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16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________和________。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3)住:____________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成为民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中山装 旗袍 北京四合院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等。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运输。
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________。断发易服 简约文明 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公路运输。
①20世纪初,_______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3)水上运输。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__”,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4)航空运输。
①1909年,________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唐山 胥各庄 汽车 轮船招商局 冯如 ②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___________”航线开通。
2.通讯工具
(1)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__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20世纪,________首次装置无线电台。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__设立电话公司。
②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北京至天津 台湾 上海崇明 上海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万国公报》等。
②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③戊戌变法时的《________》、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中国丛报 时务报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影视业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_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_____》,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③1935年,电影《________》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④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______________》,成为我国的国歌。
⑤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2)电视:1958年,__________(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网络的发展
(1)诞生:诞生于________年,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网络媒介”被称为“________”,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义勇军进行曲 北京电视台 1969 第四媒介 【例1】 (2013年广东学业·双选)新中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外交关系对民众的服饰具有影响
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解析:新中国初期我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以流行列宁装。“文革”盛行军装和“干部服”体现了政治运动对老百姓衣着的影响。
答案:BD【例2】 (2013年广东学业)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
A.明末 B.晚清
C.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中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答案:B
知识拓展:阻碍中国铁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掠夺。上述原因导致中国自主修建的铁路少之又少,发展非常缓慢。 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可归纳为“一、三、三、四”
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
三个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国内政治变革的推动。
三大内容: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大众传媒。
四大关键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核心: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通讯的两大行业:邮政和电报。
交通的三大领域:铁路、水运和航空。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衣冠服饰在中国古代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不仅被用来御寒护体、美化生活,而且还被用于表示身份、区分等级。民国时期官方的统一制服采用了民间广泛流行的中山装,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生活受到西方影响
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
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蕴含着平等、民主等思想,故选A、D两项,B、C两项明显与题干意思相反。
答案:AD2.(2010年广东学业)近代中国流行的服饰中,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长袍马褂 B.连衣裙
C.中山装 D.西服 解析:近代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答案:C考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2011年广东学业)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
A.马车 B.轮船
C.火车 D.自行车 解析: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轮船、火车、自行车、飞机等,马车、人力车、轿子等属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
答案:A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发展(2012年广东学业)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
A.报刊、电视 B.电影、报刊
C.电视、电影 D.互联网、电影 解析:根据时间“清代”(1912年结束统治)限制,采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在中国分别是在19世纪中期、1905年、1958年、20世纪90年代。
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3年福建会考)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洋装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答案:A2.下列叙述不符合中国人服饰变革的是( )
A.西装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B.清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使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C.西装在中国真正流行开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D.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解析:礼服的形制是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不是清政府。
答案:B3.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1876年的上海到吴淞铁路
B.1881年的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C.1888年的宫廷铁路
D.1909年兴建的京张铁路解析:1876年的吴淞铁路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中国自建的最早的铁路是1881年的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
答案:B二、单项选择题Ⅱ
11.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解析: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女权运动。
答案:B12.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解析:通过题目中材料可以知道,中国的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表明当时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答案:B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
C.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诞生
D.1920年京沪段航空线试飞成功解析:1920年京沪线上的京津段试飞成功。
答案:D三、双项选择题
17.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A.当时的中国社会
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B.当时中国已经
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C.中国社会已经
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D.当时中国的高官
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解析:当时中国社会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并存。D项的说法错误,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有的习惯穿传统的长衫、旗袍,也有的喜欢西式服装。
答案:AB
18.“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A.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B.使传者与受者间高度互动
C.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D.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报纸的出现和文盲的降低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C项,高度互动是互联网的特点,故排除B项。
答案:AD
19.右图为中国
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
局面彻底改变
B.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C.中国新式水运业已经出现
D.中国近代水运业已很完善解析: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从经营广告的宗旨,可判断C项;从所公布的业务范围,可判断B项;而当时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正值起步阶段,而且困难重重,所以,并未能有效改变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故排除A、D两项。
答案:BC
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