就叫‘我是小偷’。”
男孩看看孙福,没有喊叫,孙福一把抓起了他的左手,捏住他左手的中指,男孩立刻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说:“声音轻啦,响一点。”
男孩看看孙福,然后将头向前伸去,使足了劲喊叫了:“我是小偷!”
孙福看到男孩的血管在脖子上挺了出来,他点点头说:“就这样,你就这样喊叫。”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这天晚上,孙福像往常一样,去隔壁的小店打了一斤黄酒,又给自己弄了两样小菜,然后在八仙桌前坐下来。这时,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孙福就坐在窗前的黄昏里,慢慢地喝着黄酒。
在很多年以前,在这一间屋子里,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还有一个五岁的男孩,那时候这间屋子里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他们的儿子,在这间屋子里没完没了地说着话。
后来,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就在那个夏天的中午里狂奔起来,他的妻子在后面凄厉地哭喊着。然后,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儿子了。到了晚上,在炎热的黑暗里,他们相对而坐,呜咽着低泣。
再后来,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像以往一样生活,于是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头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她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孙福,追随剃头匠而去了。
就这样,孙福独自一人,过去的生活凝聚成了一张已经泛黄了的黑白照片,贴在墙上,他、妻子、儿子在一起。儿子在中间,戴着一顶比脑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
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他在右边,一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题目“黄昏”和“男孩”,一明一暗,一强一弱,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给文章增添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B.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男孩,体现出男孩的无助与迷茫,也暗示了这次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C.文章语言生动传神,重在环境描写,旨在渲染凄冷、压抑、悲伤的氛围。
D.三个“不知道”的连用写出路人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出人性的自私冷漠。
2.文章最后一段对孙福一家照片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以冷峻的笔调加以叙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地主的死(节选)
余华
青草一直爬进了水里,从岸边出发时显得杂乱无章,可是一进入水中它就舒展开来,每一根都张开着,在这冬天碧清的湖水里摇晃,犹如微风吹拂中的情景。王香火看到阳光在湖面上转化成了浪的形状,它的掀动仿佛是呼吸正在进行。
已经走过了最后的一座桥,那些木板即将溃烂,过久的风吹雨淋使它们被踩着时发出某种水泡冒出的声响,这是衰落的声响,它们丧失了清脆的响声,将它们扔入水中,它们的命运会和石子一样沉没,即便能够浮起来,也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兵一个一个从地上站起来,拍打身上的尘土,指挥官吆喝了一声,这些日本兵慌乱排成了两队,将枪端在了手上。翻译官问王香火:“到松篁还有多远?”到不了松篁了,王香火心想。现在,他已经实实在在地站在孤山的泥土上,这四面环水的孤山将是结束的开始,唯有这座长长的木桥,可以改变一切。但是不久之后,这座木桥也将消失。他说:“快到了。”翻译官和日本兵指挥官说了一阵,然后对王香火说:
“太君说很好,你带我们到松篁后重重有赏。”
王香火微低着头,从两队日本兵身旁走过去,那些因为年轻而显得精神抖擞的脸沾满了尘土,连日的奔波并没有使他们无精打采,他们无知的神态使王香火内心涌上一股怜悯。他走到了前面,走上了一条可以离开水的小路。
王香火此刻的走去已经没有目标,只要路还在延伸,他就继续往前走,四周是那样的寂静,听不到任何来到的声音,只有日本兵整齐的脚步和他们偶尔的低语。
翻译官说:“这他娘的是什么地方?”
王香火没有答理。日本兵习惯地跟上了他,翻译官左右看看,满腹狐疑地说:“怎么越走越不对劲。”
过了一会,他们又走到了湖边,王香火又见到岸边的青草爬入湖水后的情景,湖面出现了一片阴沉,仿佛黑夜来临之时,而远处的湖水依然呈现阳光下的灿烂景色。
他听到身后一个日本兵吹起了口哨,起先是随随便便吹了几声,而后一支略有激昂的小调突然来到,向着阴沉的湖面扩散。王香火不禁回头张望了一下,看了看那个吹口哨的日本兵,那张满是尘土的脸表情凝重。年轻的日本兵边走边看着湖水,他并不知道自己吹出了家乡的小调。逐渐有别的日本兵应声哼唱起来。这支行走了多日的队伍,第一次让王香火没有听到那“沙沙”的脚步声,汇合而成的低沉激昂的歌声,恍若手掌一样从后面推着王香火。现在,王香火远远看到了那座被拆毁的木桥,它置身于一片阴沉之中,断断续续,像是横在溪流中的一排乱石。看着宽阔湖面上断裂的木桥,王香火凄凉地笑了笑。
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时候,那片遮住阳光的云彩刚好移过来,明亮的湖面顿时阴暗下来,对岸的孤山看上去像只脚盆浮在水上。当地的人开始在拆桥了,十多条小船横在那些木桩前,他们举着斧子往桥墩和桥梁上砍去,那些年长日久的木头在他们砍去时,折断的声音都是沉闷的。
这情景让孙喜觉得十分有趣,他看着这群乱糟糟的人,在湖上像砍柴一样砍着木桥。孙喜听到离他最近一条船上的人在说:“要是他们把船丢给日本人,我们全得去见祖宗。”
孙喜笑了笑,朝他们喊:“喂,我家少爷过去了吗?”
“你家少爷是谁?”
“安昌门外的王家少爷。”
“噢--,过去啦。”
孙喜心想我可以回去禀报了,就转身朝右边的大路走去。那人喊住他:“喂,你往哪里走?”“我回家呀。”孙喜回答,“去洪家桥,再去竹林。”
“拆掉啦。”那人笑了起来,“那边的桥拆掉啦。”
“拆掉了?”
“不就是你家少爷让我们拆的吗?”
孙喜怒气冲冲喊起来:“那我他娘的怎么办?”另一个笑着说:“问你家少爷去吧。”
“你们到不了松篁了。”王香火看着那些小船在湖面上消失,转过身来对翻译官说。
“这地方是孤山,所有的桥都拆掉了,你们一个也出不去。”
翻译官惊慌失措地喊叫起来,王香火看到他挥拳准备朝自己打来,可他更急迫的是向日本兵指挥官叽哩呱啦报告。
那些年轻的日本兵出现了惊愕的神色,对自己身陷绝境显得难以置信。指挥官走到王香火面前,举起拳头咆哮起来。王香火没有后退就摔倒在地。王香火用胳膊肘撑起身体,站了起来。翻译官给了王香火一耳光,王香火的脑袋摇摆了几下,翻译官说:“你他娘的不想活啦。”
王香火看着微微波动的湖水,对翻译官说:“是我让他们拆的。”
于是那队年轻的日本兵咆哮起来,他们一个个端上了刺刀,他们满身的泥土让王香火突然有些悲哀,他看到的仿佛只是一群孩子而已。指挥官向他们挥了挥手,又说了一些什么,两个日本兵走上去,将王香火拖到一棵枯树前,然后用枪托猛击王香火的肩膀,让他靠在树上,王香火疼得直咧嘴。他看到两个日本兵排成一行,将刺刀端平走了上来。阳光突然来到了,一片令人目眩的光芒使眼前的一切灿烂明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王香火“到不了松篁了”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四面环水的孤山的环境描写,为小说结尾处日本兵惊慌失措陷入绝境埋下了伏笔。
B.小说在表现战争带给人伤痛的同时,也穿插描写了日本兵唱着低沉激昂的家乡歌曲,这种写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温情与怜悯。
C.孙喜来到孤山对岸的任务是找他家少爷,对当地人拆木桥抵抗日本兵并不关心,这种置身事外的冷漠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相近。
D.无论是叙写当地人砍桥,还是刻画日本兵咆哮,抑或是描写王香火疼得直咧嘴,作者都用强烈而浓厚的叙述笔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判断。
2.小说多次提到“阳光”,请分析文中“阳光”的作用。
3.小说中,王香火和孙喜两个人物的活动穿插展开,有人认为这种展开方式效果不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
一、1.D“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错误。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小说是客观描述,并没有交待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小男孩的穿戴特点“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句中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男孩对大街的热烈和他爸妈的淡漠对比,凸显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和热爱;前文详写男孩的活泼、可爱,后文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
3.不同意。结尾一段有独特作用:①使情节紧凑连贯:呼应小说开头部分的描写“林德顺坐在轮椅里”,正是这家人的遭遇使得林德顺回想起自身的遭遇,首尾相合,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畅自然;②丰富了林德顺的人物形象:交代林德顺的身体状况及残疾的原因,表现生活的辛酸,使林德顺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③深化小说的主题: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一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表现了人在面对苦难时的孤立无助、无奈痛苦以及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
二、1.C“暗示着‘我’的价值要被摧毁殆尽,失去了梦想和热爱”错,结合“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可知,这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得到旅程,“我”在这次经历中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教会了“我”成长,并没有失去梦想和热爱。
2.远行初体验,欣喜兴奋;搭车费周折,沮丧焦急、心安理得;抛锚遭抢劫,无助、悲愤;出行前对话,温暖、欢快。
3. (1)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汽车的抛锚,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2)塑造了以司机、抢劫者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唯利是图,冷漠无情,象征着恶俗的世态。(3)揭示主题。在荒诞性的描写中,呈现出强烈的冲突,“我”在与成人世界、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遭遇到挫折与打击,从而获得成长。(可从情节、人物、主题上分析,角度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三、1.C “重在环境描写”错误,文章只有简单的环境描写,如“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本文的环境描写不是重点。
2.①通过照片呈现孙福曾经和美的家庭生活,暗示了孙福残忍对待男孩的原因;
②曾经和洽温馨的生活与当下凄苦孤独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更能凸显出孙福的冷酷阴暗的人格;
③揭示了孙福心中的伤痕,体现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的无力与羸弱。
3.①从人物塑造上,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孙福对男孩的残忍折磨和内心的冷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
②从叙事场景上,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血淋淋的残忍场面,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
③从语言表达上,作者以一种十分冷峻的、不掺杂感情和立场的文字进行表达,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
四、1.D“作者都用强烈而浓厚的叙述笔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判断”错误。相反,作者的叙述偏冷静客观,比如写王香火的死,“他看到两个日本兵排成一行,将刺刀端平走了上来。阳光突然来到了,一片令人目眩的光芒使眼前的一切灿烂明亮”,没有过多渲染情绪。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阳光照射的四面环水的孤岛上。②推动情节的发展:“远处的湖水依然呈现阳光下的灿烂景色”是王香火再次来到岸边的时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③含有一定的寓意:结尾王香火即将被杀时,“阳光突然来到了”预示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示例一:我不同意。①叙述视角的转换,引导读者多角度理解王香火的行为。②平行叙述,并行推进。交待王香火遇难的前因后果。③让王香火和长工孙喜进行对比,凸显了王香火的家国大义形象。示例二:我同意。①叙述视角的转换,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使情节较为割裂。②两个时间穿插进行,破坏了小说的叙述节奏,冲淡了小说的紧张感。③孙喜的时间线并没有起到增强王香火形象的作用,略有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