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历史名师专题指导(考纲导航+思维导图+考点突破+典例精析+真题演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新编,备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3-2014高中历史名师专题指导(考纲导航+思维导图+考点突破+典例精析+真题演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26 20: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17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提出“仁”和“礼”的学说,思想核心是“________”。
②政治思想:主张“________”。
③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①主张实行“________”。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仁政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主张“仁义”、礼法并施。
②认为“天行有常”,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③主张“________”。
2.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__”。
②强调顺应自然和清静无为,提出“________”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性恶论 道 无为而治 (2)庄子。
①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认为做到“________”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
3.法家:韩非子
(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主张以法治国,建立________________。
(3)法家思想的________。
4.墨家:墨子
(1)主张“兼爱”、“________”、“尚贤”、“节俭”。
(2)代表了____________的利益。齐物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大成者 非攻 下层手工业者 5.百家争鸣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需要,宣扬“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3)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_______”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2.汉武帝推行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________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2)影响。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纲五常 太学 正统 三、宋明理学
1.兴起的背景
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为了重兴儒学,隋唐儒士提出三教合一主张。
2.程朱理学
(1)含义: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3)主要思想。
①世界观:“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理气论)。
②方法论:通过“________”把握“理”。
③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理 格物致知 (4)发展。
①朱熹编著《______________》,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②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
南宋时期,陆九渊把“________”作为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强调“________”以求理。
(2)阳明心学。
①代表人物:王阳明(明朝中期),是________的集大成者。
②观点: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伦理观上他提出“________”的学说,还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四书章句集注 心 发明本心 心学 致良知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李贽(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1)否认孔孟权威,鞭挞理学虚伪。
(2)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万物源于阴阳二气,否定理学理论基础。
2.黄宗羲
(1)思想主张。
①猛烈抨击________制度。
②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③提出“工商皆本”。君主专制 天下为主,君为客 (2)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3.顾炎武
(1)思想主张。
①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思想。
③主张________,注重实学。
(2)代表作:《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王夫之——中国古代唯物思想的集大成者
(1)思想主张。
①认为世界是________,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经世致用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物质的 ②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________思想。
(2)代表作:《船山遗书》。
5.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影响
(1)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进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在批判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想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辩证法 【例1】 (2013年广东学业·双选)商鞅认为:耕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诗书不利于人们专心耕战,必须严加禁止。据此可知商鞅(  )
A.反对儒家说教     B.提倡礼法并用
C.主张奖励军功 D.倡导无为而治
解析:从“耕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可以看出商鞅强调耕战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联想到商鞅主张奖励军功;“诗书不利于耕战,严加禁止”即禁止诗书,实质是反对儒家说教。
答案:AC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例2】 (2013年广东学业)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解析:从“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和“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说明理是本原。
答案:B 知识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五”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三个“一”
一个目的: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一种方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个统一:文化上的统一。3.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
一个源头: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个核心:都承认理的存在。
两个世界观: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可归纳为“三、三、四”
三大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朱理学的禁锢。
三大思想: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四大思想家: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0年广东学业)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
A.“无为而治”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宋明理学的思想。
答案:C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1年广东学业)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无为而治” D.提倡“百家争鸣” 解析: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2.(2010年广东学业)儒学在中国古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开始于(  )
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宋朝 解析: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答案:C考点3 宋明理学1.(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差异较大。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的有(  )
A.经世致用 B.民贵君轻
C.心是万物本原 D.仁者爱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D项对应的思想家分别是顾炎武、孟子、王阳明、孔子,根据时间限制“宋代以后”得出正确答案为A、C两项。
答案:AC2.(2012年广东学业)“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荀子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理是万物本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答案:B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010年广东学业)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批判君主专制,都主张经世致用;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三人都没有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答案:A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3年山东学业)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
答案:B2.(2013年天津会考)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解析: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3.(2013年福建会考)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其中主张“以法为教,今必胜昔”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以法为教”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答案:B二、单项选择题Ⅱ
11.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解析:由题目材料中的意思可知是分层教学即因材施教。
答案:C1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而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适应了这一潮流,因此被秦始皇采纳。
答案:C13.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措施,其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是(  )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反映的统治思想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答案:D三、双项选择题
17.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原因是当时(  )
A.中央集权加强
B.旧制度日趋衰落
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解析:战国时期处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遭到破坏,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所以反映在思想文化上面就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答案:BC18.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国家的分裂局面
D.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于当时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但西汉的“罢黜百家”并不是消灭各家。
答案:AB19.下列哪些历史人物属于理学代表人物(  )
A.董仲舒 B.孟子
C.二程 D.王阳明 解析: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
答案:CD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