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第7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冷战”的兴起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活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4)表现。
①欧洲。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华约②亚洲。
A.朝鲜战争:美苏分区占领朝鲜使朝鲜分裂,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侵略越南,1973年停战。
③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影响
(1)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双方剑拔弩张,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
(1)过程。
1951年建立________________;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____________。
(2)影响:欧洲经济实力大增,推动了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_________的外交政策。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独立自主2.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1)经济飞速发展。
①原因。
A.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朝鲜战争使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C.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________。
D.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②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政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________的目标。教育政治大国3.不结盟运动兴起
(1)背景:新兴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威胁,要求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发展。
(2)标志:________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宗旨:奉行非集团、________的政策。
(4)发展: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5)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1961不结盟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苏联解体。
①原因:____________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现状:“一超多强”,________趋势进一步发展。多极化【例1】 (2013年广东学业)“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体现这一做法的有(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C.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D.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根据“对外援助……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信息,说明美国实施援助是为了遏制苏联势力的发展并控制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答案:A知识拓展:美苏“冷战”格局【例2】 (2013年广东学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日本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崛起的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D1.“冷战”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序幕:“铁幕”演说。
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
两个标志: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
三大领域。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北约与华约的建立。2.欧共体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的:共同发展。
两个原因:国际地位的下降、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个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三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个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两个原因:新兴独立国家诞生、谋求维护自身利益。
四项原则与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4.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一大特征:“一超多强”。
两大政治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美国、欧盟和日本。
三大过渡特点:和平过渡、竞争过渡、长期过渡。
四大发展中力量: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2年广东学业)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D.欧洲联盟的建立解析:根据漫画文字信息“美国”“欧洲经济”和美元符号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美国援助欧洲以帮助其恢复、发展经济,这与马歇尔计划一致。
答案:A2.(2011年广东学业)下列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是( )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许多地区,尤以北部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
——杜鲁门,1947年
A.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
B.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C.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
D.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解析: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答案:C考点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有学者认为:1955—1975年期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主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当时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有( )
A.苏联的解体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格局在1955-1975年期间受到冲击,C、D两项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A、B两项时间明显不符。
答案:CD2.(2011年广东学业)1967年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建立了(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解析: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答案:B考点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2012年广东学业)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是指(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罗斯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A项,C、D两项属于“多强”之一。
答案:A2.(2011年广东学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
C.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D.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东欧剧变的实质是国家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3年山东学业)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解析: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B、D两项;二战结束前后,英国与美国始终是盟国,排除A项;但二战结束前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开始了“冷战”。
答案:C2.二战后昔日的反法西斯盟友逐渐走向对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分别为( )
A.英国和苏联 B.法国和中国
C.美国和苏联 D.美国和英国解析:二战后,由于美苏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答案:C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解析: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答案:D二、单项选择题Ⅱ
11.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都是冷战的表现。
答案:B12.“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十月革命 B.二战爆发
C.美苏冷战 D.苏联解体解析: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知这是柏林危机,其时代背景是美苏冷战。
答案:C13.假如你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冷战”的文章,以下哪些词汇可能出现在你的文章中( )
A.杜鲁门主义 朝鲜战争 经互会
B.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 越南战争
C.华沙公约组织 特种战争 北大西洋公约
D.华沙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本题考查对“冷战”概念的理解,必须是不诉诸武力。A项中的朝鲜战争,B项中的越南战争和C项中的特种战争都是“热战”。
答案:D三、双项选择题
17.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
A.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B.发动越南战争
C.出兵朝鲜
D.成立北约解析:冷战是除军事战争外的其他对抗形式,B、C两项是属于军事战争,不属于冷战的表现。
答案:AD18.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A.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
B.组织华约
C.接受马歇尔计划
D.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解析: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与东欧国家没有关系。
答案:AB19.日本战后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
A.依靠美国援助
B.重视发展教育
C.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解析: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到教育和科技起到了重要作用。A、C两项不适合我们国家。
答案:BD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