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5 19:25:56

文档简介

定州市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总分 100 分 时间 75 分钟
一、单选题(每个 2 分,共 40 分)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则估算值偏大
D.若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 个年末时 120 个,则出生率为 20%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依据条件不同分为“J”型和“S”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J”型增长曲线,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
B.乙为“S”型增长曲线,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有人提出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D 点时进行蝗灾防治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3.现调查环湖地带的某种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对该种植物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
B.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和减少样方数量来进行调查估算
C.应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
D.统计某一时期该种植物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某种植食性林旅鼠是猫头鹰的食物之一。在某个季节,某森林中林旅鼠因患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而种群
数量减少,从而对猫头鹰种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新出生的猫头鹰个体数有所减少,但成年猫头鹰的
数量保持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导致森林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林旅鼠和猫头鹰、林旅鼠和病毒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捕食、寄生
C.猫头鹰种群受到病毒影响后,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D.病毒是影响林旅鼠种群数量和猫头鹰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5.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群落季相更替。下列有关群落季
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水分等是影响群落季相更替的环境因素
B.与夏季群落季相相比,冬季群落季相没有垂直结构
C.群落的季相更替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
D.植物早春萌发、鸟类冬季南迁均属于群落季相更替
6.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
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
D.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
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7.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稻田捕食蝗虫,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子就能对
答案第 1页,共 7页
266.8 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
甲、乙两个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
B.乙图 AB 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 N0 只,则 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
量为 N0 ×0.03
t 只
C.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 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D.曲线乙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
中也存在该关系
8.下表为某退耕农田 40 年间草本、灌木及乔木物种种类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0-40 年间该退耕农田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B.群落对光照的利用率增加,不同物种的生态位无重叠
C.40 年后该区域内部物种还发生一些变化,说明演替是永恒延续的
D.15-40 年间草本植物种类一直增加,因此草本一直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9.下图为某草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 Q 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
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Q为太阳能中的大部分能量
B.鹰既属于第四营养级又属于第五营养级
C.“太阳能→牧草→牲畜→人”构成一条食物链
D.保护鹰和食虫鸟,利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10.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正确的是( )
A.“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答案第 2页,共 7页
11.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B.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还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因为动物都是靠捕食获取食物,所以都是消费者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2.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
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C.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为 K 值时进行捕捞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13.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量得到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 4个
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8 9 7 7
能量(kJ) 1.3×10 2.8×10 2.9×10 9.8×10
A.从 4 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乙种群外,其他 3 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以上四个种群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第二营养级传至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12.72%
D.在这四个种群中,甲和丁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14.如图表示某池塘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由 2 条食物链构成,e 占一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c与 d之间相互争夺食物和空间
C.若水体富营养化则可能导致池塘中鱼类死亡
D.由于生物富集,e 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量最多
15.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红树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为各种鸟类
提供了栖息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引入各种外来物种将有利于其生态恢复
B.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其主要功能仍然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主要方式是初生演替
D.人们在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会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16.一本生态学专著上写道:“当能预报未来时,生态学就变成一门预测性科学;当能决定未来时,生态
学就变成了一门管理科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保员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指导大豆田中大豆蚜的防治
B.研究种群的空间特征,可发展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立体农业
C.果农可通过物理信息吸引传粉动物,可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D.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时离不开生态系统科学知识的应用
答案第 3页,共 7页
17.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藻类固定的太阳能
B.AB 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C.BC 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 NH +4 等无机盐离子
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8.下图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干扰后,其功能和结构发生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点之前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组分数量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不差上下
B.若干扰程度加大,则甲、乙对应的曲线在 a 点之后可能会持续下降
C.与 a 点时相比,b 点时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的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
D.由图可知,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动态稳定
19.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
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较丰富,但按生态系统成分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
C.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应当设计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与小动物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相当
D.生态缸放置到阳光直射的位置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
20.“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
排放总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新农村建设开发沼气工程,以人畜粪便、秸秆为原料,产生的
沼气可以为燃料,沼渣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及食用菌的培养基,沼液通入养鱼池用于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
增加鱼的饲料,减少对林灌草地进行滥采滥伐,保护生态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沼气工程充分利用了循环原理,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在保护林灌草地改善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对林灌草地进行保护后,很多鸟类和小动物迁入、定居,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开发沼气等绿色清洁能源来尽早实现“碳中和”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答案第 4页,共 7页
21.2022 年 10 月 12 日,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面积约 1.40 万平方公
里。记者获悉,目前监测到野生东北虎幼虎 10 只、种群数量 50 只以上。野生东北豹幼豹 7 只、种群数量
60 只以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调查东北虎种群数量的方法是采用标记重捕法
B.决定东北虎、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
C.根据统计结果可估算该区域东北虎种群密度为 0.0036 只/平方公里,东北豹的种群密度为 0.0043 只
/平方公里
D.东北虎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一段时间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会一直增大
22.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量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以下是种群针对密度效应进行变动调节的是( )
A.池塘内的锥体螺在密度过大时产卵少,繁殖率低
B.蝌蚪在密度过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
C.针对密度效应,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使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均密度
D.玉米种植密度过大会降低单株产量
23.科研人员为了解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某森林内繁殖季节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
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
动、觅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类总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A.4 种鹭类在森林内筑巢高度的不同,有利于鹭类对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B.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池鹭,而牛背鹭则不占优势
C.白鹭与夜鹭的筑巢高度完全相同,种间竞争激烈,夜鹭会被完全淘汰
D.不同鹭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25.下表所示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呼吸作用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散失量
2 10 9 9
能量[J/(hm ·a)] 1.05×10 3.50×10 4.55×10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后可以重新提供给生产者
9 2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1.4×10 J/(hm ·a)
10 2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7.0×10 J/(hm ·a)
三、综合题(共 45 分)
答案第 5页,共 7页
26.(11 分)图 1表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直接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2)研究种群或群落的特征,常用调查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 200 条,全部进
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 160 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 10 条,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条,此方
法为______,而对植物调查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______________。
(3)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
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____(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4)图 1 中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个锥形瓶装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在一定时
间内为“S”型曲线,a点之前限制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因素是______,a 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
因是______ 。
(5)利用规格为“0.1mm/400/1mm2”的血细胞计数板,采取_____的方法统计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密度。培
养液稀释 104倍时,其中 1 个中方格显微示意图如图 2 所示,且该中方格酵母菌数量恰好等于 4 个中方格
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则此时酵母菌种群密度为____个/mL。按以上方法定期检测并将其变化绘制成曲线,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模型。
27.(18 分)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
成空隙的现象。生态学家 Runkle 和 Barden 对林窗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影响林窗植物物种
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老龄树死亡形成朽木,不久之后朽木上长出蘑菇、苔藓﹑蕨类,蚂蚁、老鼠等生物也来此定居,它们
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型____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林窗形成后,首先是草本植物迅速生长,第二年长出灌木并逐渐成为优势物种,影响草本和灌木等植
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_______________,在林窗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其演替速度
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林窗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常用______________,统计土壤小动物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中,
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常用_______________法。用_____法和_____法采集小动物。分析图形信息可
知,影响林窗植物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
(4)草的“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6 分)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
答案第 6页,共 7页
(1)在此生态系统中,A表示_____,C 表示_____。
(2)写出图中含有 3 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
(3)碳元素在大气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形式传递的。生产者通过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
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若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200kg,则生产者最少要_____kg。
(5)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生态平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该生态系统为湿地生态系统,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
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给该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
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7)下表为食物链“草→鼠→鹰”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7kJ·a-1)。
种 同化的总能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呼吸消 传递给分解 传递给下一营 未被利用的能
群 量 能量 耗 者 养级 量
草 69.5 7.0 19.0 46.5
鼠 19.0 9.0 1.0 4.5
鹰 3.5 1.0 2.5 微量不计 无
-1
据表分析,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的同化量。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kJ·a 。能量从
草到鼠的传递效率为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答案第 7页,共 7页定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CCDBB DDADA ACABB BAABA
21.ABD 22.ABD 23.ABD 24.AD 25.AC
26.(11分,每空1分)
(1)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 3200 标记重捕法 随机取样
(3) 不变
(4) 空间、资源有限 营养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的积累
(5) 抽样检测 2.41010 数学
27.(18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
(1) 生态系统 朽木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分)
(2) 光照(强度) 次生演替 快
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分)
(3) 取样器取样法 记名计算法(2分) 诱虫器采集 简易采集
林窗面积和邻近区域植物的丰富度(2分)
(4) 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2分)
28.(16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
生产者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A→D→E
(3) CO2 光合 呼吸
(4) 5000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推动物质的循环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6) 水平 直接
(7) 草 7.25×108 (2分) 13.4(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